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慈善 如礫洗鍊
2020-11-11 | 慈濟基金會「今天下車是在我們新的建築物,走進去看到的,接近了總是心裡很寧靜,而且總是很有那種攝受力。這洗石子是慈濟的建築傳統,它從精舍,我們小小的小靜思,到現在五十多年了……」
證嚴上人今日(11/10)下午行腳到位於關渡的人文志業中心,一下車就先前往一旁的二期工程建地去巡訪,看到建築中的洗石子牆壁,思緒不禁飛越到五十多年前,花蓮靜思精舍剛開始建築的情景,最早的靜思精舍建築物,如今被稱為「小靜思」,正是慈濟第一棟洗石子的建築物。
「五十多年前開始要建設我們的小靜思,只憑著腦海中,想要的畫面,都沒有畫圖,只是師傅請來就跟師傅說,我想要這樣、那樣,我們的力量只有這麼大,總這樣開始,畫了地基,畫下去,又挖了,範圍就這樣就好,一量三十四坪多,夠了!夠了!就這樣!」
點滴無漏為慈善 翻轉苦難萌菩提
小靜思建築於1969年,是上人和弟子們第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就從這樣三十多坪的小空間,開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真的是用土法,沒有經過設計,也沒有經過畫圖,總是在那樣克難,片磚、片瓦都要等待明天有了,所以我們的不管是磚、瓦,磚頭都是這樣,需要能有多少就做多少,一直一直、一點一點就這樣這樣地,現在我們畫面看到了,就是已經有這樣的一大片。所以人生,只要你想做,總是不會做不到的,只要心誠,而且要正,誠正信實,點滴不漏,慈濟人所捐的錢點點滴滴都是在慈善的上面。」
從小靜思一直發展到現在全球性的慈濟基金會NGO組織,2020年底慈濟人分布在全球六十三個國家地區,慈善賑災的足跡卻跨越一百一十八個國家地區。
「哪裡有災難,足跡走到了,不是一次蜻蜓點水,不是,一去總是一連貫地、不斷地關懷。」
就如土耳其胡光中居士等人,對於境內敘利亞難民的關懷,慈濟在某種因緣下,這幾年來照顧了不少孩子就讀小學、中學,甚至要栽培他們到了大學。
「人間現在的世界一定要有教育,他才能翻轉他的人生,所以他們夫妻在土耳其開展起來,這孩子呢,每一個男生很帥,女生很漂亮,那一次看到他們很明亮的眼睛、很明顯的輪廓,總是愛入心裡來。」
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因緣,把他們和慈濟之間愛的能量,更加環環相扣起來。2016年臺南發生地震,慈濟援助辦學的土耳其滿納海學校師生,雖然他們都是難民,收入很有限,但知道臺南地震災情後,就主動捐款回饋臺灣;2018年花蓮地震也是一樣。
「這都是平常我們付出的愛。這樣的愛,那一粒一粒的種子已經布種在他們的心靈裡,看天下哪裡有災難,他們平常愛的存款,就往哪裡去發揮愛的能量,這都是說我們叫做大愛,大愛是點滴累積起來的。」
礫石互挺相扶持 守心如初久彌新
看到人文志業中心洗石子的牆面,讓上人聯想起從小靜思一直延續九二一希望工程以來的五十幾所援建學校,一直到人文志業中心都是洗石子的建築,象徵著慈濟一路以來的堅持與特色。
「我們建築物很鞏固,七級、八級的地震還是要很鞏固,這是建築的鞏固面;但是色彩一定要是洗石子,那樣地樸素,那樣地永遠、永遠都沒有新舊(之別)。開始,你不會感覺到它是很新、很鮮豔的色彩,都沒有;但是幾十年後,你會看它跟剛蓋起來沒有變色,同樣地永久恆新。永遠、永遠你看到它跟剛蓋起來都一樣。不新,開頭看來不會很新,但是也不會有老舊。看看靜思精舍,它已經五十五年了,沒有新也沒有舊,還是依然固舊,還是跟過去一樣。我們的大愛(臺)的建設也都一樣,將來我們的新的、更大的地方,也是那樣地樸素,但是很舒服。」
上人描述走入人文志業中心的二期工程,感受到慈濟的建築物,走進去是令人感覺舒服、穩重,而且鞏固的。
「真的是很感恩,感恩這建造者,營建商在那裡,他們,看來也是都很珍惜這樣的工程。他們很用心,到處都很乾淨。高居士,二位高居士(高明善、高銓德),他們室內的裝修都跟師父有個同感,要如何讓它成為法華世界,法華蓮華、蓮華法華的世界。相信未來同仁們,我們在那裡進進出出,你的心都會永恆地歡喜,法喜快樂,在那樣的大空間裡所工作的都有道心,有道心、有道氣,那一種的菩薩進出這個大道場,真的是美好,所以我很感恩。」
睹境觸情感受深 回眸來路銘刻心
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第一階段上人11月5日開始從花蓮行腳至臺北,將一路往南到臺中再返回花蓮,一個月緊湊奔波的行程,對心心念念為眾生的上人來說,一點都不以為苦,反而勉勵慈濟人也要活出生命的價值。
「慈濟人,他們總是天天沒有停歇,連初一、十五都不要休息。聽來慈濟人都是『做來囤』,不是『做來抵』,是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他還要再做到有存餘,所以年年有存餘,年年有餘,把生命發揮到了最有價值,那樣價值的歷史。」
在人文志業中心歲末祝福分享中,睽違已久的前大愛電視總監姚仁祿居士,上臺與人文志業同仁分享關渡大愛臺建築的歷史點滴,他描述當時在現在講話的大愛廳,從一片土地到完成時,他幾乎每隔幾天都要站在現在分享的位置上規畫思考這棟建築的設計,所以他告訴大家,自己在這裡,閉著眼睛都能走!
