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媽媽 用孩子教育自己

2015-12-02   | 徐麗華
王麗惠以過來人的經驗,鼓勵許多大愛媽媽參與培訓,期望大家以法髓延續善緣。(攝影者:許倪瑗,地點:臺南市安平國小,日期:2015/10/08)
以「靜思語說故事」和孩子互動,在無形中接收佛法從中成長;不但學習突破自我、去除驕慢,重新調整生活步調。也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感動了許多學生家長投入大愛媽媽的行列。


大愛媽媽的六度萬行

參與安平國小的大愛媽媽「靜思語說故事」多年的王麗惠、徐騰芳夫妻倆,因此成為全職的慈濟志工。夫妻倆一致認為,很多大愛媽媽隨著孩子畢業後,若將志工服務停滯,是件很可惜的事。因此,他們仍一直留在學校服務。

王麗惠鼓勵大愛媽媽們,藉由「靜思語說故事」也是在修行「六度」。她說「布施」時間和心力來說靜思語故事,要求孩子守規矩有威儀,自己也要以身作則,這是「持戒」;教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這時要學會「忍辱」;想把故事說得精彩,讓靜思語可以深入人心,更要用心學習,不斷「精進」;時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不放棄、不退轉,那是「禪定」;學習及付出的當下,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法喜充滿得「智慧」。

靜思語教我許多事

擔任大愛媽媽期間,王麗惠認識張惠琪。張惠琪是位顧家、愛家的好媽媽,具有客家人的特質,她的個性溫和;但生了老大後,照書養的性格,讓她總是以高標準來要求孩子。
當大愛媽媽接觸靜思語說故事後,讓張惠琪有了省思,不計較、不比較。(攝影者:許倪瑗,地點:臺南市安平國小,日期:2015/11/26)


「這個字擦掉重寫!」、「這一題怎麼又錯了?不是教過妳了嗎?」全職媽媽的張惠琪,對女兒康寧的學習過程,相當嚴格把關。

2008年,才就讀小學四年級的康寧,有天放學回家後,拿了一張靜思語學習單,要媽媽簽名。當時張惠琪才發現女兒班上的晨光時間,有慈濟大愛媽媽的「靜思語說故事。」

「如果我想加入可以嗎?」張惠琪請女兒詢問看看。就這樣,張惠琪成了學校的大愛媽媽。當母女互動僵持不下時,女兒康寧總是充滿疑惑的問張惠琪,「為什麼媽媽總是對別人的孩子比較好?」女兒輕輕的一問,讓做媽媽的張惠琪開始有了省思。

靜思語提到:「世上有兩種教不能信,一是計較;二是比較。」張惠琪想著,為什麼自己總是拿孩子的分數來斤斤計較?甚至拿別人孩子的成績,來做比較?接觸靜思語說故事後,張惠琪也不再以自己的標準來規範孩子。

生命不是得到 而是學到

重獲新生的陳畹麒,家庭和樂圓滿,三十七歲那年,因為癌症無常悄悄地找上了她,離開了職場,接受手術,半年間做了九次化療。

當所有療程結束後,陳畹麒因身體虛弱,無法重回職場,在家休養的那段時間,「等死」的感覺油然而生,她深悟一個失去良能與價值的身體,與枯木死灰無二無別,於是她有了想出家的念頭,並和先生訂定二十年後重提這個約定。

經朋友吳錦季的邀約下,陳畹麒2007年加入了慈濟大愛媽媽的行列,由於在教育界教導英語的工作,讓她因緣際會也接觸了慈濟教聯會。

2010年,陳畹麒和王麗惠、郭亮君……等,為了響應上人推動的少紙化政策,結合大愛媽媽的力量,一起將靜思語的教案全面電子化,大家一起將課程「從e生無量」。

投入大愛媽媽,不僅要啟發孩子的善心善念,更要接引老師走入慈濟菩薩道,從靜思語教學中,陳畹麒體會入人群可以善用自己的功能,發揮淨化人心的良能。

一路走來,她無時無刻無不感恩,陳畹麒說:「人生這條路所追求的不是得到,而是學到。」她的先生鼓勵她趕緊培訓,不一定要出家,還是能做許多事,陳畹麒期許自己在付出中,能讓生命更有價值。

為了寫好自己下一輩子的人生劇本,王麗惠認為,唯有鼓勵大愛媽媽們,繼續往慈濟的道路前進,這樣才能提升人生價值,增長自己的智慧,投入教育區塊的教學領域,成長獲益最終還是自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徐麗華 臺南報導 2015/11/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