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滑鐵盧 朱延平的良藥

2012-12-24   | 林君穎
心靈講座結束後,參加民眾與朱延平導演(右)合影。(攝影者:林義雄 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2/12/09)
「三位如何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2012年12月9日下午,慈濟人文志業中心靜思書軒心靈講座邀請了秀泰影城董事長廖冶德、知名導演朱延平及馮凱,在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大愛廳向現場聽眾民眾暢談如何「以誠傳業」、「以愛傳家」來投入一生的事業。

因緣際會不同 三個世代電影人

隨著大愛電臺節目主持人王永慶提出的問題,臺下的民眾一起進入三位電影人的心靈世界。

一頭銀髮略顯清瘦、已過七十歲的秀泰影城廖冶德董事長是「臺灣典型的苦命人──從無到有,刻苦耐勞」的代表,在1960年左右臺灣尚不富裕的年代裡,從小家境不好的他,只能在畫房學習認字,長大後輾轉在板橋落腳並白手起家經營戲院。

只是當時經營電影院十分辛苦,他得自己踩三輪車做廣告、自己動手洗廁所;直到萬國戲院播放了《王哥、柳哥遊臺灣》,才興起大家看電影的熱潮,漸漸地也讓他在電影界有了成就,並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同於廖董事長從經營戲院基層做起,朱延平導演則笑得開心地說:「踏入電影界壓根是我想也不會想到的事!」朱導演自述,單親的他因高中時期不學好,畢業後未能繼續就學,而於兵役服完後,才考上了位於中影文化城旁的東吳大學外文系夜間部。

當時,朱導演只是因為單純「崇拜偶像」,想就近看到女明星徐楓,便到了中影文化城打工,不僅當過臨時演員扮演死屍,還當過場記,直到三十歲大五畢業前夕,他執導了第一部作品《小丑》,不僅成為他的代表作,也讓他和電影從此分不開。

至於從電視劇導演跨行電影導演的馮凱,則因有位名製作人媽媽周遊,讓他自孩提時起即接觸演蓺圈。馮導演四歲時就當了童星,開始演藝生涯,七歲演電視劇,九歲站上舞臺,更於二十四歲時坐起導演椅,導了第一部戲《華西街風雲》。

然而,後來即使拍了《飛龍在天》、《青龍好漢》等多檔膾炙人口的八點檔戲劇,許多人看到他,仍覺得他是因母而貴,讓他無法完全肯自我;因此,他知道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於是帶著太太自組公司,要向外界展現自己的能力。

面對挑戰與失敗 人生逆轉勝

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三位電影人如何面對挑戰?

秀泰影城董事長廖冶德(左一)及知名導演朱延平(左二)、馮凱(左三)與電影的因緣。(攝影者:林義雄 地點: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日期:2012/12/09)
廖董事長也有經濟拮据的時候,回想那一段時間,他說:「我雖然每天都很害怕軋三點半,但是跟友人借錢周轉,我一定會告訴他什麼時候還,誠信一定要有,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到現在我也常常告誡我的子女,不管做任何事一定要誠。」而「真」與「誠」正是他面對經濟衝擊與危機,仍能屹力不搖的原因。

「票房滑鐵盧」是導演們最怕聽的字眼,朱導演當然也不例外,因為成名的壓力讓他在每次電影上映之前,便害怕自己會失敗,幾乎已到了神經質的地步,「但是經過失敗之後,真正地解析過自己,就是下次成功最好的良藥,所以失敗也不再那麼痛苦。」他若有所思地說。

因為對創作失去感覺,馮凱導演因此「消失」在電視劇圈兩年,從有感覺到直覺創作,沈寂的那一段時間後,他用沒有人接觸、也沒有人想過的民俗技藝「陣頭」為議題,為自己電影之路再出發,創造出難得的上億票房。

「唯一知道人往高處走時一定要彎腰,這樣能讓我重新找到遠大於票房的真實的感動!」常笑著自己天生反骨及對電影熱愛,才能夠有更多創作動力的馮導演,面對成功,更能看清自己。

講座的最後,三位知名人士再次向臺下民眾強調,只有以「誠信」面對人、事、物,才能成就任何事,而且平時多做準備,機會來時則不流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君穎 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報導 2012/12/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