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中 我依然為愛前行

2012-11-29   | 施金魚
賴索托負責人陳美娟,當上人為掛上委員證那一刻,就發願生生世世做慈濟。就是這樣的願力,陳美娟在賴索托深耕志業,即使碰到再大的困難,從不退轉。(攝影者:簡宏正,地點:慈濟板橋園區,日期:2011/11/24)
「校長,你不要學年輕人飆車!」有一次,陳美娟陪伴社區慈濟志工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參加培訓課程,由中華學校的校長開車。在一個偏僻路段,車速瞬間突然加快,埋頭閱讀資料的陳美娟話語剛落,車子也緊急剎住,她抬頭一看,一個歹徒超車擋住前頭,正躍下車伸手拉他們的車門,機警的校長立刻鎖上,歹徒掏出手槍對準他們,「碰!」的一聲,陳美娟不假思索低下頭去。此刻,校長已加足油門往前衝,只見歹徒緊追在後,到了交叉路,人車多了,回頭,歹徒已不見蹤影。

提供支援 讓當地人過好日子

陳美娟早在1989年就到賴索托投資成衣事業,1998年慈濟志工潘明水要在當地成立縫紉職訓班時,請對進出口業務熟稔的陳美娟,幫忙處理海關事宜。從此也與慈濟結上了緣。

四年後慈濟賴索托負責人吳文彰回臺,陳美娟便接下棒子,2004年受證委員,開始積極在當地推動慈濟志業。

曾經擔任賴索托紡織品出口商協會會長的她,總是帶動資方去善待當地勞工,與各方結下許多好緣。1991、1998賴索托兩次發生暴動,很多臺商都遭受迫害,她卻都幸運地安然度過。「我是被照顧、友善對待的!」她深信,只要心存善念,就會有善的回應。

2007年賴索托旱災糧食短缺,政府透過聯合國募集糧食並且在全國劃分了幾個糧食供應點,慈濟領養了其中的瑪都崁供應點。因為這個因緣,後來就在此地接引出第一批社區志工,透過他們與當地人分享帶動,現在二十二個發放村落裡,共有三百位本土志工,其中已有五位受證。不過,積極任事的陳美娟還是覺得太少,仍然在努力大招生。

從2004年起,她每三年捐一個榮董,「夠用就好,我是個心靈富有的人。」相較於當地的貧窮,陳美娟很知足。「身處在那麼貧瘠的地方,覺得他們不應該這麼苦,如果有一些外援,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也可以過好日子。」讓賴索托看到人間天堂,是陳美娟不變的心願。

「當上人為我掛上委員證那一刻,我就發願生生世世做慈濟。既然發了願,不能反悔啊!」

這次她帶領著兩位志工周肇麗和黃秀梅回臺接受證嚴上人授證委員,並且與參加2012年歲末祝福。

賴索托慈濟志工前往照顧戶家中探訪,並發放物資。周肇麗師姊(右2)。(攝影者:陳美娟,地點:賴索托馬賽魯(Maseru),日期:2012/08/12)
信人有愛 加倍寬諒小偷員工

因為母親往生,周肇麗回臺奔喪,看到慈濟人前往助念,讓她十分感動,「媽媽只不過是會員,就有那麼多慈濟人來關懷助念」。所以再回到賴索托後,她就積極跟隨陳美娟的腳步訪貧發放。

今年的冬令發放,她就和陳美娟各自開一輛車,跑過二十二個村落發放物資。「一般華人覺得治安不好,不敢隨便進入社區,但慈濟人要幫助苦難人,所以化不可能為可能。」

賴索托的鄉間道路泥濘、滿佈石頭,開起車來十分崎嶇,尤其下坡段,令人緊張,一遇到周肇麗便自然而然大叫「阿彌陀佛」,所以以後每到那個路段,本土志工就會說「阿彌陀佛路」到了。

有一次與三位黑人志工開車進入深山給照顧戶送物資,下午五點多下著大雨,車陷入泥濘中拋錨了,進退兩難,附近也無處求援,當時一心只想著,如果沒有把物資送進去,他們就會斷炊,尤其幾位照顧戶年紀大,無法自行走下來。

所以一行人便拎著食物爬上去,雖然全身濕淋淋,但看到照顧戶接到物資時那開心的笑容,就感到安慰。送完物資她就請先生開貨車來拖回去,先生有些微詞,朋友也罵她「妳不要命了!」

還有一次周肇麗經營的汽車零件公司裡,有一個生病的黑人員工偷了她的車。因為擔心案子成立對此員工不利,她沒有報案,但員工還是被警察抓到了。依照當地法律,她可以決定如何處置。

「他太太臥病在床,可能因此偷車去賣錢,小孩也才四歲。」所以她瞭解原因,決定原諒員工。三天後,她又接納這位員工回去上班。兩個月後,他病得嚴重,周肇麗請他回去休養而且還給薪水。後來她還派人前去關懷,得知他已送醫昏迷中,但這位員工他在手機裡留下對她的感謝,隔天即往生,周肇麗還帶著物資慰問她的家人。

賴索托貧窮人居多。有一次,他們帶著聯合國專員訪視慈濟的照顧戶,一位照顧戶毫不猶豫地拿出他們家中的一罐醃製桃子送給專員,令專員感動不已。「很難得!他們自己都那麼苦了,但被慈濟薰陶到,樂意將僅有的兩小罐桃子,送一罐給別人。」

周肇麗很明白,國外的慈善機構就只能給錢,慈濟人卻是長期陪伴他們、帶出他們的心,讓這些照顧戶也懂得要為別人付出。因此,即使自己住在一間小小的鐵皮屋裡,他們還是會去幫助比他們更苦的鄰居。

賴索托慈濟人發放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資。黃秀梅師姊引導居民領取物資。(攝影者:陳美娟,地點:賴索托Motsekuoa社區,日期:2012/11/03)
見苦知福 付出中找到快樂

「我年輕的時候常想:『如果能不用做事,有牌打,多幸福!』」另外一位今年回臺受證的黃秀梅,1992年與先生去賴索托投資,年輕時的夢想實現了,在賴索托的日子過得很開心。直到接觸到上人的觀念,她才知道,原來「十幾年來過的是庸庸碌碌的生活」。

找到了人生方向後,2002年黃秀梅開始參與慈濟活動。從參與訪視照顧戶中,她看到他們的房子都很破舊,穿著破爛的衣服,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啟發了她想走出去幫助他們的心願。

而且參加慈濟之後,她更改善身行。以前跟兒子互動不佳,參加《水懺》讀書會後決定先改變自己。過去接到電話,總會用十分的響亮的聲音回應,現在她改用柔和的音調回應,沒想到朋友卻緊張地問她:「秀梅,妳怎麼了?生病了嗎?」讓她啼笑皆非。不過,久而久之,朋友也就習慣了她的聲色柔和。

這次臺灣行結束,兒子開車送她到機場,離別時母子倆還相互擁抱,「兒子,感恩你!」兒子也要她到達時打電話回家。「賴索托是我的福地。」黃秀梅無限感恩,她要回饋賴索托,她告訴陳美娟「有需要就叫我!」

今年連續六周二十多場的冬令發放,她都沒缺席,「雖然很累,但跟黑人互動、唱歌跳舞很開心!」付出中她找到真正的快樂。

因為不忍非洲大地眾生的苦,三位在賴索托生根的女性,以無比堅定的信、願、行力量,要在當地繼續播下愛的種子。【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金魚 新北市報導 2012/11/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