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品嚐 古早味臺灣水果

2013-04-11   | 楊玲晴
做一個有智慧的消費者,吃得健康並懂得回饋果農感恩大地。(攝影者:顏霖沼,地點:臺南,日期: 2013/01/16)
「21世紀要用腦筋吃東西!」經典雜誌特約記者蔡佳珊如是說,3月23日晚上她在臺北市新舞臺靜思書軒心靈講座,以「果農‧土地‧感恩情」分享時,藉由臺灣水果的議題,提醒大家珍惜古早味的臺灣水果。

臺灣好果子 筆下感恩情

臺灣以水果王國聞名於世,以豐富多彩的水果驕傲地進軍國際。但是收成的背後,是果農們憑著高超技術、堅韌毅力,更重要的是與土地互動的歷程。

經典雜誌探討系列專書《臺灣好果子》,作者蔡佳珊以四年時間探查臺灣各地果園,親身經歷體驗生產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文圖並茂地寫出臺灣人對土地用情之深,以及土地對人們的福祐之恩。

蔡佳珊是帶著尋寶的心情,從不知水果的果皮長什麼樣子,到逐一去尋訪所有水果的原生生產地,瞭解如何栽種?如何培植授粉?套袋、矮化、鐵網、夜光照明......等等。密集與農民接觸後,她對水果產生濃濃的情懷;對於農民們辛苦付出與對土地的關愛,滋長出無限的敬意和感恩。

蔡佳珊在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講座中分享「果農‧土地‧感恩情」,現場反應熱烈。(攝影者:吳玲瑋,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日期: 2013/03/23)
不消耗土地 與自然並存

從蔡佳珊的視野,看到臺灣近幾年努力鑽研,讓水果生長過程與大自然變化銜接,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少見的優厚條件,才能孕育出熱帶到溫帶各種水果作物皆有,這是鄰近各國少有的成就。

譬如荔枝玉荷苞、蓮霧黑珍珠、水晶芭樂、金鑽鳳梨、木瓜、溫帶梨、釋迦的精英栽培、甜柿、西瓜、洋香瓜……都是經過農民精心鑽研,一而再、再而三的試驗,才有現今的成果,所以我們在冬天可以有西瓜吃,四季都看得到鳳梨。

雖然如此,果農不管怎樣努力,都抵不過大自然的無情;一場颱風、一陣驟雨都很可能摧毀了果農一整年的辛勤成果。但當農民努力克服困難,改良栽植方法,又因產量過剩供過於求,使得價格滑落而不敷成本。更甚的是,地層下陷伴隨海水倒灌與海水倒灌致使土地墮化等問題,常使農民血本無歸。因此她表示臺灣水果史是人與土地互相合作的血淚史。

現在有許多果農都很用心地培植土地,讓土地休養生息,不噴灑農藥,與大自然共生息。蔡佳珊談到:「臺灣地處亞熱帶,東方果蠅是臺灣最大的病蟲害,所以農藥的使用量較頻繁。」然而近年農改會也進行種子改良,為臺灣農業努力。

蔡佳珊呼籲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不該一味求紅、求大、求早、求甜、求漂亮、求便宜,應該跟農民做朋友,多支持本土水果,珍惜古早味的臺灣水果,多吃當季的水果,支持果農,讓環境更好。

支持臺灣農夫 用心滋養土地

聽眾仔細聆聽蔡佳珊談臺灣水果的議題。(攝影者:吳玲瑋,地點: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日期: 2013/03/23)
從德國回娘家,第一次參加靜思書軒講座的黃尹柔小姐,很贊同蔡佳珊「支持臺灣的農夫」的說法。她曾向農民直接訂購產品,且變成好朋友,所以她覺得應該多參與農場訊息,尊重農夫,她願意多花錢去買,並教育小朋友去愛土地與認識無毒的農產品,她說:「從根教育起,農業才有希望」。

另一位聽眾李永東表示吃的健康要靠自己把關,進口的食物,則政府應嚴格把關。蔡佳珊用「五十年代用嘴巴吃飯,八十年代用眼睛吃飯,二十一世紀用腦筋吃飯。」提醒大家除了體會果農的辛苦,更學會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消費者,怎樣吃得健康,並懂得回饋果農感恩大地。【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玲晴 臺北報導 2013/03/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