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師 導行以正
2023-06-06 | 慈濟基金會宗教裡的經典,向來都被信徒視為依教奉行的規臬,它指引了人們生活、生命的方向,使人在人生道路中得以不偏,行於正道。2023年6月5 日的慈善志業溫馨座談中,證嚴上人以國家圖書館協助修復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所贈獻,具有五百年歷史的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向大眾闡述了經者道也之路。
「我常常都說,過去的經典是否如是在現在的藏經裡面,是否都是句句佛說?我不敢擔保,因為它是佛陀入滅了以後,幾百年後才開始,片段片段,經歷過了多少賢達的人還有高僧大德,他們的深奧知識、智慧,一段一段地把它編起來的。佛經,我們都以最恭敬的(重視),那就是經藏,是否佛陀所說的,其實是無法去考據了。」
「不過,這經典一掀開,每一本就是哪一句話都刪不得,因為都是好話,都是很好的教育,所以這叫做經典,它有很有質的,有經有緯,所以這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經藏。」
「有了經藏,後來的人,人人各有這習性,哪怕修行者同樣也是有習性,的確也是難調難伏,所以後來的高僧大德就開始立藏,就是經、律。這總是要斷除凡夫的習性,斷除掉了很多的欲念,總而言之,許許多多的貪、瞋、癡。我們總是要從經典裡好好地去閱讀、去看、再思考。」
依教奉行經為軌 循規導矩道不偏
上人開示了「經典」的重要,就因為都是句句好話,足以讓人依教奉行。而好話、正語的作用,即便只是一句,也足以讓我們一生奉行。
「每一次講到導師(上印下順導師),我就『我思我師』,聽到只要聽到『導師』這二個字,我就會想到我的師父。我的師父給我二句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就是這麼簡單。導師導我一生的方向,所以是我的師父,也是我的導師。我在人間走路,我一定要守分寸,所以我這一生,是半分我都不敢偏差,半步我都不敢走錯路,所以我都要規規矩矩。」
「我的慧命,是導師導我的方向,讓我在出家這一條路,我要分寸就不能離譜掉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但是四書五經,我都是依教奉行—-只要是正道,我不會執著,我要走的是正道,沒有違背我的師父,指導我的方向;我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所以不管是孔夫子,我也是很尊敬。」
「佛陀就不用說了,佛陀也是我的導師,我一生的方向。四十多年來,他最後講的《法華經》,更最後《遺教經》。所以這就是我一生中,說過幾部的重要,重要的經典:《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還有)就是《法華經》、《藥師經》,讓我最永生守持的是《無量義經》。」
法華因緣不思議 清前經典盼修復
上人提及自己所持有的第一部佛經,就是一部清朝之前所傳下的《法華經》。
「《法華經》是還沒有出家之前的一個因緣。這一部《法華經》,不知道經過了幾代的人家,他們收藏的,從恭敬到一般,到最後總是放到床底下。我在(臺中)慈雲寺,聽到有信徒匆匆忙忙跟修道法師說:『師父,我發現我們鄰居他們要修理房子,他們拆開床,床底下一部《法華經》,他說要拿去古物商,所以我知道了趕快來跟師父說,是不是我們要把它買回來?』」
「剛好那個時候,我是在慈雲寺,光是聽到《法華經》的名,總是心生法喜,不知道什麼因由,總是還沒有看到,聽聞到『法華經』這幾個字,總是那樣地法喜,我就第一個回答:『趕快把它請回來,要多少錢?』很記得那是八百塊,那個時候的八百塊真的是很多,這是快要七十年(前)了,這總是出家之前,總是因緣不可思議。」
七十年前,上人未出家前所持有的一部數百年歷史的《法華經》,在見證到臺灣國立圖書館的修復團隊,用心修復了五百年歷史的《古蘭經》,也把這部《法華經》交予他們。
「今天的七卷的《法華經》也請曹館長(臺灣國立圖書館曹翠英館長),請她幫我帶回去,這《古蘭經》可以修得這麼好,我那一部《法華經》是清朝之前了,它總是乾隆那個時候,它也是它有落款,所以是很珍貴的。」
宗教無分道是一 化度眾生分名相
上人談起這一次修復《古蘭經》的緣由,以及慈濟宗門跨宗教的意義。
「胡(光中)居士送給我那一本《古蘭經》,那個時候,我看到這一本《古蘭經》,其實它的文字我看不懂,但是很古老了,我就覺得心也是起了很歡喜心,知道這一部經《古蘭經》,雖然宗教不一樣,但是道理應該是相同——對人間無益不成經,要對人間有益,有教育的利益,它就是叫『經』。這一部《古蘭經》,一定也是對人有教育性、有益人間,所以我也是很尊敬,很想要好好地保存它,也是期待我的未來還是有,還是一樣大家要不斷地延續下去。」
