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臺來臺灣採訪 取經環保

2016-03-27   | 虞珊明
香港電臺前往內湖慈濟環保教育站拍攝,環保志工在各種垃圾分類的處處用心,將寶特瓶分色、去瓶環,再製成環保產品。(攝影者:虞珊明,地點:內湖慈濟環保教育站,日期:2016/03/24)
為了替香港廢棄物問題尋求出路,香港電臺特地於3月21日來臺灣取經。鑒於慈濟多年來在臺灣落實環保,並積極將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紡織品,賦予回收物新生命,香港電臺外景團隊一行六人於3月24日上午,前往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及大愛感恩科技參訪,拍攝環保志工進行垃圾分類的用心,介紹寶特瓶紡織成的製品,見證環保精質化、搖籃到搖籃、慈悲科技等成果。

自願缺誘因 報導供參考

香港電臺是香港首家廣播機構,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同時也是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香港電臺擁有三個數位地面電視頻道,以及十二個電臺頻道。

香港電臺電視部編導俞芷玲指出,香港的垃圾主要是以掩埋方式處理,掩埋場目前正面臨爆滿危機,回收及減廢的課題已經刻不容緩,「雖然香港在多年前即已開始推動資源回收,但因為回收政策方向是朝民眾自願性質,缺乏具體誘因,導致實際上的回收效果並不理想。」

香港電臺透過媒體及網路,獲知臺灣在推動資源回收有多年經驗與成果,包括政府政策與民間團體、家家戶戶配合,因此,希望透過專題報導,讓香港民眾及政府正視資源回收的必要性,並將這些政策作為香港執行上的參考依據。

前端仔細分類 減少後製成本

香港電臺來臺灣的採訪拍攝行程,包括臺北市環保局、新北市環保局、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及大愛感恩科技,希望將寶貴的學習之旅轉為深度報導,為香港的資源回收推廣帶來良好的正面學習量能。

榮獲旅遊大使頭銜的年輕主持人吳凱欣,從年輕香港人的角度,去看其他地方是怎樣做回收、減廢,從中學習值得香港參考的經驗。(攝影者:虞珊明,地點:大愛感恩科技,日期:2016/03/24)
採訪團隊3月10日就已經先來初訪探勘,聽到慈濟及大愛感恩科技解說,感受最深的是--如果要將回收物資真正能循環再造,需要很多人不斷地努力,而前端越仔細分類就越能減少後製成本,才能真正做到保護地球。俞芷玲說,「我們希望透過節目將這觀念傳播出去。」

地球近年來陸續出現「不正常」的現象:氣候暖化、物種減少、水源汙染、土壤流失、空氣變差等等,一連串的問題都顯示這個地球出現了「失調」的徵狀,環境問題已迫在眉睫。如何透過科技研發及日常生活的參與、推動,來減少汙染及能源損耗,以求延緩失衡狀態,甚至力圖將之「撥亂反正」,是現在及未來每個人的課題。

身為香港公共廣播機構,必須喚起港人意識,俞芷玲認為,「香港作為全球一分子,也難以獨善其身,更別以為這屬於下一代的問題,拯救地球的工作絕對刻不容緩。」

唯有讓人人了解環境現況、感受危機意識,有了共知進而採取共行,尋找引發環境問題的源頭,以及解決問題的端倪,才能重回天人合一之圓融,還給後代子孫一個乾淨的地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虞珊明 臺北內湖報導2016/03/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