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志不動 定念不移

2014-07-05   | 慈濟基金會
上人開示:「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慈濟的本質一定要堅持,要守好志節──『志』像松,守之不動;『節』像竹,有節操。誠正信實,點滴不漏,將每一分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攝影者:江昆璘)
晨語時間,上人教導,即使是以無所求的愛心付出,也要提起大定力,不受一切境界影響,朝立定的志向專注精進。

貪欲無明由心起 布施持戒得慧力

「行菩薩道,要達到『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堪忍一切境界。心能忍,空間才會寬闊,否則好不容易打開了善心門,卻因為『忍』的功夫不夠,聽到惡聲、惡語,見到惡形、惡相,又會讓心門再度關閉。」上人教眾用開闊的心,善解、包容惡言語、惡形象。

人心煩惱無明起於貪欲,種種想望造作種種業力,是世間禍亂根源。佛陀教眾了解因緣果報,用布施造福、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等種種方法,對治煩惱。上人叮嚀:「發心造福,又能持戒、忍辱,殷勤精進,即能得到大慧力;有了智慧的力量,再深入『思惟修』,就入禪定。」

日常行動無不是禪,上人教眾用真誠心待人處事,則時時皆在結善緣、造福業。  

拔苦除難起悲願 勤播善種得福德

慈濟人在非洲救助貧苦居民,也耐心傳達佛法道理,身體力行做出模範;即使種族、語言、文化不同,當地居民也能受教、也很精進。

就如南非本土志工「齊力」,在吳東寶師兄的公司擔任司機,有打架鬧事、公器私用的紀錄;吳師兄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加倍關懷,引用《靜思語》教導做人道理、分享慈濟訪視個案故事,讓齊力了解道理、改除習氣,進而投入慈濟志工培訓。

齊力的家鄉在自由省喜爾布朗社區,去年十月開始,母親提供鐵皮屋作為社區環保站,每週一次帶動居民資源回收。如今,喜爾布朗社區已成立了三個環保點,本土志工人數從一人增加到四十人,經常可以看見大人帶著孩子,提著臺灣愛心米的空袋子四處撿拾回收物,再回環保站分類;志工還帶著小朋友為照顧戶開墾菜園,用心除草、整地,讓小菜苗隨著孩子的善心一起萌芽。

「佛陀以『方便善巧權妙譬喻』,教眾布施能得福德,持戒、忍辱得大定力。只要有願力,願意發心布施,身體力行造福人群,即能福慧雙修,展現引導他人的『德』。」

上人讚歎從臺灣到南非生活的慈濟人,將慈濟精神、靜思法脈帶到當地,影響居民改習氣、行善事;像齊力這般自我改過還能帶動他人,即是一顆「一生無量」的飽滿種子。

佛陀所說的方便善巧、權妙譬喻之法,旨在淨化人心;上人以「微渧先墮,以淹欲塵」教眾,法不入心,心靈就像沙漠,欠缺法水滋潤,風一吹就掀起漫天沙塵。
「人心受煩惱無明掩蓋,如乾燥的石頭,即使有水澆灌,大太陽一照就快速蒸乾,心地又恢復成沙漠,實在可惜;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才能去除心靈煩惱、回歸真如本性。」  

如松竹堅守志節 正道本質永不變

「慈濟團體應具備松竹精神──莫隨歲月老化,要像松樹般挺拔於天地之間,經歲月洗鍊,根幹枝葉更為堅韌。」

與基金會同仁談話,上人表示,「竹筒歲月」是慈濟的起源,不能輕視點滴力量,也不能忘記竹筒包容的精神。「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點點滴滴的力量匯集起來,可以成就大事。」

上人提醒,不要輕視點滴的法,也不要忽略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情,要謹記向大眾募心募愛的初衷,日日發心、匯聚點滴愛心行善。

「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慈濟的本質一定要堅持,要守好志節──『志』像松,守之不動;『節』像竹,有節操。誠正信實,點滴不漏,將每一分善款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靜思小語】「志」如松,守之不動;「節」像竹,堅持節操。
證嚴上人開示於5月9日《農四月‧十一》
※本文引用自2014/06/25《慈濟月刊》第571期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