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源惜緣 隨師弘道

2022-10-25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在凡夫起點,我們要回歸,回歸佛陀的故鄉,就是需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浩蕩長的大白牛車,引度眾生走入菩薩道,這是師父這回出門聲聲呼喚,今年有辦法出來,明年是不是有辦法,不知道。所以我們大家要把握每一個時候的現在,好好地把心,心念不空過,那要力行菩薩道。」
【證嚴上人10月22日高雄歲末祝福開示】
「我時常都說『盤點生命的價值』。是啊!我們一生在人間,人生何價?我時常都自問:『到底我這一生來到人間,我這一生中做過什麼事?如何的生活,面對著如何的人生?』時常對我生命在盤點。所以這一、二年來,因為我自我盤點過,這種生命的價值,就會想到了,我們大家也自我盤點一下。」
 
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10月22日這一天,證嚴上人在高雄靜思堂與慈濟委員、慈誠知心相契,在歲末祝福的開示中提及「盤點生命價值」。佛弟子「上承佛道,下化眾生」,上人闡述心路,除了感念釋迦牟尼佛恩德而思回饋,更勉勵靜思弟子體解大道,利用難得人身為自己慧命增添福慧資糧。
 
步步精勤說慈濟 菩提種子蔚成林
 
暌違一年又再次來到高雄,委員與慈誠把握難得見師一面的機會,來參與歲末祝福活動,也與上人溫馨互動,敘師徒之誼。
 
「幾天來,看到了林永祥居士,就會想到了,『哇!四十多年了。』林居士很早、很早,他就時常到花蓮去了,每一回,每一天看到他,他手上就提著一個茶壺,一個大大的茶壺,他都是很歡喜跟人結緣,看到人就要倒茶給人喝,與人結很多的好緣。所以,回來在高雄,他也是把慈濟的愛,時時、常常去按門鈴,去介紹慈濟,去勸募會員;也是鼓勵會員了解慈濟,因緣成熟,就把他推出來(承擔)慈誠、委員。總是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一人一人接引,相信,從他接引上來的委員、慈誠應該是很多,大有人在。」
 
人間菩薩大招生,並非只是辦活動、邀人填寫報名表,資深慈濟志工「接引」人的典範,是去關心人、愛人,讓被接引者理解菩薩道,心田裡種下堅實的菩提種子。
 
「想到了那個時候,那麼早,那麼早,他去接引人。我也要感恩被接引的資深委員就進來了,開始殷勤精進——就像是一棵大樹,大樹向下扎根,向上茂盛,開枝展葉,所以那個樹梢纍纍果實;粒粒果實(將來)還是樹苗,還是大樹,所以變成了慈濟林立,慈濟林已經成立起來了。」
 
歸返佛國溯源頭 見苦念恩思回饋
 
慈濟林立同根生,根是連結靜思法脈,也是連結到佛陀說法的根源。
 
「剛剛我在樓上,也在聽了我們人文志業的姚(仁祿)居士,還有王端正副總也來報告,現在在臺北,我們的人文志業開始來把它擴大了,要提起了如何向全球把它報真導正。我也看到他們,把現在尼泊爾的生態,把地圖傳回來,在我的身邊,來幫我解說過去的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它們的過去二千多年前,是怎麼樣的國度的生態,二千多年的過程,是如何天下的分裂,而且到現在生活的方式,一一看來感慨很深。」
 
回顧佛教歷史,盤點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足跡,未成道前的悉達多太子在今日尼泊爾的藍毘尼園出生。如今當地的風光景物是否依舊?
 
