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積福 秉慈啟智

2018-03-0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慈示,時間可以成就道業、可以成就事業,時間也可以成就學業,所以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時間,也要懂得運用時間、愛惜時間、把握時間。(攝影者:李華雲)
【證嚴上人3月3日志工早會開示】
「真的匆忙的時間,好像這樣匆忙的時間,好像變成我的人生的常態了,相信各位菩薩也是這樣啊!因為時時都讓師父盯著時間,人人都要把握時間,恒持當下,每一剎那間,這一剎那間的一念,我們要抓住它,就是我們一生一世,一輩子。」

感受時間匆忙,分秒不空過,證嚴上人在今日(3/3)的志工早會上提及,晨語開示《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裡面有許多經文反覆出現,無量無數的數字,雖然裡面包含很多意義在內,但還是繞著佛陀的心靈境界裡,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境界,但若在人間實用下,就會讓上人想起現在的一個故事--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飛劍潭鄉白竹慈濟小學的故事。

求學路遙備艱辛 學童勤學獲獎助

飛劍潭鄉當地居民散居於高低落差一千公尺的丘陵峻嶺間,學生翻山越嶺上學,還得搭船渡水才到得了學校。上學之路艱難危險,翻船意外時有耳聞;因此居民積極籌款,1985年由萬金平等六位村民自發募捐,尋覓位置適中且安全的地方建校。但過程中幾回大風災,讓學校更加殘破成為一級危樓。

1996年6月中旬,經過中國大陸農業部下派宜春市任職的張硯華同志聯繫,請臺灣慈濟基金會幫忙,由上海慈濟人邱玉芬等人前往探察後,決定協助於1996年10月16日動土重建,1997年5月18日完成,更名為白竹慈濟小學。

「這些菩薩有求必應,從上海到宜春有一段路,不只是路到就好,還要爬山,走山路也要近一個鐘頭,盤過山還要坐大船四十多分鐘,她(邱玉芬)說,假如有霧差不多要兩個鐘頭,交通是非常不方便,可是他們這一分愛心,悲智雙運,看了以後,評估一下,發揮他們的智慧,要啟動他們的慈悲,不忍心這樣大山裡的小村莊,孩子失學。」

建校完成後,慈濟人發現那裡的孩子很懂事,很能刻苦,也都很純真,沒培養太可惜了,因此開始在宜春長期扶助當地貧困的學生和農民,給予獎助學金,期待下一代能因受教育而開始脫貧。

助學廿年遍開花 逾百主動做志工

「那裡發現一個家庭,一對父母,很立志知道自己的苦,這世代都在深山裡,生活困境,孩子培養要受教育,將來他們在社會才能脫貧、脫困,不管怎樣農作再辛苦,他們都願意承擔,生活再刻苦他們都願意想盡辦法讓孩子讀書。慈濟人聽到這父母能這樣對孩子的用心,所以慈濟人決定全家孩子我們都願意,只要他能讀,只要他能上進,慈濟人都願意陪他,這萬家三個孩子都非常地自愛精進。」

慈濟人提供給萬家三個孩子助學金,二十年來從小學一直陪伴到大學畢業,現在最小的萬良紅已經從長安大學地質探勘學系,成為地質方面的工程師。

「慈濟陪伴很多的家庭,這個家庭是很典範,事隔二十多年,他們找回來的不只是這個,有找幾個,其中這一位,前天(3/1日)我看到了,真的很感動,慈濟人是不惜辛勞,看看從後來我們慈濟人愈來愈多,從各地都會會同,因為他們每年都會去探望他們,到現在我們還是在發獎助金。」

二十多年來,慈濟人的足跡遍布江西宜春袁州區一帶的山水之間,已經累積助學三萬六千多人次的貧困學生,資助貧困家庭二萬多戶,其中逾百名受助學生在中國大陸各地加入慈濟志工。

