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災五年 心寬家也寬

2013-05-23   | 邱如蓮
曾經營超市多年的楊福瓊(中立者)熟識街坊鄰居,加入慈濟後不斷邀約更多人一起來做好事。(攝影者:林炎煌〉
五年前汶川大地震,她所經營的超市在眼前轟然化為塵土,她想跟著人群逃命,雙腿卻動不了。失去三間店面,入住小公寓,她終日寡歡;一句「屋寬不如心寬」讓她豁然開朗,腳步輕快;走進慈濟大家庭,她感受到自己現在「心寬家也寬」!

天才剛亮,四川省洛水鎮街市已熙來攘往,各式攤販布滿街邊,生意人將布鞋、皮鞋、拖鞋、雨鞋等鞋款擺上木架,扯嗓叫賣;現做燒餅的小車推來,師傅揉著麵團,炭爐裏餅香四溢;再往前探,香料攤老闆將帆布一抖,擺出一落落辣椒、胡椒。紅黃白綠各種顏色充滿整個街市,熱鬧買賣聲喚醒了洛水鎮。

什邡市洛水鎮在川西平原西北部,氣候宜人、雨量豐沛,戰國時代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也曾在洛水疏通河道,解決灌溉問題。農業勞動與水泥廠、建材廠等鄉鎮企業,是鄉親們主要的經濟來源,生養著樸實熱情的洛水人。

穿梭人聲鼎沸的市場,哪條街、哪條道上賣些什麼,在洛水鎮住了一輩子的楊福瓊再清楚不過。她和先生在街上開店,三十幾年來,從小店鋪擴充成為鎮上人人皆知的「富江超市」,合併三個鋪面,超市深而寬闊,是她的小小驕傲。

小學沒畢業的她,以前在生產隊上負責打農藥,十八歲結婚後,陸續在幼兒園、製麵廠、工廠做事,最後她自己開間小雜貨鋪,意外地生意愈做愈好,女兒與女婿跟著在鎮上開了第二間超市。

超市頗具規模,但她不太需要操心,收銀、備貨交給員工處理,每天早上巡過店面後,就上街逛逛,或打打麻將、跟朋友跳舞,「總之到處耍耍。」她說,先生退休後,主動替她準備三餐,飯後還會端上開水跟心臟病藥;對楊福瓊來說,日子就是這般無憂,直到發生那一場可怕的地震。
二○○八年五月汶川大地震後,洛水鎮滿目瘡痍,受傷的楊福瓊心痛地站在倒塌的超市前,無語問天。(攝影者:蕭耀華)

屋垮了 心碎了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一切如常的午後,楊福瓊正在超市街邊和朋友話家常,一瞬間天搖地動,客人、員工驚慌逃生,街上尖叫聲四起,她想跟著跑,雙腿卻動不了,盯著眼前化為塵土的心血傻愣著。

政府救援隊伍和志願者團體陸續進駐洛水,楊福瓊與先生住進帳棚,輪流到超市門口守著貨品,卻發現有人拉著三輪車,趁亂從後門把米、油、奶粉等食材給運走,「你怎麼偷人家東西哪!」楊福瓊氣急敗壞。

「地震了,還有什麼是你的,大家都可以拿!」那人毫不客氣地回應。

有位志願者送給她一床棉被,不過轉身而已,放在腳邊的棉被硬生生不見了。「我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連別人給的也被偷!」家垮了,投資上百萬人民幣的鋪面與貨物成了廢墟,以後該怎麼辦?楊福瓊整顆心彷彿也垮塌了,鬱鬱寡歡,面容變得憔悴乾瘦。

「別傷心了!財去人平安,我們一家子都在啊!」先生安慰她,天天催促她去找些快樂的事情做,找朋友聊天、打麻將都好。她在牌桌上暫時不理會現實,但輸了錢,心情就更壞了。

拆掉半垮超市的前夕,他們回去搶救了好幾麻袋衛生衣褲、衛生紙、肥皂等用品,全數運到女婿的老家堆放。「但看都不想再去看了,一看到就心情不好。」對楊福瓊來說,那是難以跨越的傷痛。

有朋友說起,在以前跳舞的永興公園旁,有群特別的志願者,千里迢迢而來,架起大鍋、採買白米、蔬菜,煮上一餐又一餐熱騰騰的飯菜給大家吃,還有醫師看病,不收分文。

楊福瓊不相信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人,禁不住好奇心驅使,她去遠遠看過幾次,還跟著朋友去領過一次飯盒;「他們穿著藍色的上衣、白色的長褲,臉笑瞇瞇的。等待看病的人很多,醫師看診一位接一位,卻沒有一點嫌煩的臉色。」還有很多鄉親加入他們,一起幫忙洗菜切菜,孩子穿上黃色背心,給老人家捏腿、送水,好似在照顧自家的爺爺奶奶。

隨著居民遷出帳棚,住進板房,有了公用廚房,志願者所籌組的熱食站也結束服務。楊福瓊以為應該沒機會再遇上這群人,沒想到就在她所居住的板房區對面,搭建起一個臨時大板房,門口寫著「慈濟洛水服務中心」,而穿著那身制服的志願者原來就是「慈濟志工」。
楊福瓊與先生周啟勝從新家床底下翻出一麻袋當初從超市搶救出的貨品,說這五年來不曾買過肥皂,衛生紙也用到現在;而五年前遷住板房,慈濟志工送的鍋具,楊福瓊還捨不得拆封。(攝影者:林炎煌)

