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情傷 重新定義幸福

2013-06-03   | 李委煌
曾是枕邊人,卻傷透了黃瑞蘭的心,事過境遷她已無怨,將雙眼的注視目標,放在需要關懷的對象上。(攝影者:黃筱哲)
世俗的情愛確實煎熬,但她沒有自困在自憐中,把所承受的苦化為養分,支持著有同樣遭遇的傷心人,而在志工行旅中遇到的人與境,更教導她何謂幸福……

生、老、病、死,再加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是佛法所謂的人生八苦。「好幾個苦,我都經歷過了。」黃瑞蘭回想,第一次聆聽證嚴上人詳釋這八苦時,她深感悸動。

婚前戀愛多麼甜蜜,生下女兒後,先生開始有了外遇;對方打電話來示威,嘲諷先生早已不愛她了,「還窮賴著他幹啥?」與她對話的當下,黃瑞蘭冷靜又理性,勸說她應該趁年輕,另外找個人好好交往。

又怨又氣的心情,反而是隨後才冒上來的,並且如影隨形煎熬數年……對先生那股揮之不去的不解與恨意,最終因他的意外往生而乍然結束。

「原來人的感情,也是隨著生、住、異、滅法則在變化啊。」透過佛法,黃瑞蘭找到解釋與出口,為自己鬆開了生命的綁縛與糾結。

前世今生 只能放下

黃瑞蘭大學畢業後,從事雜誌編輯;先生在合夥人退股後辛苦經營空調事業,她只好放下熱愛的文字工作襄助其事業。

2000年,先生前往大陸昆山設廠,她則於2004年4月帶著十一歲的女兒和五歲的兒子一家團圓。環境陌生、子女年幼,又介意著先生的外緣,她連笑容都裝不出來,見過她的人只覺得她不容易親近。

定居昆山還不到半年,9月22日晚間,先生失蹤失聯,報警後多日仍無音訊。黃瑞蘭焦慮無助,甚至遠赴杭州算命館,但「仙人」跟她說,先生一切平安。

黃瑞蘭師姊協助鄉親領取物資。(攝影者:黃筱哲,地點: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職教中心體育館 ,日期:2013/01/13)
真實而殘酷的結果是,警方在尋找了十天後,確定先生已遭搶奪殺害,陳屍在自己的轎車後車廂。黃瑞蘭前往認屍,遺體的狀況讓她完全無法接受那是自己的枕邊人。

當初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攜著一雙兒女來到昆山,打算在這異鄉展開新生活,不料卻天人永隔;更難堪的是,通聯紀錄顯示先生往生前一晚,還跟第三者在一起……

一方面,她積極向相關單位陳情溝通,希望能找出殺害先生的兇手;但同時,她只想消失,逃避這一切。當地臺商協會得知這樁意外後,聯繫昆山慈濟志工前往關懷。

「我跟他們素昧平生,加上人生地不熟,特別是在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卻幫了我大忙。陪我從殯儀館引靈回家,置設靈位,而且每天送花過來,像親人一樣。」黃瑞蘭說。

客死他鄉的先生,亡靈究竟何去何從?黃瑞蘭惴惴不安,找尋方法想和他的靈魂會面問個清楚。她研究「前世今生」、「輪迴轉世」,甚至嘗試了催眠療法,想知道前世的自己和先生到底是何因緣,怎會讓她在這一世又愛又恨。

但她感覺,源於無知而向外尋覓的任何求神問卜,似乎都無法幫助她釋懷與解惑,有些還收費不便宜。對先生恨了這麼多年,當他不存在於世間,一切情結糾葛,難道只能被迫放下?往後又該如何養育子女?

