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青年 維吉妮雅的故事

2013-10-05   | 徐梅玉
慈濟志工在「未來青年中心」發放大米,學生笑得好開心,維吉妮雅(右一)笑得最為燦爛,和第一次與慈濟志工相遇,天壤之別。〈攝影者:徐梅玉,地點:約堡坦畢沙,日期:2013/09/21)
靦腆的高個子女孩維吉妮雅(Virginia Sibanda),對著慈濟志工怯怯地說,「我沒有單子,可是,老師提醒我來問問看,也許慈濟人會給我些物資。」

2013年8月,南非約堡(Johannesburg)坦畢沙(Tembisa)最後一場的高中冬令發放結束,慈濟志工們鬆口氣,正準備收拾場地,有個高個子女孩走過來,手上沒有慈濟發放單。但志工一眼認出來,她是「未來青年中心」的學生。

「未來青年中心」(Ikamva Youth)是於2005年,四位好同學由開普敦大學社工系畢業後,攜手將畢業論文 「在貧窮的鐵皮屋區創辦免費高中生課後輔導教室」付諸的行動。
五年後,他們先後在開普敦、德本以及約堡開設五家中心,不但幫助數以千計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或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而且因為口碑甚佳遠近馳名,慕名將孩子送來中心的家長絡繹於途。

對於維吉妮雅詢問,志工歉然地說:「抱歉,物資都發完了。不過,可以另外安排送到你家裏。請問你除了慈濟大米,還想要那些物資呢?」志工猜想她大概會說,「油、糖、衣物之類。」沒想到,她竟然說:「可不可以要書,因為我很喜歡閱讀。」

整個過程大部分時候,她都是低著頭,彷彿認為自己正在乞討,很沒自尊。
維吉妮雅(左)與妹妹在家裡接受慈濟人餽贈大米,背後是一家五口唯一的一張床。〈攝影者:徐梅玉,地點:約堡坦畢沙,日期:2013/09/21)

探訪 水泥地是床

約好的日子到了,志工跟著她一起回家,一個車庫大小的家,一張床、一個衣櫃、兩個小矮櫃、一個冰箱、一臺電視機。志工詢問:「誰睡床呢?」她說:「姊姊、姊夫還有二歲的小寶寶。」

「那麼,你與十七歲的妹妹睡哪兒呢?」她不肯說,問了半天,她才指指水泥地上。

「那麼,床墊呢?怎麼沒看到床墊或是任何可以當床墊用的墊子呢?」志工充滿疑問的說。她又是低頭不語。妹妹開口了,「我們就是這麼躺下去睡覺。」

「這麼冷的天,怎麼睡得安穩?」話到嘴邊,志工還是忍住,如果說了,於事無補,卻徒增孩子們心裡難過。

環顧四週,沒有桌椅、凳子。好奇的志工又發問了:「請問你們姊妹放學回家怎麼念書做功課?」這回,她沒有沉默,做個趴在地上的姿勢,意思是:她們坐在水泥地上,然後趴在水泥地上,每天就這麼念書寫作業,也念上高二了;聽說,成績中上。

志工放下三袋米,一大袋柳丁,十幾本來自美國的圖書。志工尊重地請教她,如果找得到桌椅,她是否介意收下?她搖搖頭,表示不介意。隔週,志工送上二手桌椅以及一個不是很大的書架到她家。她與妹妹高興得立刻試坐,還擺出在桌子上寫字的姿勢,滿臉歡喜。
「未來青年中心」愛灑與臺灣大米、美國愛心書的發放,全由本土慈青協助完成。〈攝影者:徐梅玉,地點:約堡坦畢沙,日期:2013/09/21)

慈濟愛心 愛灑未來青年

這就是維吉妮雅(Virginia Sibanda)的故事,雙親亡故,沒有祖父母,一家五口靠著姊姊與姊夫打零工維持家計。微薄的收入,扣除房租與日常簡單開銷,所剩無幾,卻依然沒有讓姊姊放棄栽培妹妹們繼續升學的念頭。

維吉妮雅屬於絕大部分貧困家庭的代表,學校沒有辦法在有限的發放名單裡加上她,只好讓她事後碰碰運氣。她的出現,讓志工覺悟「未來青年中心」的兩百多位學生也都出生貧窮,應該也需要大米吧!

9月中,志工來到未來青年中心,整個愛灑都由多位本土慈青主導,分享內心感受。愛灑結束,好幾位學生要求加入志工行列,分別由本土慈青一一登記,保持聯繫與互動。在本土慈青協助發放下,學生們人手一包大米、幾本美國愛心圖書以及愛心鉛筆盒,志工並為學生們照相,相片裡的維吉妮雅笑得非常生動燦爛。

她可能想,「姊姊、姊夫,我雖然不能賺錢分擔家計,但是,我認識慈濟人了,我有大米可以帶回家了。」

志工怎麼想呢?行走坦畢沙這些年,遇上有緣人,彷彿沙裡淘到金子般欣喜。志工們會陪伴著維吉妮雅,讓她從做志工的付出中,體悟人生更大的存在價值。【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徐梅玉 南非報導 2013/09/21)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