不辯解 埋頭做

地震過後,楊福瓊心情一直開朗不起來;當志工進到板房區邀約大家做環保,她被這分熱情吸引,她想:「竟然是外地人來幫忙照顧我們的環境!既然超市也暫時無法營業,就跟著一起做吧。」

生活中的廢紙、塑料瓶、玻璃罐,她仔細沖淨、晾乾,再拿到服務中心回收,跟著志工們一起彎腰分類;之後愈做愈起勁,夫妻倆也跟上慈濟志工踩踏的三輪車,沿街唱環保歌,鼓勵鄉親回收資源。

每當晚飯後,先生邀楊福瓊一起散步,她拿上袋子,沿街探看路邊有沒有瓶罐、紙張,隨手撿回家。生意上的朋友見到了,驚訝說:「哎呀!怎麼你們撿這個過生活啊?」也有以前羨慕他們生活好過的人說:「撿這個好啦,還能賣點錢。」楊福瓊耐心解釋:「這是跟著慈濟志工在做資源回收,是愛護地球,賣得的錢拿來幫助需要的人。」

然而私底下,楊福瓊心裏很不好過,對先生說:「以前生活過得好,我們也沒擺過架子,他們怎麼就這樣說話呢?」先生總勸她:「聽過就算了,我們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就好了。」

即使心情難以調適,楊福瓊還是繼續做志工;每天早上六點多,她就出門往慈濟服務中心前去,有時經過晨起運動的人們,總有熟識的婦女招呼她一起來跳舞。「我要去慈濟呢!你們跳吧。」

有些朋友認為,她堅持不了多久,有些則以為她是在慈濟上班,但她從沒有多解釋,只是笑著邀請他們,有空也到服務中心走走。

不甘心 徒增苦

災後重建規模龐大,政府為了安頓受災鄉親,向居民購買土地,重新規畫住宅區。楊福瓊經營超市的那塊土地,也由政府徵收重建樓房,而分配到的新屋是三房一廳的公寓,不及她原來家的一半大。奮鬥一輩子的積蓄、掙來的房子瞬間化作烏有,她經常覺得痛惜。

跟著慈濟志工做資源回收後,楊福瓊的生活重心有了轉移。當慈濟舉辦聯誼活動,她也會幫忙,最常做的就是拿手的香積組,在廚房切上好幾十斤蔬菜,包上好幾百顆餃子,或是下十多鍋麵條,「很熱、很累,可是看到大家吃得心滿意足,心裏特別高興。」比起打麻將消磨時間,她喜歡來做這些活兒反而更快樂。

一天,她如往常來到服務中心,透過網路聆聽證嚴上人開示;她覺得上人溫柔的聲音,就像媽媽的殷殷叮嚀;聽著聽著,上人說:「屋寬不如心寬……」這句話一下子打在她心上,自己老是念念不忘那三百平方米(約九十坪)的房子,真的讓一顆心擁擠不堪。

「其實每天回家,還不就是睡在那張床上,要那麼大的房子做什麼呢?」她回頭想想,許多鄉親在地震那一刻,連家人都沒能救得回來,而她與家人健康平安,已經很幸福。
二00八年汶川地震後一週,慈濟進入洛水勘災,展開急難救助;慈濟洛水服務中心四年多來,滿滿是各地志工關懷的足跡,也凝聚民眾的愛心。每有聯誼活動,幾位香積媽媽天未亮就到廚房準備,楊福瓊(右一)將饅頭整齊擺進蒸籠,算準時間讓大家享用熱騰騰的早餐。(攝影者:林炎煌)

她決定不再想什麼時候可以把超市拚回來,既然先生有退休金,生活無虞,她要把握時間做好事,參與慈濟志工培訓。

期間因為新屋還沒蓋好,板房又得拆除,先生搬到女兒位於什邡市的家暫住,她為了做志工,一個人留在洛水,住進慈濟服務中心。

服務中心其實也是個鐵皮搭建的板房,下雨時,雨滴劈里啪啦打在屋頂上,夜難成眠;瑟瑟寒風從窗縫吹入,常讓人冷得打哆嗦,但楊福瓊不說辛苦,反而感覺踏實。「我的身體不是很好,心臟一直有毛病,我擔心自己能做好事的時間不多,只想把握每一天。」

二○一二年十一月,楊福瓊來到臺灣花蓮,讓證嚴上人授證為慈濟志工。穿上慈濟旗袍,她百感交集:「以前漂亮的衣服有很多,但沒有一件像這身旗袍,是代表著責任與使命。」

震災過去五年,洛水街上的人氣與熱鬧早已回來,重建後的街道比以往更加寬敞。而對楊福瓊來說不同的是,從前她關心的是店裏賣什麼東西好賺錢,現在關心的是左鄰右舍的親友們,問候他們的生活,邀請他們來參與志工活動。

從街角的燒餅攤車,到巷尾的童裝鋪,都是她招募愛心的對象。她說:「走進慈濟大家庭,我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家人,現在是『心寬家也寬』!」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7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