貴州助學 豁然開朗

一次貴州行,讓黃瑞蘭走出自艾自怨的低潮。

她跟著慈濟志工為山區貧童發放獎助學金。居家訪視一位單親媽媽,種田養豬掙錢,卻遇上火災燒燬房屋,她帶著子女寄住大伯家,艱困卻奮力地生活著。

黃瑞蘭(左一)2013年元月參與蘇北宿遷冬令發放;慈濟人曾在她創痛時讓出肩膀給她倚靠,如今他們並肩付出。 (攝影者:慈濟基金會提供)
黃瑞蘭從那位媽媽身上看見自己的童年。她身為長女,自幼就學會煮菜,讓媽媽黃昏從田裏回到家就有飯吃,還幫忙照顧三位弟弟妹妹;雖然她自認個性堅強又勇於承擔,但實在難與那位貴州媽媽相比。

貴州慈濟助學生王小妹,父母離異,她與父親同住;九歲的她每天上山砍柴,然後煮早餐、洗衣服,再走去上學。黃瑞蘭見識到她比女兒還年幼,卻有辦法照顧好自己,生命的韌性教育了她:「我有兩個健康的孩子,我也有能力撫養他們,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這個孩子教會我要堅強面對我的人生,繼續走下去。」

她感恩,若只是去貴州旅遊觀光,也許會看到有名的黃果樹瀑布,卻不可能有機會走入苦難人家,看見另一片人生心靈風光。她也知道,如果自困在哀傷裏,很容易因為不斷地聚焦、咀嚼而強化了自憐感,在世俗情愛中反覆煎熬。

有位臺商在當地遭殺害,遺體被丟到排水溝;不曾來過大陸的遺孀,首次抵達就是認屍。黃瑞蘭陪她到昆山殯儀館,一如當初慈濟人陪同自己一般;「我沒想到害怕,只知道當下她需要協助。」看到那位太太傷心幾欲昏厥,黃瑞蘭以自身遭遇安慰她:「要勇敢,唯有你站起來,孩子才有依靠。」

另一位年輕臺商,夜裏應酬,酒後駕車意外身亡,太太帶著兩個孩子從臺灣趕來,一個是國小生、一個才上幼稚園。前往關懷的黃瑞蘭心酸唏噓,更擔憂這位太太身為家庭主婦,沒有工作,未來母子生活該怎麼辦。

在歲末祝福活動後熱情招呼會眾與小朋友,響應慈濟「竹筒歲月」。(攝影者:黃筱哲,地點:江蘇省昆山市金亞企業園昆山會所,日期:2012/12/31)
後來黃瑞蘭返臺探親時,還特地前往探望,得知那位太太跟妹妹開了間小店,生活簡單而平安,她才放心。

缺角杯子 依然圓滿

曾經,生活對黃瑞蘭來說,只是一連串無情的背叛、傷痛與煎熬;先生遇害後,她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更感到孤單,夜深人靜時,內心常浮現:「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些事都要我一人來承擔?」

沒想到慈濟志工,因緣巧合地悄悄來到身邊,甚至走進她的生命;原先的擔憂與想像,還來不及面對與承受就陰霾漸散……

她在慈濟讀書會中接觸佛法,也常聆聽上人開示。「上人常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能接納遭遇的一切,後來才能夠投入慈濟事,感受付出的快樂。」

「一個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圓的」這句靜思語,她咀嚼起來特別有感受。先生驟逝讓家庭破碎,但轉念來看,至少家人身體健康、經濟無虞,完全毋需擔憂孩子的教育,她無從怨懟。

她接觸《地藏經》光目女救母的故事,從這部「佛門孝經」中第一次理解到,原來用父母給予的身體「行善」,也是「行孝」,甚至還是能利益眾生的「大孝」。她在大陸打拚事業,無法陪侍母親身邊,一直有著遺憾與掛心;而「慈濟」正是她就近找到的行善行孝之道。

她在昆山參與慈濟親子活動、推廣素食等,慈善足跡遍及貴州、甘肅、四川、蘇北等地,關懷窮苦鄉親、發放生活物資。曾經在人生最苦痛時獲得安慰,她也想把這分關愛送給需要的人。

她接手先生的工廠,照顧廠內五十名員工,責任很大,生活也比過去更加忙碌;她跟著志工們上山下鄉,從中實踐信仰與價值,更重新詮釋了幸福——身心健康能付出,珍惜當下無怨尤,就是幸福!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5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