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芳+陳志俊 同修同道

2013-11-06   | 林綺紅
陳志俊(右一)錄影,余春芳(右三)為助理,一文一武,彼此磨合互相成就一部部的「人間菩薩」。(余春芳提供)
「不要睡了啦,趕快做!」臺中人文真善美志工余春芳看到先生陳志俊剪輯活動錄影帶時,做著做著,半晌沒動靜……原來,陳志俊又瞌睡蟲上身地趴在桌上睡著了,她心急地催促著。

原來,夫妻兩人常利用睡覺前的時間剪輯。而白天要上班的陳志俊,回到家已經累翻了,晚飯後更是呈現頭腦昏沈的狀態,讓一旁與他搭檔製作「人間菩薩」的余春芳非常緊張。

勇敢上陣 二人選擇自我挑戰

出生於臺中東勢的余春芳,在九二一地震時,看到慈濟志工身影在災區內無怨無悔的付出,讓她心生感動,也與先生一齊投入志工行列。兩人是在學生時代因喜愛攝影而相識,余春芳偶而也會拿著相機在活動中拍拍照。有一次,人文真善美窗口張金妹邀約她:「你退休了,可以來寫(文稿)啊!」 不擅於說「不」的余春芳,從此就成了文字志工。

她參加通識課程、歷史小組,也上萬榮奭導演的課學寫企劃腳本,隨身帶著相機,一人身兼多種功能,亦文亦武,默默地在團隊中學習。

而陳志俊在一次活動中,由一位錄影志工手中接下錄影機,學得了幾項技巧和按鍵,就錄了起來。之後要剪輯,因為電腦配備功能不足,他索性買了新電腦,也購買很多剪輯的書研讀,並找「前輩」切磋技術。

錄了一段時間後,他竟自掏腰包也買了臺新錄影機。余春芳知道了,嚇了一跳地問他:「那麼貴的東西,你也捨得買?」看他一下子投入那麼多錢,不知往後是否持續做,是玩真的嗎?

「因為公用的機子老舊常有狀況發生,為了讓錄影順暢不跳機嗎!自己的機子若是有問題需送修時,也不致於耽誤到團體的運作。」陳志俊不急不徐地向太太解釋。 後來,中區慈濟志工在莫拉克風災後前往屏東林邊協助清掃污泥,他的新機子剛好擔起錄影的工作,沒讓歷史留白。從此 ,夫妻倆終於有了共識——「當用的再貴也是要買」。

不捨先生勞累 操刀剪輯他品管

兩人曾因愛攝影而相識,現在又攜手投入慈濟且一起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互補時間與工作,成為最佳拍檔。

假日出勤回來,回家還要做剪輯的工作,所以身為妻子的余春芳常很不忍心地覺得:「先生工作忙碌,回來都累癱了,我還邀他進慈濟,而他又承接了錄影工作,我簡直是拿石頭砸自己腳。」她常常很懊惱地反覆思考:「我是不是做錯了?」

錄影本就耗費體力,回家後的「剪輯功課」才是大學問。夫妻倆常做到半夜,余春芳常常一邊打字寫文稿一邊打盹,陳志俊則是盯著影幕盯到睡著了;有時清晨從被窩起來把握上班前又做,為了一個畫面,一個聲音,兩人奮戰不已。看到陳志俊疲累的神情,內心實在不捨,余春芳會告訴他:「先睡吧!睡飽再繼續。」

但是,每當看到晚餐後的先生坐在沙發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個性急的余春芳又會想說,事情不能就這麼拖著,怕耽誤活動帶的繳交時間,她乾脆也開始摸索學初剪。她認為這是分擔、也是陪伴和督促慢郎中的先生最好的辦法。後來,她與先生的默契是,先完成剪輯素材的四分三,最後再由陳志俊進一步作「品管」。