「姚居士在這裡跟大家說話,時間太短暫。老實說他要說的話應該是很多,人家說見境就會生起了那一分的情感,這個地方我相信他的心是刻骨銘心,那樣很深的情感在,而且資深的看到姚居士應該很歡喜,你要去跟我們同仁見見面,大家會很歡喜,但是他把時間都要留著給我。」
敬師師在雲端會 師徒情深法髓緣
感恩姚居士協助建設關渡大愛臺,2020年是慈濟環保三十年,上人同樣也感恩環保志工,為守護大地付出了這麼多。因為疫情只能視訊連線邀請上人到環保站參訪,所展現的種種,更讓上人感到無比貼心和溫馨。
「師父要跟大家說感恩,你看每一個環保站,真的當作師父親臨,就跟師父叫魂,『師父下車了』,好像真的我的車到他們那裡,他就說,『師父走好,我們先進來,有門檻,這個門檻高了一些,請師父注意。我們要上樓了,這個樓梯比較陡,師父慢慢走,慢慢爬樓梯上來。』真的實在是叫魂,這樣每一個角落就師父到達了,很親切,鏡頭向到哪裡,師父就走到哪裡。」
有一回,要到外島的環保站,必須搭船,「他們就跟師父說:『師父,我們要坐船了,現在要穿救生衣。』他就穿起來。那就『師父,船上我們要進來艙的裡面,這個門檻較陡。』又再叫我一下,讓我走得比較平安一點,這樣跟著他坐船、看海,這一趟過海……反正到了,一樣!到那個地方去,他們這樣很細心,怕師父走了之後沒踩到地板,掉下海裡,很照顧,慢慢帶、慢慢走。這就是很可愛,師父貼心的弟子們。」
還有環保志工來到花蓮與上人座談,同時用視訊與留在當地環保站的志工連線,當跟上人介紹菜園和香積時,突然間在花蓮上人會客室的現場,就出現了他們菜園所種的豐盛蔬菜。線上、線下的體驗同步進行。
「他們呢,就扛了一大籮的菜,擺在我的面前,還有蘿蔔、冬瓜、蒲瓜都有,放在我會客室前面。他們在分享,就說:『帶師父來到菜園裡。』原來他們都安排好了,菜已經拿回來精舍了,他們才帶我去菜園裡,去看菜園。他們把蘿蔔拔起來,拔蘿蔔,我一下就想到,我前面也有蘿蔔,我也趕快蘿蔔拿起來,展示給他們看:『你們手裡有蘿蔔,我的手裡也有蘿蔔。』原來他們已經準備好了回來精舍,整個菜園所種的菜都搬回來,才帶我去菜園裡。這個你們想,這個還真的是師父貼心的弟子,也像是很孝順的孩子,我感覺這輩子很有價值。」
誠正信實嚴修己 克難慈善分毫明
上人回想這一切,都是從小靜思那樣一個小小的地方開始,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五十多年來發展到現在這樣的成果。
「五十多年來沒有空過一日,從五十五年前,什麼都沒有,那個時候叫做克難慈濟功德會。很克難、很克難,從五毛錢,不斷、不斷地呼籲,早期的月刊是一張、一張的新聞紙,那一張的新聞紙密密麻麻,我們可以看到了,委員的名字在這裡,那這一塊(版面)呢,有幾十個他的會員,五元、十元、十五元,密密麻麻在這個委員的這一塊(版面)。」
這就是慈濟早期徵信的做法,取信於捐款大眾,分毫公開,清清楚楚。
「總是呢,一個人的名字都沒有漏掉,一個人捐的錢都沒有少,所以五元、十元、十五元都排排在那樣地小月刊。從小月刊一直到了整本訂裝起來的月刊開始,(月刊總編輯)慧萍他們,我們這個人文慈濟的這一個刊,他們就開始進來排。」
看到現場播放早期委員訪視,巴士過河陷入泥沙中,幾位女性委員下水幫忙推車的畫面,上人描述,這張就是他為慈濟拍攝的第一張照片。
