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辦論壇 邁向醫療人文
2015-03-06 | 吳佳翰 蔡寶玲「今天我們是要來邀請您參與下個月的人醫論壇。希望貴校的護理學生可以一起來學習。」慈濟醫療顧問林文豪醫師親切地向百匯護理學院(Parkway College)的教職人員表明來意。負責論壇協調組成員之一的林文豪,自去年(2014年)12月便與慈濟人醫會的夥伴,前往新加坡各大醫院、醫學院進行一波又一波的邀約與說明。
以人文關懷爲研討主題的醫療論壇,在新加坡並不常見。而慈濟所舉辦的「國際慈濟人醫論壇」以「邁向醫療人文」(Towards Humantarian Medicine)爲題,安排陣容龐大的講師群、課程內容豐富紮實,無不希望學員從中學習如何實踐醫療人文,進而成爲慈濟人醫會的一分子。除了醫療知識與技術交流,論壇中也探討如何促進各國人醫會之間的合作,以應對未來越來越頻繁的國際賑災與義診等人道救援工作。
好因好緣 首選獅城
2012年9月,曾發願要在新加坡播撒大愛種子的人醫會召集人馮寶興醫師提出建議,積極促成國際論壇的舉辦,希望能跨前一步向主流社會與本地醫療界推廣「慈悲」與「感恩」的人文精神。
2013年適逢慈濟新加坡分會二十周年慶,許多大型活動接踵而來,國際論壇舉辦的規劃因此定於隔年的3月舉行,爾後又因場地租借的關係,展延至2015年3月進行。籌備團隊鍥而不捨地規劃,並在2014年7月前往臺灣,向本會彙報,也得到證嚴上人的鼓勵與祝福。
設備齊全、親商政策和高水準的醫療水準等客觀條件,使新加坡成爲東南亞醫療服務的樞紐。
「啓奧生物醫藥研究園,是新加坡政府集中發展生物醫學科學的園區,最具代表性。」負責論壇協調的丘采靈介紹,園區其中一棟Matrix大樓除了設有大講堂,還有數間小講堂,適合舉辦分科研討課程。而波那維斯達地鐵站(Buona Vista MRT)也在附近,慈濟則安排接駁車,方便學員進出。
「近年來新加坡人醫會理念成熟,凝聚力不錯,有潛力籌辦大型活動。」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表示,成立於1999年的新加坡慈濟人醫會,成員不分種族與宗教,經常到醫療缺乏的鄰近國家舉辦跨國義診。
隨著佛教慈濟義診中心、佛教慈濟義診暨健檢中心的成立,新加坡人醫會成員排班輪值,參與居家往診、社區健檢,服務本地社區居民;而一旦國際發生重大災難,人醫會也會跨國緊急支援。
近年來,新加坡人醫會開始學習籌辦社區健檢與捐血活動,醫護人員也積極參與街頭募款、經藏演繹和「晨鐘起.薰法香」。法水的潤漬,激發人醫會的信心與願力,因而促成這一次「國際慈濟人醫論壇」的因緣。
守住人文 廣設方法
首次承辦如此大型的國際性活動,新加坡人醫會面對的挑戰可不少,尤其是課程編排與本地醫護的邀約工作。
「什麽是慈濟,什麽是人醫會,什麽是醫療人文,爲什麽要在新加坡推動醫療人文?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在邀約時一一解說的。」林文豪醫師不怕重複講解,因爲這次不是學術性質的論壇,在談及「人文」,一般人的聯想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改變」,本地醫學院也尚未開設相關課程,「醫療人文」對一般醫護人員而言比較抽象,吸引力更是不大。
課務組在規劃課程時,多次討論「人文課」與「學術課」的比重,醫師們紛紛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強調人文關懷的重要。執行長劉瑞士鼓勵大家:「臺灣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也提及新加坡在醫術上很強,舉辦論壇就是要推廣醫療人文,不要怕不一樣。我們不是坐著等,不是只邀約認識的人進來,要廣設方法,跨出去邀約。」
於是,課務組聽取來自各個醫療科別的需求和意見,並煞費心思地包裝課程,讓課程的英文名稱變得比較創新有趣,更貼近本地醫護人員的用語,好讓他們可以從文宣品、海報中一目了然。
籌備團隊認爲需要得到各大醫院的院長與主管認同,並希望他們能帶動和呼籲下屬參與。爲了尊重院方,籌備團隊先致函給本地醫院,再登門拜訪和邀約。
此外,人醫會也主動聯繫醫療專業機構,讓論壇的課程通過護理、藥劑、牙科和醫藥理事會的認證,並希望這些專業認證能吸引更多人報名。
人文展現 多方邀約
邀約工作初期,反應並不理想。「去年(2014年)年底,有些醫護人員放假、度假去了,有些還不知道來年的排班表,所以無法答應參與。」林文豪醫師說道。
當時籌備團隊也尚未進入狀況,大家忙著各自的事業與家業。眼看報名人數未達百人,協調組在2014年12月12日舉辦了一場說明會(TIMA Assemble),召集所有人醫會成員,講解論壇的意義,並現場示範如何進行邀約等,讓大家在對外邀約時增添不少信心。