急驚風遇到慢郎中 磨合互成就

剪輯累歸累,但陳志俊卻說:「剪輯時需要長時間的作業,反覆聽反覆看,真的是『幸福』啊﹗」

陳志俊每一次出勤,都很用心學習,他很感恩成就他學習的人。(陳志俊提供)
當遇到狀況時,他會停頓下來,翻書找解決的方法,但是余春芳則建議跳過,先進行能力可及的部份。兩人意見不同的時候,對話聲調難免越來越高,余春芳會驚覺地踩煞車,選擇不說話而離開現場。 「過去只要稍受委屈,我可以兩個星期不理他;現在不行嘍,轉個身,又主動談起影片的事情了。」余春芳自娛地說

陳志俊個性雖然拗,但凡事總是包容著余春芳,他說:「我們家師姊對影片比較有感覺!最後我還是會聽她的。」

有時候做好的影帶無法播放,因為繳件在即,只好依有經驗師兄的建議,重頭再來。在求救無門之下,通宵達旦地重新剪輯是常有的事。余春芳自喻先生是土法煉鋼的剪輯師。

重新學習 克服困難完成影片

2010年6月,他們兩人也開始學習製作《人間菩薩》。有一次在專訪錄影時,陳志俊很有自信地以為安靜無聲,沒想到一打開素材,就聽到「咻—咻—咻—」的車聲在音軌中不斷出現,他一直試圖要修掉車聲,卻始終搞不定,為此傷神了好幾個月。

「如果你沒有好好處理它,黃金就變成垃圾,留史是黃金。」他依稀記得上人曾經說過這段話,讓他們內心好著急。所以只好重錄,當事人也高度配合,補拍的次數超過三次之多。

「錄得到是因緣,錄不到就隨緣。」這是錄影志工們常常彼此激勵的話,陳志俊卻選擇與受訪者結好緣,認真的做,以感恩心答謝每一位配合他,成就他學習的人。

教聯會余春芳老師在學校講靜思語故事,認為自己應該做到,而不只是像以前在臺上講課一樣,應該身體力行為典範。(攝影者:林萬教)
有一段時間,他的手腕因「腕隧道症候群」的困擾,雙手帶著護腕照樣扛起錄影機出勤,他說:「除了看醫生,就是繼續做,做了就會暫時忘疼痛。」

而余春芳患有乾眼症,看著電腦螢幕,愈發模糊。當心和體力疲憊的時候,想到資深志工陳安永鼓舞的話:「做人文真善美要有使命感,拍攝《人間菩薩》要盡量早點去做,才不會有遺憾。」他們都會重拾精神,再接再厲。

余春芳形容先生像個慢郎中,事實上,看到他為家業,事業和志業忙忙忙,雖有時會自責,但是每當看到社區一部部的《人間菩薩》出爐,還有陳志俊那不經意地流露出踏實的成就感,余春芳內心的不捨就會稍稍化解。

心裡想的 只是為社區留史


「我們是在為社區的師兄師姊留下菩薩足跡,你不做誰做?」余春芳也常常鼓勵志俊:「是我們需要慈濟,而非慈濟需要我們。」這句話也提醒她自己不可懈怠。陳志俊也感恩一路走來,是因為好多志工跨區的陪伴和協助心,才能讓門外漢的他,收穫最豐。兩人努力不懈,挫敗再起的精神,逐步完成了七部「人間菩薩」影片。

「我們已經年過半百,又沒有製作影片基本功的人都能做,還有誰不能﹖」余春芳常以這句話鼓勵後進,她的願力是:「我會持續的做直到我的眼睛不允許。」他們期盼帶出更多組的人,彼此合作分工,同步進行多位菩薩身影的製作。

在鏡頭底下,他們體會到證嚴上人說的,每一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而每重新製作一部《人間菩薩》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從怯步中啟航。他們也從瀏覽一遍遍影帶中,看到受訪者的改變、一念單純和真誠心做慈濟的的堅持……

余春芳謙虛的說:「把心念放在他人的身上,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就沒難事可言。」夫妻兩人真的做到了事前盡心,事中用心,事後就放下的原則,把握機會,挑戰自己,擴大生命格局,為自己寫下亮麗的後半人生,也將影片中的美善故事與身邊的人分享,帶動起善的漣漪。

(文:林綺紅 臺中市報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