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無量義 行經法華
2023-08-04 | 慈濟基金會「我專程到彰化來,(《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總是三個鐘頭,這三個鐘頭沒感覺是三小時,在那個地方真正體會到了身心不動,那樣地輕安自在,表示是法很入心。聽來好像不少人有這樣心靈的境界,都沒有感覺過三個小時,這是我已經感受到了。當然這個時候讓大家這麼有受用,真的要感恩編導,雖然法是師父說的,同時這一部《無量義經》,也是師父用過心血。」
由優人神鼓、唐美雲歌仔戲團共同演出、呂慈悅編導的《無量義 法髓頌》,7月28至30日於彰化體育館連續展演八場,證嚴上人特別前往觀賞。8月3日上人行腳到臺中,與中區慈濟志工、馬來西亞雪隆實業家溫馨座談時開示,雖然《無量義經》較少被人所提到,但是《無量義經》卻是切合時代的需要,不僅透徹分析人間道理,並教導我們日常的待人接物,請大家要深入《無量義經》的法髓。
「本來沒有人知道有這一個《無量義經》,但是總是我在年輕的時候,尋尋覓覓走入這三藏大藏經。在裡面看到了這一段,我很感動,很契心,很契合我的心。那個時候較年輕,慈濟還沒有真正地很發達,就是才開始發心。但是同樣用功,很用功,我從日文裡面發現到這一部《無量義經》,因為日文不是很透徹,才會更用心、專心,就這樣一句一字把它寫下來,不只是用毛筆寫,還要用鋼板去刻,所以真正是叫做『銘刻於心』。」
方向無偏菩薩道 嚴謹身心履經行
佛陀因一大事因緣而來到人間,透過宣講《法華經》,教導眾生行「菩薩道」的方法。當時佛陀靜坐在樹下,面對著東方,想著要如何向大眾宣講《法華經》,在那樣的境界中,上人深刻感受到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無量義」。
「這叫做『離言法華』,離言法華不是用說的,是那個時候的心態很靜,天未亮、坐在那裡很靜,那樣的心靈境界。等到他眼睛緩緩地展開,正好第一道的晨光,那個晨光好像一顆星。他接觸到星光,眼光與星光這樣合起來接觸到,那個時候心靈的境界突然大悟,宇宙大覺者在這個時候圓成了。」
上人多次提及《法華經》的精髓是《無量義經》,期待人人要能深入《無量義經》中,體會經文中每一字句的意義與價值,學習在人世間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
「如何來調和聲色?有時候,如果我們一句較逆耳的話,也許會讓人心這樣牢牢記住;但是再想一想,心如果沒有牢記,好話一直聽、一直過。所以慈悅有時候說話很直,直直的,其實實在是都很好,她跟大家接觸,就是希望方向就正,方向如果沒有就正,一說再說,就是很寬,那個寬,差毫釐就失千里。所以有時候拉緊一點,這他會感覺說,把我約束得太沒有自由,就是因為自由才會方便掉。所以,人生不能凡事都方便,對自己要很實,很嚴謹。對別人可以寬,對自己要拉緊一點,所以《無量義經》就是要讓大家對自己要謹慎些。」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精髓無量義
素有「經中之王」之稱的《法華經》,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總計有七卷、二十八品,將近七萬個字。如此浩瀚的佛教經典,耗時三個月都不見得能講述完所有的內容,要讀完整部《法華經》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然而《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髓,上人期待大家可以詳讀《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是我們慈濟五十多年來所做的。我們是從《法華經》,佛陀的一大事因緣說《法華經》,我很用心投入《法華經》,但是《法華經》文這麼多,所以我就回過頭來看《無量義經》。那個時候《無量義經》,民間道場都沒人懂,沒人知,當然它是藏在三藏十二部經的裡面,所以我就在那裡,我說是『法海撈針』把它找出來,發現很歡喜,應該說法喜啦!期待大家都能夠讀。讀《法華經》很好,不過經文很多,如果能簡單扼要,那就是《無量義經》,《無量義經》只要你深入去看,在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分析天地人間的道理。」
《法華經》與《無量義經》都是深入我們人間社會的生活日常,其所蘊藏多樣的內涵與深厚的道理。佛陀曾說過,他生生世世都說不盡人間的種種;然而上人認為,或許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徹底了解,但如果我們都不走進去了解,就永遠都在迷茫中,無法了解真實的道理。
「總是在裡面的道理很多,真正地用一輩子都無法把《法華經》或是《無量義經》能夠很了解。不過,你不進入,沒進去,來生來世更不了解。總是我們要相信,相信佛陀的教法。我們這一念,人人本具有佛性,我們這個佛性,在這個時代裡,我們還是在迷茫中。」
身行入法繹經義 聲色融合弘道法
為了適應當代人間的需求,以更多元的媒體、融合各種類型的展演方式,期待透過三個小時的展演,讓大家更容易理解《無量義經》內涵的意義與價值。
「我很感恩,唐美雲歌仔戲團跟優人神鼓,師父真的是很感恩,除了所有慈濟人幫師父做很多事情,在這個時代,要如何讓他有那個『色』表達出來,大家都是用心、用身投入慈濟。但是身心投入,如何讓他有色彩吸引大家注意的目光,可以聚焦,所以用『演繹』。是演繹不是表演,那個『繹』是繹經的繹,用肢體表達出來,這叫做演繹。不是文字的翻譯,是用身段來演繹。」
此次在彰化演繹的八場《無量義 法髓頌》,都是以華語的語言來表達《無量義經》所蘊藏的道理,然而上人期待,若能使用臺語精準地把道理說清楚、講明白,讓經藏演繹的「色」與「聲」能做到最精緻。
「我是很期待說,要精作,很精密的製作,這樣的『聲』跟『色』跟『文字』,好好地把它寫好,好好把它演好,好好給這個聲音,當然他們現在是用華語,我是感覺用臺語,現在一些年輕人已經快沒有(說)臺語了,我們若把臺語說清楚、說明白,這個臺語他們要翻譯作華語,你只要把臺語說好,他們就會很自然變成了華語。是要留住這聲音,臺語的準確,你們劇團就是很正統演繹的人,每一句、每一句都把它說清楚,他們自然每一字就會寫得好,將來他們要翻作其它語文,那就是用中文去翻譯。不過我們說的語言,我們若是用臺語,給人留著說這是臺語,從臺灣,我是希望把它精作出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上人期待人人都能「以行」入經藏,體悟經藏所要教導我們的道理之後,經由自我的身行傳達佛陀的教法,導引人人走向菩薩道,啟發人人的善與愛,共同促進人間社會的祥和與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