「佛陀過去的時代,他出生藍毘尼那個地方,在那大棵樹下,摩耶夫人在那裡生產了。那個旁邊有一個池,在那裡沐浴,太子出生了,全身洗滌了,母子平安,就是在這棵大樹下。現在看來是一棵古樹,所以人說:『山上有千年樹,世上百歲人少。』但是看看這一棵樹還在,雖然看來沒有很茂盛,不過它也是這樣一直沉下來的根,串起來看到裡面也有空間,這種很奇妙的樹古老健壯,很古老但是還很健壯。」
 
之所以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用心考證史實,實地拍攝剪輯呈現佛陀誕生的影片,是為了回溯佛教在地球傳布的最早源頭。
 
「最近一、二年來,一直都說我有一個心願,期待把尼泊爾佛陀的故鄉,它的貧窮,期待去把它翻轉,意思就是說去濟貧——當地醫療落後,幾乎沒有醫療,他們在八十公里才有一個接生的地方,那個地方交通不方便,就是人走路,想一想等到肚子痛,要去生孩子已經都是來不及,所以半途難產的也是不少。二千多年前是這樣,二千多年後也改不了多少,所以我想我們能有因緣去回饋佛陀的故鄉。」
 
科技數據探史實 追蹤整理集藏經
 
現代的佛弟子回到佛陀誕生之地,不僅是朝聖緬懷,更有承繼佛陀所教育慈悲喜捨的精神,去救拔現世當地的貧苦,以感念佛陀恩德。
 
「所謂回饋,因為我們認識佛法,假如沒有那個時代悉達多太子出世,發現了人間苦空無常,他的智慧超越平常人,所以他的思想,看見了人間總是有一種不是權力能改變的『無常』——雖然他身為一位太子,那個時候他們的國土範圍也不是很大,雖然古印度的面積大,但是以城為國,所以常常在那個時代,都是人間常常在爭、在戰爭。這是二千多年來,人紛紛爭爭,其實那個歷史是非常、非常地複雜。」
 
上人期待,利用現今科技並考據歷史,來重現佛陀說法當時的環境背景,讓人們更能瞭解,兩千多年來佛法在人間的真實與珍貴。
 
「用現在科技數據,數據與事紀去追縱,應該要把它整理起來,不是不可能。要整理這麼大的天下人間事,二千多年來那一種的生生滅滅、成住壞空,這實在是很浩大的工程;但是這樣的歷史,這樣地追蹤不是不可能,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那這麼長的時間,只要我們的起點,有人起點、有發心立願,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一代一代歷史把它分析,分析過來,真正的普天下的大藏經的歷史。」
 
慈濟法源在佛國 弘法利生報佛恩
 
這項歷史工程,不僅是對佛陀出生地的慈善回饋,更要向世人呈現佛陀所說法,如何從時間長河裡的苦空無常中解脫。
 
「這就是感覺到說,來人間這一世,這世常常都這樣默默地思考:做得到,但是你看到歷史,過去可以去追,但是現在即刻就要做——過去的貧窮,過去人生的紛爭、煩惱、無明,實在是過去少了方法。佛陀他覺悟了,覺悟之後,他要把他覺悟那個思想,人間的真實相,要一一說給大家聽。但是,因緣、時代總是沒有很會合。」
 
佛陀住世八十年,所講演的大法從四聖諦到菩薩法,經後人結集成佛經而傳布,其中是否能讓人領會,也有因緣會合之機緣,也有因人身生老病死之生理限制。
 
「最近,(我)走路要走快都沒辦法,所以還是要很注意自己步步穩實,才有辦法一步一步走來到這裡,面對大家。這是現在這個時候,到底還有明天能這樣走過來嗎?我現在時常對自己說:『不知道。』問自己:『有法度嗎?有辦法嗎?』自我回答:『不知道!』所以世間,我都一直不知道,只知道,我知道把握現在要說的話,現在要說的。」
 
上人續道:「其實慈濟現在這樣的法脈,慈濟法脈也沒離開它法的源頭,法的源頭就是在尼泊爾,尼泊爾就是(有)那一位悉達多太子,才有佛法傳到現在。雖然說來說去都是那些,但是你們看不到,我一直在說,不過你們體會不到,我看得到嗎﹖我眼睛看不到,因為我不曾去過印度,我不曾去到尼泊爾,但是我的心、腦,我看到了,而且是在五十多年前我就看到了,所以決心總是走出家門,假如沒那一念,沒有五、六十年前那念心,就沒有現在,我們現在這樣合和互協,我們共處一堂在這裡,所以我們一定要去想,回憶過去。」
 
