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站在旁邊看 投入就不難

2017-04-04   | 邱如蓮
長期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病人,弱勢家庭更為困窘,慈濟基金會除了給予經濟協助,志工也扮演傾聽的角色,讓照顧者能有喘息的空間。(攝影者:顏霖沼)
很多人以為訪視不容易,畫家系圖很複雜,所以不敢參與慈善工作;彭美妹說,如果站在旁邊「看」就會很難,只要肯投入,會發現自己做得到。

陪伴個案出困境

過完春節,溼溼冷冷的天氣依舊,幸好週日一早,久違的陽光灑下,新竹關西鎮訪視志工彭美妹,與幾位同行的志工,帶著物資與祝福,出發拜訪在關西鎮各處的受助人家。

隨著蜿蜒的山路,來到關西鎮錦山山頂,斑鏽的鐵門、低矮的磚房,住著一家五口。「阿紗,在家嗎?」彭美妹在門口呼喊著。

阿紗聽到聲音,從房間裏出來相迎;原來難得出太陽,她正忙著把衣物、棉被拿出晾曬,一邊還喊著讀國小二年級的小兒子快點吃早餐。

彭美妹見男主人不在,關心問道:「先生最近有沒有工作呢?」阿紗拉著彭美妹的手,忙不迭地說:「有有有!他變很乖了!今天去打臨時工。」

多年前,阿紗從越南來臺結婚;先生因偷竊入獄,而她人生地不熟、沒辦法出門工作,生活困難無依。接獲提報的彭美妹,除了帶來物資與關懷,也引導阿紗正向思考,擔心她對先生失望,連帶讓家庭破碎。

彭美妹說,如果站在旁邊「看」就會很難,只要肯投入,會發現自己做得到。(攝影者:顏霖沼)
「很多人介紹男朋友給我……」阿紗拉著彭美妹的手,回憶從前不敢跟她說的事,許多同鄉見她辛苦工作,獨自教養孩子,建議她不如另外找個依靠,但阿紗不肯,她記得娘家媽媽的叮嚀:「孩子是從我肚子出來的,也是我的孩子,我要好好照顧他們。」

三個孩子陸續出生,期間先生數度入獄,阿紗咬牙打工養家,連懷著小兒子時,也挺著肚子做園藝,直到老闆娘看不下去,拒絕讓她繼續工作:「你快生了,萬一發生意外就不好了。」

工作停滯,阿紗曾灰心地想將小兒子送養,但看到可愛的小臉就狠不下心。幸好有慈濟志工,時常上門關懷;彭美妹陪著阿紗聊天,開解她心中的苦悶。若有機會見到男主人,彭美妹就勸誡:「好好想一想啊!你娶到這麼好的老婆,可是你的福氣!」

如今,先生改過,從事建築零工,賺錢養家,而阿紗走過艱苦,翻轉手心助人,每月捐出善款,讓慈濟志工能去幫助更需要的人。

「阿紗其實是靠自己站起來的。」彭美妹說,阿紗勤奮努力,觀念正確,才是能走出困境的主因。

家和行善萬事興

彭美妹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從小見到父母為了生活,勤奮開墾務農,而她即使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仍舊跟在媽媽身邊,農活、家務沒有一項難得倒她,彷彿勤儉就像是客家人血液中的基因。彭美妹認為:「唯有勞動,才有收穫。」

二十六歲時,彭美妹經由媒妁之言嫁到新竹關西鎮,夫家同樣是客家家族,先生羅仕賢的兄弟姊妹各自成婚,婆婆和小叔與他們夫妻同住。婆婆樂見後輩為生活兢兢業業,鼓勵彭美妹繼續工作,她會幫忙分擔家裏瑣事。

彭美妹任職成衣廠,手腳並用踩著縫紉機,多縫一件就多一分收入;也許是她負責任的個性,沒多久就被調升為管理員,直至公司結束營業,她轉往另一家皮件公司任職,一樣是論件計酬的工作,她奮力踩著縫紉機,沒想到又被轉調為管理職。

來自越南的阿紗,在志工的陪伴下走出困頓,也等到先生改掉惡習,賺錢養家;就像那發芽的新苗,終有度過寒冬的時刻。(攝影者:顏霖沼)
一天,家附近的慈濟志工向彭美妹勸募;她雖然勤儉,但捨得做好事,覺得這錢「花得值得」,就替全家人都捐了善款,更在工廠邀約許多同事加入;先生羅仕賢對慈濟好奇,於是參與慈濟列車去花蓮了解志業,更在一次歲末祝福中,舉手參與志工培訓。

「看到人家舉手,他也跟著舉手。」彭美妹笑說,他們兩個都是糊裏糊塗做志工的。

培訓慈濟委員那年,彭美妹因為公司轉資中國大陸而解散,她乾脆退休做志工,同時陪伴八十歲的婆婆。

有天婆婆突然對她說:「你看我的手怎麼愈來愈瘦?」她陪伴婆婆就醫,經過一連串檢查,確診是肺癌;羅仕賢決定將媽媽轉到大林慈濟醫院,住院治療。

羅仕賢上班時,彭美妹就與手足一起輪班照顧婆婆;出院後每週一次的回院化療,彭美妹親自開車,接送往返關西與大林,照顧婆婆親力親為。

「婆婆很有福。」彭美妹說,治療兩年多,婆婆都能自理生活,沒有包過一次尿布,2004年往生那一刻,也沒有插管,走得安然。

行善助人需智慧

彭美妹會開車,是訪視團隊的好幫手;關西志工不多,彭美妹先到新埔接了資深志工,再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地拜訪貧苦人家。

有「關西貧民窟」之稱的貨櫃屋社區,潮溼陰暗髒亂,獨居於此的阿良,兩、三天才搭車到桃園的兒子家洗澡。彭美妹擔心這樣的居住環境影響身體健康,多次與阿良商議搬遷。(攝影者:顏霖沼)
「第一次看個案時,真的不知道什麼是訪視,以為就是看看需要幫助的人。」彭美妹說,抱著好奇的心,跟在資深志工後面觀察;隨著訪貧的經驗愈來愈多,她才知道,訪視除了以一分悲心感受他人的苦,也要有智慧,懂得如何適時助人。

有一回接獲提報,年輕夫妻育有兩名幼兒,一家之主因為欠債又失業,全家有一餐沒一餐,孩子甚至沒有奶粉和尿布。

彭美妹心疼幼兒,隨即申請急難救助,立刻提供五千元救助金,同行的里長更在鄰里間幫助案家募款;然而就在大家替他們奔走時,里長發現這位年輕人沉溺遊樂,把眾人的愛心拿去打電玩,卻將妻兒丟在家中挨餓。

彭美妹勸他:「年紀輕輕,應該要腳踏實地賺錢養家。」苦口婆心,對方卻聽不進去,彭美妹只好回報慈濟基金會社工,評估是否由政府社福單位介入。

「訪視工作寧願錯救,也不要失救。但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們還是要想清楚怎麼做,才是對這個家庭中弱勢的妻兒最好的幫助。」彭美妹說,訪視時也要徵詢里長、鄰居,甚至是孩子學校的老師,並透過同行的志工彼此不同的觀察、討論,給予案家最適當的幫助。

透過訪視,看盡了人生中的悲苦,今年(2017年)六十七歲的彭美妹,覺得自己很幸福,即使生活並不特別富裕,自小就是要有勞動才有收穫,但她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踏實。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4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