樸實藝術 只需心中想法

2013-03-07   | 張素貞
張鈞翔(右一)說,「樸實藝術」就是要讓學員知道,「藉畫練心去我執、靜思智慧觀自性」。(攝影者:凌志鋼,地點:桃園靜思堂靜思書軒,日期:2013/02/16)
「從小孩的畫作當中,可以讀出其內心的想法。」2月16日下午在桃園靜思堂靜思書軒舉辦的心靈講座,有五十位多位民眾參與,其中不乏帶著家中幼童,一同前來,聆聽大愛劇場《畫人生》真實人物張鈞翔的分享。

母親肯定 成就藝術生命

小時候的張鈞翔,家境並不富裕,一家九口靠餅鋪營生。從小喜歡到處在牆壁塗鴉的張鈞翔,忙碌的媽媽卻從不罵他,反而一直鼓勵著擁有美術天分的他,朝著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決定生命的目標,最後終於找到人生的信仰與生命存在的價值,讓生命更加豐富。

張鈞翔加入慈濟後,即投入兒童繪畫教學至今將近三十年,孩童天真無邪的內在,反映在圖畫上,讓張鈞翔看到人的純真本性,也成為他推廣「樸實藝術」的緣由。

「畫畫可以啟蒙,培養有信心的人格特質,自小能自我對話、提升觀察力、想像力及統合能力。從小孩的畫作當中,可以讀出其內心的想法;為人父母要不吝惜、不斷的稱讚孩子,才能讓孩子勇於表現自己的內在世界。」張鈞翔以真誠渾厚的聲音,娓娓道出,母親的肯定,可以培養孩子的信心。

藉畫練心去我執 靜思智慧觀自性


張鈞翔在講座結束後,留下來為買書的民眾簽名。(攝影者:凌志鋼,地點:桃園靜思堂靜思書軒,日期:2013/02/16)
「自從推廣『樸實藝術』以後,終於明白眾生原來執著於『真像』。」張鈞翔話鋒一轉,談到藝術學習中的層次。

只要談到繪畫,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大都會說「不會畫」、「不敢畫」、「畫不好」這三句話。為何會如此說?說穿了就是被社會傳統的成見所困,如從小的觀念認為畫畫就是要『畫得像』,學美術就是要先學素描;不然就是,學美術沒前途,賺不到錢等社會價值觀作祟。

張鈞翔表示,最後的原因是內在的「我執」根深蒂固,以塗鴉表達想像及思想的先天潛能被壓抑。

「以我提過的『像->象->相』三個階段來講,多數人仍停留在『畫得像』的層次,藝術家則是達到『象』的階段(抽象、印象),但還是『不究竟』;能解決人心『真相』的則是佛陀——宇宙大覺者,從『佛法』了知徹悟,無量義由心生。『樸實藝術』就是要讓學員知道『藉畫練心去我執、靜思智慧觀自性』。」藉由佛法的參透,老師分享了他對藝術最高境界的心得。

用生命做畫 畫渡人生

證嚴上人曾談及「美」:「心美,看什麼都美。」因此,畫畫不需要畫得「像」,畫出心中的想法、印「象」,如此,畫畫會變得很快樂。

陳宇昱說,「當我的人生已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畫畫能讓我感覺到快樂。」(攝影者:凌志鋼,地點:桃園靜思堂靜思書軒,日期:2013/02/16)
慈濟志工陳宇昱,即是見證。這天他在媽媽的陪同下來參與這場講座,八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陳宇昱脊髓損傷,坐在輪椅上。五年前媽媽帶他到桃園靜思堂,經由慈濟志工介紹,開始跟著張鈞翔學畫畫。罹患口腔癌末期的他,連喝水都有困難,一痛起來得用嗎啡止痛;又因脊髓損傷,畫畫時得用膠帶將筆黏在手上。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努力不懈的畫下去?

「當我的人生已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畫畫能讓我感覺到快樂。」陳宇昱堅定地說。

從此,陳宇昱用萎縮顫抖的雙手畫出不一樣的生命,勇敢向病魔挑戰,不但自己走出黑暗,也用畫渡了很多人。宇昱的第一幅畫,整整花了七天,讓張鈞翔看了非常震撼。張鈞翔讚歎地說:「我看畫不是用眼,而是用『心』;不是看他的作品,而是看他的心。我只是為一棵樹澆水,讓他茁壯成長而已,宇昱卻是用生命在記錄他的人生。」

「樸實藝術」並沒有高難度的技巧與理論,「畫畫只要畫出心中的印象,『樸實藝術』就是樸素、實在、老實地呈現每個人內在的想法,至於像不像並不重要。」講座結束前,張鈞翔以最淺顯的話與現場朋友分享:「樸實藝術」可以讓老樹發芽、枯木逢春。【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素貞 桃園報導2013/02/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