在慈濟志工吳英美的牽引下,國家圖書館接受上人委託,工作團隊應用專業知識,用心選用材料修復如舊,讓上人讚歎不已。
「現在因為有《古蘭經》修復了,我看到有信心,我這一部的《法華經》也可以送修,也可以讓我現在把它延續下去,代代可以相傳。總是這要靠因緣,我時常都說因緣不可思議,我這一生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我不能不做無常觀。我現在都說時常,但是不忘掉、不漏掉無常。很感恩,在這樣不知剩多少的無常生命,可以能完成這一部,把它修復了,讓它也可以再延續,延續這一部人間也是很可貴的《古蘭經》。」
不同的宗教,為不同因緣根基的群眾所接受,但有益人間的方向相同,都是人間的「道」。
「各有不同的(宗教領袖)去領導、創立了道場,各不相同的精神理念救度世間——名稱不同,但是道是一,道是一。《無量義經》也是這麼說,所以所有的道歸同,歸納起來就是一條康莊大道,這我們都要珍惜它。」
「其實宗教沒分,只是人把它名稱化,其實都不分別。所謂佛,我時常都說,佛的意思叫做『覺悟』。其實阿拉也是覺悟,是悟道的人,覺悟了大道理的人,基督也是覺悟了大道理的人。不過要適合,要適合人間凡夫的根器,所以才會,才會分別這個名相,分別了名相。」
「二千多年來到這個時候,我都想要這每一道,道道都是一樣,都是用大愛鋪路在人間,期待人間共同的一個『仁愛』,『大愛』或者是『博愛』,都是可以融通、廣博,都是仁德而且大愛,所以慈濟不分宗教。」
跨越隔閡成就愛 飛越千里造希望
從人性本有的愛出發,跨越你我之間的隔閡,就形成了大愛,可以超越了因知見不同所產生的仇恨。這本應是人性之美,卻在娑婆世界中,眾生剛強執著,而人與人間衝突難化解。
「每一次聽到了空中有飛機(聲),那我就會,心就會很擔心,這常常我都說當在跑(躲)空襲的時候,每一次要說故事的時候,都會說當(做)在跑空襲,這個跟在國際機場的飛機不一樣。」
上人提到「回饋佛陀故鄉」,就是慈濟志工秉持對佛陀教育人間的感恩,從世界各地搭機前往尼泊爾,在藍毘尼執行長期計畫,從扶貧濟困到教育建設。
「看,天上的,都是菩薩航空去尼泊爾。最近我就是說,回歸佛陀的故鄉,尼泊爾不是有災難,是窮,二千多年前的佛陀離開了皇宮,其實現在慈濟人為了回歸佛陀故鄉,那樣的城市都是依然,二千多年前,很簡陋沒有什麼建設。我們現在想回歸佛陀故鄉,為他們(建設)希望工程。」
「要翻轉人生,轉貧為富,一定要先栽培人才,要為他們總是要教育,所以現在要去蓋的那就是小學、中學,還要技術學院。就要在這裡,我們一口氣都要把它蓋起來,這就是回饋佛陀故鄉,讓它整體完成,這就是我現在一大事。」
人生教育是宗教 經典開道向光明
盤點人間歷史,有戰亂也有人性光芒,上人以隧道為喻。
「總是在時光的隧道不斷不斷地過,這個隧道是黑暗,但是盡頭是光明。我去西部、去臺北,從蘇花公路回來,現在都打隧道,很長的隧道,遠遠的看,在隧道中走是黑暗的,但是隧道的盡頭就是光明。就如我們的經典,就是為了五濁惡世,五濁就是黑暗的,就是很黑,濁氣很重,已經被污染得黑了,唯有經典可以幫我們開道,開道的盡頭那就是光明。」
「所以我們現在就像是在過隧道一樣,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裡,這空間,三不五時都頭上有飛機,不是國際航空,是在戰鬥的飛機,在空中練習。這都是可見臺灣是小小的一個島,花蓮是高山很高,那海很廣,就是高山大海,我們在花蓮,那就是面向了太平洋,總是後面靠著山,這一座山,地圖它翻面,把那條線牽過去,翻越這樣的大海,到了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處),菩提迦耶的後面須彌山,須彌山那就是喜馬拉雅山,這就是一條直線。總是《法華經》就是大道直,這一條菩提大道。」
「現在,我很重視歷史,包括今天也是歷史之一,也期待這好好地整理起來,慈濟史連篇史,從開始那個小木屋開始,可以連篇一直一直寫,寫到現在,總是若寫起來應該是不知道幾十本。所以一直跟大家(講)開始動筆,還要請老師們,光是教聯會都有寫不完的故事。」
宗教就是一場人生的大教育,上人期待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們一起寫歷史,說教育。更大的人生教育,則期待人人法入心,為自己生生世世種善種子,寫歷史。
「菩薩道,非一直生生世世走下去,也是不可能,總是一定要生生世世。因為已經法入心了,已經善的種子意識已經密密麻麻種子,來生來世也是要造福人間。所以我時常都說福慧雙修,的確時間給予我們福慧雙修的機會,感恩。感恩,大家精進,福慧雙修,感恩,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