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惟 遠離錯綜亂序

2013-06-21   | 慈濟基金會
遍植滿田的青秧,隨著和暢的春風,迎向自湛藍無際的晴空灑下的陽光而茁壯,就像年輕的心需要愛的呵護與陪伴,方使其人格品性的養成趨於成熟圓滿。

有「正思惟」 故有「正業」

平日於全省負責輔導所屬社區大專院校慈青之慈誠懿德會的師兄姊們,計有三百二十九位於昨日齊集靜思堂,參加輔導與諮商、大學生的心理與特質等課程的研習營後,於早上舉行圓緣。

上人指出,年輕人乃社會未來之希望,而培植社會良才的希望在教育,因此對於慈青寄予深切厚望,期許慈青慈懿會師兄姊們,以真誠的陪伴與引導,讓慈青學成步出校園後,都能以「正思惟」行「正業」,成為社會的棟樑砥柱。

「舉手投足無不是業,正業乃正當的行為,是因正確的觀念與思想所致。故慈青慈懿會的師兄姊們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引導年輕的學子們,要以真正寧靜的心,用心來思考身心境界與天地萬物的世界,有正確的思惟,才能步往正確的方向;若思惟不正確而有偏差、邪迷,將造作諸多錯誤,致令人生苦不堪言。」

觀現今社會,年輕人常將父母的叮嚀話語視為麻煩與囉唆,父母愈是關心,愈使他們刻意背道而馳,這樣的思考模式與行為確實令人擔憂。上人感嘆,現今在臺灣的孩子生活普遍優渥,卻大多無法體會父母持家的辛苦,認為所得的一切皆是理所當然;反觀南非雷地史密斯的黑人孩童,處在貧乏中卻是一派單純天真,只因慈濟人讓他們有簡單的環境求學,就滿懷歡喜與感恩。

許多孩子思想、理念尚未成熟,卻須離鄉背井、負笈求學,遠離父母所能照顧的範圍,令雙親擔心掛念。「幸而在這些大專院校的鄰近周圍,都有一群慈濟人,就是在座的慈誠懿德爸爸媽媽,以菩薩心、父母心就近關懷。」

雖然孩子生活在富饒的環境中,但思考模式卻錯綜亂序,上人認為,應讓孩子了解,在求學的道路上,須把握時間,守好學生之本分。如中學生要為未來大學進階之課程而專心讀書,大學生則要在課程中吸取學問知識,以為未來就業或是進修作準備。

「年輕人的人生道路還很長,此時應照顧好心念,若學生都能知道要守本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白人生的大是大非,觀念就不會偏差。」上人認為,孩子若習以抗爭的方式來求得心之所想,即使爭到了,心是否就能平定下來呢?若是爭取未果時,難免心生懊惱,致使心靈受到創傷,甚而產生憂鬱,未來的人生道路將走得很辛苦。

「最令人擔憂的是,孩子們在成長階段,觀念未臻成熟前,接觸到複雜的事情以致思考偏差,要正確健康地成長,就很難了。因此慈濟人的責任很大,要照顧好孩子的心理。」上人勉眾,若能夠引導孩子思想正確,平安成長,讓其父母安心,就能使家庭幸福、社會祥和。

以服務、付出為榮

如何導正孩子的心態,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又能培養知足惜福的觀念?上人以慈大實小為例,老師們用「當志工」做為獎勵,比如「洗廁所」是品學兼優者才有機會被分配到的工作,所以能夠去洗廁所的孩子,都會很有成就感,並以此為榮。

在生活教育上,還教他們要將裝放菜餚的盤子刮乾淨;從收拾菜餚餘渣的動作,教育孩子懂得惜福。「培養孩子知福惜福,並以為人服務為榮,就是慈小所要教育孩子的觀念。」至於慈青亦利用課餘,跟隨師姑師伯們前往老人院關懷,或至孤兒院陪伴、指導院童課業,並以遊戲活動的方式教導正確的衛生觀念。上人說,在年輕人甫進行生涯規畫時,就要讓他們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善用時間之觀念,在付出的過程中體認到人生無常,週末假日,要「修」而不要「休」。

證嚴上人開示於2004年4月11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4年夏之卷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