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有福 勤菩薩行

2023-11-06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腳若踏進了臺南這個地方,都會去想起莊(慎私)居士。會想到說,當初我拿到這塊土地,不是我刻意要得到,是不求自得。不只是不求自得,這張地契,他(莊慎私居士)是送到屏東去。他就跟我說:『師父,我要來之前,我這張放在供桌上面一直求觀世音菩薩,我送給師父,師父能夠歡喜接受。』那種的虔誠,這分感恩心,真正地難以言喻,真誠的用心,實在是真感動。」
【證嚴上人行腳11月5日臺南靜思堂溫馨座談開示】
「現在我出門到每個地方,就要先看看資深菩薩,我的眼睛裡有沒有看到他們;沒有看到的,我都會邊走邊問一下,怎麼沒有看見某某人?但是有的回答,『師父,他已經多歲了(台語),他現在的身體或者是出門已經不方便。』或者是『師父,現在她……』等等。心靈的感觸很多。所以一直在說人要好好的,把自己的身體要照顧好。最最重要的,我都會呼籲,大家沒事的時候,靜靜地回憶一下,把自己的生命盤點一下。」
 
證嚴上人第一梯次歲末祝福行腳第十七天,來到慈濟臺南靜思堂與臺南慈濟中學師生、慈誠委員、志工們溫馨座談。上人感慨現在久久才能出門一趟,對於資深菩薩們總是掛懷於心,也提醒大家要在「自然法則」來臨之前,盤點自我生命的價值,為慈濟歷史足跡留下最好的見證。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人生背景,我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時代背景,我們曾經人與人之間有過什麼樣的恩。有恩的、有情的,好好地整理一下;但是有怨的,彼此之間有瓜葛的,我都會說:『淨化、淨化。』把不愉快的、煩惱的、無明的記掛,好好地把它刪除,重建起人與人之間那一分的有情有愛。」
 
宿世因緣來人間 盡己心力種福因
 
每個人這一世來到人間,各有不同的因緣,總是帶著過去生中的業因業緣而來。
 
「來到人間,第一聲的哭聲,那就是已經這一生中,定在這樣的業力因緣來到(人間)。剛剛看到幾位孩子,幼小的還有青少的,我心裡都為他們祝福,也羨慕他們可以在這個時代,而且在這樣的好家庭成長。剛剛也看到一位十六歲的孩子,跟師姑、師伯們站在一起,看來好像很成熟……」
 
顏文咨是一位十六歲的高中生,接受社區慈濟志工的邀約,參與《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曾因為課業繁重,數次想要放棄,但是想到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人要克服難,不能被難克服。」便又下定決心,不錯過入經藏的因緣。
 
「她(顏文咨)真的很有福氣,她也是在工作很累中,跟著慈誠委員可以去做服務的工作,跟著慈誠委員平齊去做事,這是人生懂得把握時間,她就會早成熟。看她也是認真在功課,功課應該也不錯。她還可以有時間,她可以騰出來時間跟委員慈誠去投入做關懷。人生生命的價值,還是自己要把握,要掌控自己的方向。」
 
看到年輕人加入,上人總有一分期待與欣慰,總能在受證的場合中,聽到慈青孩子們與上人的悄悄話:「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這一分緣,沒有因為地理上的隔閡而斷失。
 
「所謂『回來了』,就是有一段時間出國去深造,或者因為職業、事業遠離他鄉去。回來了,這一分緣還是在,從小一直到現在,經過十多年或二十多年,再回來。因緣會合,他從培訓開始到要受證,站在我的面前都會說:『您的孩子回來了。』好貼心,我的孩子回來了,人生的價值觀自我又提升了一點,感覺這一生來人間沒有空過。」
 
合抱之樹毫芒種 修福修慧常想師
 
一粒種子灑播在土地上,隨著時日長成了合抱之樹,經過風雨折騰,樹幹依然挺直,那顆堅韌的初發心,未曾改變。
 
「剛剛給了大家這一張,有兩顆種子,『修福』、『修慧』,兩顆種子,一顆就是要造福人間,一顆就是增長智慧。增長智慧就已經準備承擔,『為佛教、為眾生』。所謂『為佛教』不是說你們一定要走入佛教來,一向我是不分宗教。我們慈濟裡面,不管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已經被受證的不少,我都會跟他們說,不要影響你們的信仰宗教。」
 
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是值得堅持的信仰。上人身為一位佛教徒,領受印順導師授予的「為佛教、為眾生」,成立慈濟近一甲子以來,恆持這六個字戮力奉行至今,帶領慈濟成為國際性的宗教慈善組織。
 
「慈濟有今天這樣的(成果),都是志工付出無所求,還有充分的感恩心,因為他們做得很歡喜,付出無所求,他們做得感覺人生很有價值,所以他們也是常常都會說感恩,回顧一下人生,很扎實。盤點生命的價值,各位菩薩不也就是這樣嗎?大家都是很歡喜。我們在臺南慈濟中小學蓋起來,而且二十多年,學校辦得很好。」
 