何佑振醫師說著,「我先和朋友分享自己參加臺灣人醫年會的見聞,引起大家的興趣。」協調之一的江立偉醫師也引用《法華經.信解品》中的「窮子喻」來說明接引工作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對方可能不能完全接受,所以要讓平常跟他們有結好緣的人去接引他們進來。」
任職竹腳婦幼醫院的江醫師與院長分享此論壇時,院長提及一兩年前的舊事。當時江醫師在升任主治醫師的面試中,回應「如何提升醫院的服務品質」的第一要訣是「身爲醫者,要愛我們的病人,其他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江醫師簡短的一句話,讓院長印象深刻,當獲悉慈濟舉辦醫療人文相關的論壇時,他不僅表示認同,也積極報名參加。
發電郵、打電話、親自拜訪,籌備團隊還善用部門或醫療會議的因緣,散播國際慈濟人醫論壇的訊息。爲了方便「同事度」,他們還分工承擔各自院內的邀約任務,並在智能手機成立訊息平臺。
當協調組的章愛玉成功邀請主任及十多名護士報名時,第一時間便在平臺上分享,大家以此互相勉勵。「重點是邀約的人,本身要在平時展現出慈濟人文。」章愛玉分享著,受邀對象因平日從人醫會成員身上感受到醫療人文,於是願意報名前來瞭解。
「讓人驚訝的是,其實大部分人,包含院長和主任都曾聽說過慈濟。對於不熟悉的對象,我們需要闡明這一次的論壇與宗教無關,我們關注的是醫療和人文兩大議題。」林文豪醫師在登門拜訪各院時也發現不少院長驚訝,原來有不少醫護同仁是那麽熱衷於慈善工作。林文豪打趣地說:「反過來想,當大家都知道我是慈濟的一份子時,我也要時時刻刻顧好我的形象了。」
喜迎大禮 突破目標
透過舉辦這次的論壇,新加坡慈濟人醫從籌備工作中培養默契,情感更凝聚。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報名人數在最後的一個月突破原定的四百人,總計多達四百六十人,其中有三百八十二人是本地就業的醫護人員。
「開始邀約時,怕被拒絕。」章愛玉很快就轉念,上人既然送了這份「大禮」,就代表自己一定能夠做得到,「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我們還是一定要先開口邀約。克服了第一次的恐懼,之後的邀約也比較從容了。」
曾任職鷹閣私立醫院(Gleneagles Hospital)助理護理總監的志工章愛玉心中也明白,醫療人文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邀約醫護人員連續請假三天出席一個無法立竿見影的論壇,深具挑戰。當對方詢問能否只來一天時,章愛玉只好耐心解說:「既然你有心要來,那麽只來一天就會失去其他兩天的學習機會,最好還是來三天。」
有時受邀者會提出:「哎呀,我是基督教徒,我們在教會裏也是有提倡這種觀念啊!」章愛玉就會拿出各種文宣品,用心介紹課程內容的特色:「我們在臺灣有六間醫院、有醫學院、有無語良師……」即使對方拒絕,她也覺得至少對方聽說過慈濟的醫療志業了。
場地有限 處處用心
此次論壇參與的學員共有四百六十位,加上隊輔九十位,已超過大講堂場地中四百八十一個座位的容量。然而,並非所有學員都能全程參與,籌備團隊在策劃上做了「人數剛剛好」的規劃。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但凡人數有輕微變動,就足以影響用餐動綫與桌椅擺設。對此,協調組預設了多個應對方案,逐一向籌備團隊講解,希望大家能歡喜面對「變化球」。
新加坡人醫會多次參與臺灣人醫年會,籌備團隊希望把在臺灣所感受的溫馨和人文,落實在這次論壇中,尤其是在接待、交通機動、生活香積等層面。
一般學術論壇都會安排在交誼時段站著用餐,但爲了落實「食的威儀」,在會場的有限空間裏,用餐的大圓桌和休息區小圓桌的部分,將互相輪替擺設。因場內無法準備餐點和清洗餐具,所有餐食都必須在半個小時車程以外的靜思堂準備,餐具也需再運回靜思堂清洗。
除了用餐區,大講堂外也將設立「大愛感恩科技」和「靜思人文展覽」專區,介紹用於國際賑災的大愛感恩科技産品、靜思人文出版品;另設有志業看板區,向學員展示慈濟緣起與志業,希望學員能瞭解並歡喜地接受慈濟的人文。
爲了讓學員感受到慈濟人文,人醫會成員將上臺演繹三場手語,並帶來一段鼓隊演繹。顧及三天的課程冗長,大家還自編自導了四齣短劇,希望通過短劇的情境營造,讓學員更容易融入下一堂課程。此外,社區志工抱持「共同成就一場醫療盛事」的心念,紛紛在農曆新年假期後歡喜動員,承擔各功能組,用心迎接來自十二個國家地區的學員。
論壇邀約與籌備的工作繁多,但是對於人醫會成員來說,真正的工作其實才剛剛開始。因爲真正的人文是把自己所學的落實在職場中,陪伴學員落實醫療人文,並接引他們成為人醫會的一份子。負責論壇協調組的林文豪醫師也分享醫療人文的落實,「我想,其實誰都可以落實醫療人文,因為這是可以培養的;尤其是當我們看到病苦時,那我們肯定可以從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文:吳佳翰、蔡寶玲 新加坡報導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