修習遇礙萌退意 化城修心向寶處
 
從佛法傳承之宏大志業,到點化個人領悟佛法真實,激勵弟子突破身體生理障礙而精進,上人講出內心的期待。
 
「我很期待各位菩薩,你們把自己的生命盤點一下,回歸自己的八識田中,萬般是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個業是什麼業?懵懂的時候,還沒有聞法的時候,還沒有走入慈濟的時候,都是過去在懵懂的人間,到底我們做了多少與人爭、與人計較、與人人我是非拉扯不清。這樣恩恩怨怨,拉扯不清,點滴回歸無明,連結起來就在那個六識七識的裡面,藏在八識,生生世世。」
 
累世塵垢頑強,有幸浸潤在清淨法水中,點滴吸收,且醒覺有漏而透過精進來彌補。
 
「清淨的水滴下去。我們接到佛法的時候很歡喜,我發心要做,但是碰什麼樣的不如意,不喜歡的事情,心再起煩惱,我不要做了!我也不要修了!這個煩惱無明一起,那叫做漏。」
 
有人投入慈濟,初時感動,繼而行動,然而卻在遇到的挫折就無以為繼,心思都被人我是非所佔據。這時如果有善因緣彼此扶持,就能走過一個又一個化城。
 
「所以我們走、跌倒、起來,感覺到說腳痛不要再走,又有善知識跟你們說:『來!我們剩沒多遠,再走幾步就到了。』邊牽邊走——就像是《法華經》裡面〈化城喻品〉,我們既然想要往前走到寶城裡面去取寶,但是開始走,自己發心不怕辛苦,不過走久了再有風、有雨、有灰塵,感覺起來很辛苦,想要放棄了,還好有善知識告訴我們,休息一下,但是把握時間,還要再接再厲再向前走。」
 
上人敘述此時此刻的心境,勉勵弟子們持續前行。
 
「我,師父自己,也是一樣會累,感覺已經拖過五十多年了,身心已經很憔悴,身體也真正很累。不過,我的寶城還沒有到,不止這一世還沒到,我現在又立一個願,我來世還要繼續走,我現在才到羊車,我發願我不要再走回頭,再去坐羊車;我下輩子來,要從鹿開始。過去的路我走一段了,走過的路我會牢牢記住,不要再走回去回頭路,那怕是這一世生命就到這裡,我會趕快來,再來繼續,還沒有完成還有一段很長的路,一直通往到寶城,真是通徹到宇宙乾坤,可見,這是無窮盡的路。明知這是無窮盡的路,但是,還是要立願。」
 
溯源傳後承佛道 發菩提心立弘願
 
人身雖有盡時,但仍能透過發願,連結群體力量,探究佛法之真實。
 
「我們要負起責任來,佛陀的精神,他的歷史、他的故鄉我們要開始。那裡的人文很豐富,歷史很豐富,去好好探討,白紙黑字,文字要認字,要真實,要很真很實,不能杜撰,要真實法,這是我們的責任。」
 
上人闡述心志,語末仍聲聲呼喚,期盼眾人能理解、生出願力來跨越個人障礙,才能凝聚起群體的力量,回溯佛法源頭並往後傳承。
 
「我們在凡夫起點,我們要回歸,回歸佛陀的故鄉,就是需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浩蕩長的大白牛車,引度眾生走入菩薩道,這是師父這回出門聲聲呼喚,今年有辦法出來,明年是不是有辦法,不知道。所以我們大家要把握每一個時候的現在,好好地把心,心念不空過,那要力行菩薩道,這是師父對大家的祝福,祝福大家,發心立願福慧雙修,祝福大家,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