「這一張相(片)開始,月刊我自己要寫文章,我自己要拍照,那一張照片是我拍的,我也是真善美(志工)過,這一張真的是我拍的。我們每一年總是有二次總勘察,每半年要去每一家、每一戶(照顧戶家中)要去看一下,有沒有家庭變動呢?有沒有更苦的?是不是老了?病了?我們還要再增加,或者是還要為他們家庭彌補什麼。所以那個時候最少一年我要二趟總勘察一次,這就是過去。慢慢來,我就一年出來一次,現在呢?真的是挨家挨戶,要去的機會就很難了。」
三十環保護清流 與時俱進淨人心
如今,諸事繁雜,上人笑言,他常常跟環保菩薩約定好說:「我會去!」卻常常都是空頭支票。
「這一回每一個環保站,我都跟他們打包票說:『我這一回,一定會去;環保站,師父一定會到。』現在第一站來到這裡,到底是每一站都可以到嗎?我自己現在會不會黃牛掉?我也不知。不過每一個弟子都很貼心,心胸都很寬大,這幾天來,尤其是昨天環保菩薩很多,也是呢,大家,只有這樣,師父遠遠讓他看到,(就)很歡喜了。」
從環保志工,再回到以環保回收基金支持的人文志業中心,現在所進行的二期工程,上人提醒大眾要保留傳統的人文中也要跟上科技時代的變化。
「看到我們的新的建築物,外面的結構都起來,也快要內裝潢了。從裡面再走出來,回頭再看呢,很裝嚴、很古樸,有唐朝的這樣的唐風存在,不失意(境),自古以來我們的古建築,加上現代的技術把它完成,我們現在不守在古代的建築,未來都沒有機會了。但時代不斷、不斷變遷,科技越來越發達,所以建築物也需要因應現代的需要,要有不同的造型,也期待未來,我們的大愛臺,在這樣的大都會區裡,讓國際人士來到臺灣,可以到我們大愛臺來參觀,看看一個畫面涵蓋全世界,讓天下慈濟人來到我們的這個大愛臺,就會展現出了很親切的親切感,這總是未來很大的期盼都在這裡。」
大愛為家守慧命 分分秒秒傳美善
上人期許志業同仁在這裡也是自己第二個家,每天上班都在為天下大愛的一家人服務。
「所以真的要感恩,期待日日每一秒鐘要掌控好天下事,不要漏失掉,有你們的用心付出,相信慈濟的慧命、靜思的法脈、大愛的精神是永恆在這裡,你們聽得清楚嗎?『有!』(眾答),會了解嗎?『了解!』(眾答)。做得到嗎?『做得到!』(眾答)」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上人分分秒秒盡形壽、獻生命地為眾生付出。
「師父已經很盡力的聲音,來年、再下一年,我有辦法走來嗎?有辦法說話嗎?不知!人間無常事多,天天說話,我都把它當成了是我的最後,所以我會很用生命、用力,來跟大家說話。我也要盡量看,因為現在看也都很模糊,不過,還是盡量,也期待大家聽、看、說,我們要用真心來說話。我們也要很用心來聽話,而且更要真誠來看我們的人文之美,美在哪裡?哪裡有缺漏?要趕快用真誠的心讓它美,美的沒有漏失掉,這都是人人可以做到的。」
上人殷切叮嚀人文志業同仁,「天天美就是要從這裡發播出去,讓天下慈濟人、天下人,可以看到人間之善、人間之美、人間大愛的力量,從這裡發揮出去。善哉教育、大哉教育,我們總是期盼在這裡。所以請大家要用心,時間分秒、分秒跳脫過去,還是感恩說不完,祝福菩薩大家日日順心,天天都是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