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滋味 延續法的傳承

2016-11-14   | 洪素養、吳淑妃
鄧丞清參加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接受訪問時,採訪接待組以精緻的靜思語小卡祝福他菩薩道上精進不懈怠。(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臺中分會,日期:2016/11/12)
「在國外第一次接觸慈濟,即使還不認識慈濟,就已經吃到靜思精舍師父所做的好東西。」來自美國密西根的慈濟志工鄧丞清回想起過去,因常受到慈濟志工簡昭南與周嬌娥夫妻招待的五穀粉、香積飯而認識慈濟。這對外地遊子的鄧丞清來講,感動莫名,至今還念念不忘這幸福的滋味。

慈濟家門 有溫暖


第三梯次「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在慈濟臺中分會舉行,三十四歲的鄧丞清在隊伍中,顯得年輕有朝氣。

鄧丞清十五歲時隻身到美國就學,求學期間,雖住在未謀過面的親戚家裡,但是語言上的代溝,把自己孤立在一處不可測度的深井裡,久而久之,覺得自己好苦、好孤單。獨立認真的學子,雖身在異鄉,但他懂得體恤父母對自己的期許,不想增加父母的負擔,所以他努力邊工作、邊讀書。

大學畢業後,鄧丞清面臨升學、車貸等問題,生活中都得緊衣縮食,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讓他覺得自己好辛苦。因此,當自己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時,鄧丞清自負的個性漸漸形成,他看不起好吃懶做的人,更不可能與這種人交朋友。

僑居在美國密西根的簡昭南也是臺灣人,平常簡昭南與周嬌娥夫妻倆常就近照顧學校的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他們會先將香積飯、五榖粉做成各式點心與大家分享。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中,鄧丞清與學員一同聆聽德澄師父講述精舍生活,對靜思資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臺中分會,日期:2016/11/12)


簡昭南告訴鄧丞清:「我們是做慈濟,家裡有點心,過年還有齋菜,歡迎你來團圓。」就是這分愛,將鄧丞清緊緊招進了慈濟家門,跟著帶領起大學慈青社十多位的學員。

靜思道糧 傳精神

大學畢業後的鄧丞清,一直很歡喜地跟著簡昭南陪伴慈青,直到2014年在簡昭南的往生追思會中,芝加哥的執行長蔡雅美前來關心,問鄧丞清說:「師兄已走了,你們要怎麼傳承?」

於是,傳承的棒子就由曾齡儀接棒,鄧丞清與徐惠煌當副手協助,三位依循簡昭南的腳步,到蘭莘聯絡處旁的大學招募慈青,每當學校開學時舉辦活動,他們進校設攤招募慈青,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與慈青去採買物品,再去養老院發放、義診。

年終,社區舉辦歲末祝福時,一起走入慈濟會員家中拜訪邀約,還走進學校推動環保做宣導等。如今一路走來,三個人也於今年(2016年)一同回臺受證。

課堂中,鄧丞清與學員一同聆聽德澄師父講述靜思精舍生活,「克己、克勤、克儉、克難」,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鄧丞清覺得精舍師父每天做蠟燭、五穀粉、香積飯等多種的淨斯資糧,除了來維持修行者的生活之外,香積飯可以作為因應受災鄉親的熱食所需。

慈濟道路,雖然鄧丞清接觸得比別人早,但是他忘不了當初簡昭南帶給他的人情味,也明白五穀粉裡蘊藏一分師父的愛心,因此吃起來特別感動,讓鄧丞清決定要做一位歡喜志工,以及承擔起志業使命的傳法人,他說:「推展志業的工作,不是喜歡就好,不論是遇到任何困難都得去克服、去完成!」

聞法入心 才知法

雖然推展志業期間,鄧丞清曾經一度想要放棄、想要打退堂鼓,覺得自己何苦這麼累?可是當他看到蔡雅美在活動中一忙,一天可能只睡兩個小時,她依然不喊辛苦帶領大家,這樣的身教讓鄧丞清很感動,繼續堅定腳步走在這條人間菩薩道上。
即將真正成為慈濟人的鄧丞清,從年輕至今就與慈濟接軌,這樣深入因緣,他會好好珍惜「佛心師志」的使命,期許自己未來要做一位慈濟傳法者。(攝影者:簡鴻海,地點:臺中分會,日期:2016/11/12)


後來,有因緣更深入接觸慈濟之後,聽聞證嚴上人的教導,才懂得謙卑與感恩,做志工最大的成長,就是懂得調整心情,才能在人與人間相處,結更廣的福緣。因此,鄧丞清發現自己來慈濟學習,學習生活教育與做人處事的態度,他感動也珍惜有此因緣。

鄧丞清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接引媽媽加入慈濟的團體。」雖然鄧丞清自幼常常跟隨媽媽拜經,在他認知裡的佛教「是在佛寺念誦經文,或是到外托缽接受供養。」直到進入慈濟,看到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讓他改觀過往的印象。

尤其當鄧丞清看到母親雖然以佛法為精神的寄託,但是面對煩惱來時,仍無法轉念,讓身為兒子的他覺得很可惜。因此,當鄧丞清聽聞上人對弟子的敦勉,鼓勵大家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他便非常希望能接引媽媽一同加入慈濟

即將受證成為慈濟人的鄧丞清,從年輕至今就有與慈濟接軌的因緣,他也期許自己好好珍惜「佛心師志」的使命,發願自己未來要做一位慈濟傳法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素養、吳淑妃 臺中報導2016/11/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