臺南慈濟中學於2007年成立以來,以品格教育培養孩子們的人文涵養,除了會讀書,更懂得接人接物之理。幾次上人臨時前往臺南慈中探視,孩子們真誠展露的文質彬彬,讓上人頻頻讚歎。
 
「故意順道這樣來,快到的時候,校長才接到訊息。我到了,看到老師、學生都會這樣走出來,好有氣質地來接師公。注意看,不是旁邊有大人指揮他的舉動,他們自己會列隊,還有孩子伸手出來牽著師公,一隻手好幾個牽著,好親喔!會感覺到說,我自己如果有家庭,我的孫子、曾孫子肯這樣嗎?我的子女會這樣嗎?就會覺得說很有價值。總是教育好,教育那就是『理』,『理』者『禮』也,教育孩子就是要學懂理,懂得道理的孩子,他就會懂得禮節,懂理就會懂禮,這就是道理跟禮貌。」
 
莫忘那年憶當年 師徒情深拉長情
 
孩子們的全人發展,需要親、師、生共同參與,而在地慈濟志工的投入,更是厚實了慈濟學校的人文底蘊。每次來到臺南,上人總是憶起故人,黃勝璧、莊慎私等幾位資深的師兄姊,是上人每次來訪一定會「點名」的志工,即使多年前即圓滿人生,師徒之前,從未稍減。
 
「記憶中,都會有他們幾位。還有,腳若踏進了臺南這個地方,都會去想起莊(慎私)居士。會想到說,當初我拿到這塊土地,不是我刻意要得到,是不求自得。不只是不求自得,這張地契,他(莊慎私居士)是送到屏東去。他就跟我說:『師父,我要來之前,我這張放在供桌上面一直求觀世音菩薩,我送給師父,師父能夠歡喜接受。』那種的虔誠,這分感恩心,真正地難以言喻,真誠的用心,實在是真感動。」
 
1992年,莊慎私居士捐出位於臺南仁德交流道附近的土地,讓慈濟建設臺南靜思堂,成為臺南慈濟志工的「家」,大家在裡共修、讀書會、分享心得等,法親之間彼此合和互協,有著一家人般的真誠與愛護。
 
「真正是感覺,若是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子孫再多,兒子跟女兒,女兒是要嫁出去,兒子是要去發展事業,過了後還是兩老相依。或者是也有孤老,單獨生活,這就是人生的法則。總是時間愈長,這種孤單的機會會愈多。因為兒女總是各有發展事業,有的他方外里出去,有的各成立小家庭,這就是人生的過程。這樣的人生過程,那就是有福。」
 
無緣大慈助貧病 同體大悲膚苦難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如此順遂,有的孩子身心不齊全、有的家人受到病苦折磨、有些家庭支柱事業不順……許多家庭或個人輾轉成為慈濟關懷的對象,慈濟志工的愛與關懷,扶持一個又一個家庭與人生。
 
「慈濟人這分愛,好像無緣無故,不怕髒,不怕氣味不好,個案一接來,看到每個人,第一個就是準備要如何來整理這個家庭。掀開了他的家庭,這案主的家庭,只要那個毯子掀開,裡面床鋪差不多都爛光,可以想像那個氣、味道是長成什麼樣子。不只是沒走避,沒有閃躲,還要伸手去緩緩一層、一層去掀開,拿出去外面,去洗、去曬、去清、去掃。每一回,我若是看到這樣的畫面,總是打從內心,那種彎腰鞠躬,合十感恩,就像是對待我。我有困難,我沒辦法,你們幫助我,我好像你對那些人,就好像是對我,我總是代替他們向你們說感恩。」
 
就如上人近來一直推動「回饋佛陀的故鄉」──透過媒體畫面,上人看到尼泊爾一位小小孩趴在地上,用他的嘴追著奶瓶要喝奶。上人看了心有不忍,詢問志工得知,這個小小孩的家庭經濟景況不充裕,父母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微薄的工資,實在難以撐起一個家。
 
「這樣的家庭,三、四個孩子,從慈濟人接觸,總是要孩子們一定要去讀書。他說:『孩子可以去幫我做工賺錢。』慈濟人就說:『我給你錢,你讓孩子去讀書。』等於是拿錢請孩子去讀書,維持這個家庭,讓這個家庭,減輕父母生活的負擔。」
 
一件白褲、一雙白鞋,慈濟志工走進這個家庭,幫助家裡的經濟、提供孩子的教育,不僅孩子得救了,家庭也有了一番新氣象。
 
「這就是菩薩。因為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菩薩,他們每天每天從早上晨語,他們一定會聽,一、二十年如一日,比我們臺灣精進多了,他們是天天喔!晨語,他們總是聽師父在說:『我的心願,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到底佛陀的故鄉,有給我們什麼?物資,沒有。但是,我得到了恩惠很多。因為我知道佛教,我的師父說過『為佛教、為眾生』。」
 