「這群孩子慢慢回歸來當青年志工,也有人畢業後回鄉已經在當地服務,也是在負責慈濟志工的同學,現在在慈濟裡面。也看到學校在維修,牆壁的粉刷等等,都是由這一群曾經在那裡小學,還升到中學、高中,最少他們還會讀到高中,有想讀大學我們還是繼續培養。」

上人慈示,時間可以成就道業、可以成就事業,時間也可以成就學業,所以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時間,也要懂得運用時間、愛惜時間、把握時間。

「但是我們的生命同樣也是在時間中消耗掉,我們利用它,有人就有所得,空過它就白過日子,我們的生命,時日已過,命亦隨減,過一天,我們的生命也是減一天;過一年,我們的壽命也就減一年。不要來到人間做一個白過時間、空過人間的,沒有發揮對人類有益的事,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時間又空過,生命又白活,所以我們人人要真正利用生命,來成長慧命,看看在上海這一群菩薩,在大陸裡到底培養多少孩子啊!」

扶困計畫首遷村 身安心安樂求學

從宜春孩子的故事,也讓上人憶起,二十多年前,同樣住在大山中,同樣貧困的貴州農民,也在慈濟的幫助下,經濟有了改善,下一代的教育也培養起來,成功地脫貧的過程。

「我也常常在提起貴州,貴州也是二十多年,想當年我們開始去救災,因為發現到貴州大山的窮,這種『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很窮。從此開始,我們年年去關懷,每次去了回來,慈濟人都會回花蓮跟我分享,聽著聽著都非常不忍,我就下了一個決心,把它遷村,在高山裡永遠我們都無法安住他身、心的生活。」

自從1997年貴州省興義市、盤縣、丹寨縣等地遭逢冰雹、洪澇災害,使得農作物欠收,發生斷糧困境,9月慈濟人前往勘災、發放物資,並於1999年援建完成烏灣慈濟小學,2000年擬定長期扶困計畫,開始執行遷村事宜。

「這麼遙遠的道路,年年去幫助都是有限的、短時,看看大山裡老的老、少的少,中青年的都不在山上,唯有把他們遷居下來,年長都生活安穩一點,年少者、幼小的有機會讀書,花了多少時間,我們在貴州蓋了九個(大愛)村。」

從那時候開始,還沒有從大山裡遷村下來的孩子,或是在建大愛村的過程中,慈濟人就在鄰近學校的地方租屋讓唸書的孩子住,讓孩子下山來讀書,有人照顧著他。

「這樣據我所知,兩年前大學畢業有兩百多個孩子,有人回鄉服務,回縣服務的也大有人在。想到實在是很歡喜,所以早上說菩薩十地,假如一直繞在經文裡講菩薩的成就,要到什麼程度,修行到什麼程度才能到達歡喜地,我們就把握現在,這一群菩薩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就是『秉慈啟智』--用慈悲來啟動智慧。總之,這一群人跟我們無親無故,但(我們)想盡辦法,千山萬水我們都願意,只要有緣,只要真的需要,能幫得到的,他們都會走到。」

造福人群兩足尊 修足福慧利眾生

慈濟人年年前往陪伴,也帶動師長們用「靜思語」來為孩子們上課,雖然彼此距離那麼遙遠,從上海到江西,從臺灣到貴州,慈濟人還是長期陪伴,讓那裡貧困的孩子人人有書讀。

「這都是曾經有過很多的歷史,慈濟人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早上我也說,這就是佛陀十號中的一號,叫做『兩足尊』,福慧具足,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你要去造福人群,入人群中去瞭解眾生苦,瞭解了之後你要付出,這都是慈悲;還要運用智慧,要及時、要需要、要重點、要精實,讓我們的資源可以集中用在很徹底,用在翻轉人生的資源。這都是慈善要做的,需要有智慧,需要有慈悲,福慧,在行菩薩道少不了這樣的法。」

上人感恩:「他們離臺灣這麼遙遠,任何一個角落還是在行菩薩道,還是用智慧引導人走入佛法,發揮愛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