佛國貧苦世代襲 行善啟愛轉人生
 
佛教是從印度(現在印度、尼泊爾)發跡,歷經近二千六百年的流轉,仍舊彷如佛陀時代的貧窮。距離尼泊爾三千多公里外的臺灣東部,上人輕輕地呼喚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聽到了,想著師父想要做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合力展開長期援助計畫。
 
「這種萬里關懷,萬里工程,總是我們感覺說『為佛教、為眾生』,一定要建設。所以現在在藍毘尼,已經有慈濟會所了。在那個地方,先開始去做希望工程;我們除了貧困發放,落腳在那裡,規劃要為那裡蓋會所,未來我們要有一個定點在那邊,還要為那個地方蓋學校,或者是有診所,那個地方的醫療,很落伍。」
 
尼泊爾雖然窮困,但愛心不落伍,只是被隱藏。志工們關懷發放的同時,也引導他們發揮本就具有的愛心,輔導他們有機會也可以為自己造福,成為一個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要從福緣開始,不要讓尼泊爾生生世世都是乞丐。我已經看到了,常常在那邊乞討的其中一位老人,他就是一直這樣(伸手),慈濟人去了(關懷引導),現在這一位已經穿起了志工的背心,這時候已經換他手心向下在幫助人了。開始要去幫人家蓋房子,去削竹子,要怎樣先來幫助無家可歸,住在地上的,有殘疾孤老,要如何給他們一個安全遮風避雨的地方。所以開始準備要幫他們蓋房子,還是在那裡呼籲每天一把米,或者是開始有米可吃,你順手去抓一把,大小把沒關係,看你的心。幾粒米也可以,盡你的力量,總是期待變成這樣的反手心向下,已經開始了。」
 
群策群力饋佛國 施愛施教造希望
 
馬來西亞、新加坡慈濟志工不是一個梯次,把物資送到就結束了,而是接連不間斷地排班,每天都有志工在那裡帶動當地鄉親,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打造亮麗的家園。
 
「從我們認識佛陀的故鄉,就想到佛陀的時代,他見苦,所以引起他要救濟眾生;物資無法普遍救濟,所以他要去超越,超越就是用教育,如何啟動人人的愛心,要群來關懷,一個人要如何照顧群生呢?我們要鼓勵群,去幫助孤寡無依的人。我們慈濟用這個精神,離佛陀二千多年,到這個時代才有辦法這樣救起來。在慈濟的以前,還沒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到現在交通方便、訊息方便,我們慈濟五、六十年來,就是因緣一直箍、一直箍,到這個時候,所以一聲呼籲,群,會合一心。」
 
上人輕輕一聲呼籲,全球的慈濟志工都動起來,第一階段以濟貧為優先,教導他們做手工、會裁縫,靠著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
 
「慈濟開始去帶動他們,去教他們手工。我們教她們用手工去編織,還有教她們怎麼樣裁縫。我們買裁縫車給她們,這樣幾十個給它搭起來,一、二十臺裁縫車排起來。期待當地的企業家,來收這些加工的東西去市面上做推銷,這樣他們就有希望了。」
 
翻轉尼泊爾不是不可能,在新、馬慈濟志工群策群力,已經逐漸有了生機,看到了初步的成果。慈濟志工一個村莊走過一個村莊,讓更多苦難的鄉親可以有一個希望的未來。
 
「總是感恩,沒有臺灣的第一個階段基礎打起來,慈濟這群的會合起來,對臺灣穩定了,發展到國際間。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用力,我們可以幫助很多的國家。今天分享的就是佛陀的故鄉。慈濟人啊!回饋佛陀的故鄉,因為我們都是佛教徒,也是沾到了佛恩。佛陀給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能知道生生世世的方向。」
 
竹筒精神匯點滴 粒米成籮大力量
 
慈濟從日存五毛買菜錢,點滴累積成就了今日的慈濟世界。上人期待大家發揮五毛錢的力量,不要輕視任何一點滴,累積都可以成就大功德。
 
「菩薩,事情不管多麼大,都是要從小的力量去做出來,所以不要輕視微量的物質。不要輕視一個銅板的體積,那個竹筒,這兩天我坐在這裡,有的孩子捧著竹筒到師父的面前,我感覺就是一個竹筒,不經意就把它接來,這麼重喔!這是一個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份量。」
 
上人感恩每一位志工菩薩,用心用愛走入人群,扶持弱勢貧病人家;上人更是讚歎這群小小孩,年紀雖小,展現的力量卻不小,個個把握不可思議的因緣造福人間。
 
「小小孩,他也知道要替師父募捐啊!這都是過去的因緣,因緣不可思議啦!小小就懂得造福。所以菩薩道,大家把握因緣齊精進。感恩祝福大家。」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