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下臺 林葉一身自在

2015-05-15   | 賴麗君 蕭志傑 邱品豪
林葉的前半生因為社會對於痲瘋病的誤解,曾經風雨飄搖、荊棘滿路,但她人生的下半場,卻因為接觸慈濟、參與志工服務,轉而當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攝影者:王綏喜)
十六歲,方才初熟的年紀,林葉就被帶離開家庭,一個人在樂生療養院裡,與同樣罹患痲瘋病的病友共同生活。近二、三十年來,林葉受腎臟病纏身,去年(2014年)12月,因為心臟與腎臟水腫,開始不良於行,到了今年母親節前後,病情急轉直下,堅持不接受治療的林葉,於月13日深夜十一點多往生。

八十三載的人生歲月,林葉的前半生因為社會對於痲瘋病的誤解,曾經風雨飄搖、荊棘滿路,但她人生的下半場,卻因為接觸慈濟、參與志工服務,轉而當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她不但試著布施,更以自身的經歷四處演講,鼓舞每一個生命。

輕柔中有更多堅毅

走進教室,林葉不到一百五十公分的身材,並沒有引來太多的注意,直到她上了臺,塌陷的鼻梁和彎曲不規則的手指,活生生映在大家眼底,才引來眾人好奇的目光──一位痲瘋病人,卻流露出一股堅毅的自信。

「各位老師,我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站在這裡跟大家說話,好像是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所以我今天是要來讓大家看,看看一個痲瘋病人這麼多年是怎麼走過來的……」

林葉細細柔柔的聲音雖略帶感傷與無奈,但卻有著更多的堅強,每一次的演講,她總是以這樣謙卑的口吻做開場白。但不知為何,許多人一聽到這些話,心裡就有股莫名的感動。

林葉患有心臟病,醫師提醒她要多休息,避免勞累,但她堅持隨身帶著藥,就是要多與人分享。(攝影者:徐珮珊)
聽完林葉的故事,老師們的手帕早已濕了又乾,乾了又濕。

帶著藥包四處演講

以前,林葉就是慈濟社區茶會、營隊活動經常受邀演講的來賓;九二一地震後,她更是一天接兩、三場演講,也不管自己有沒有時間休息。「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沒受過教育,怎麼好意思到處現身說法。」

事實上,林葉的身體狀況並不允許她這樣往來奔波操勞,因為她患有心臟病,醫師提醒她要多休息,避免勞累,但她卻是一個很「叛逆」的病人。

「有時,她很不舒服,還強忍著去演講;好幾次發病,都對我們說:『現在回去了也沒關係,你們剛好可以幫我助念!』」常陪林葉到處演講的慈濟委員田月榮說。

除了臺灣,林葉也常受邀至海外演講,舉凡菲律賓、印尼、日本、加拿大……參加海外慈濟人的活動,行程往往相當緊湊,尤其舟車勞頓,倍加辛苦。

「我看她有時真的好疲倦,可是又強撐著上臺,唯恐病情發作,她都隨身攜帶著藥,她跟我們說:『自己身體不好,出門在外就必須把自己照顧好,不要去麻煩到別人。』她就是這樣會為別人著想。」曾隨林葉赴印尼演講的慈濟委員曾秋香說。

寫一個字要一分鐘

由於手指扭曲變形無法正常握筆,林葉只能將筆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一筆一筆慢慢刻畫,一般人寫一個字只需幾秒鐘,她卻得花上將近一分鐘。(攝影者:劉素方)
歷經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演講,林葉已練就出一套絕招──因材施教。有時,她來不及準備演講內容,到了現場,只要稍加觀察聽眾相貌、大概身分來歷,就知道要對他們講些什麼。

「因為我沒受過教育,也不太會寫字,無法事先擬草稿,只能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什麼組織。」儘管林葉這麼說,其實只要聽過她演講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一個在樂生療養院住了超過半世紀的病人,可以對佛經那麼深入,對人生哲理那麼透徹。

「佛經是硬背起來的,因為我不識字,就請懂的院友逐句解釋給我聽,我邊聽邊背,每天複習,一本《無量壽經》就這樣背了起來。」林葉說,平常也會聽證嚴上人開示,並藉由廣播吸收資訊,「每一次聽上人講話,我都很感動,覺得他是針對我說的,所以聽了就用心記起來。」

後來,在一次機緣下,林葉更發憤習字。

有一次,林葉赴日本參加慈濟人茶會,有人請她簽名,但林葉認為自己連寫字都有困難,於是加以婉拒。同行的慈濟委員顏惠美一再鼓勵她,她才硬著頭皮簽下名字,但是左看、右看,怎麼看都像鬼畫符,不禁為之汗顏。回臺後,她開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並抄寫《無量壽經》,前前後後花了一年時間才抄完。

由於手指扭曲變形無法正常握筆,林葉只能將筆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一筆一筆慢慢刻畫,一般人寫一個字只需幾秒鐘,她卻得花上將近一分鐘;因為使力磨擦,手指經常脫皮紅腫,有時過於用力甚至破皮流血,但她依然忍痛繼續苦練。

「我練到現在,破皮的地方都長了厚厚的繭,用力捏也不會痛。這就是告訴我們:人呀!要多磨練,才會更堅強。」努力跟著院友學了許多字,林葉也開始能閱讀雜誌,寫簡單的詞句。每天一有空閒,她就待在佛堂裡讀報、看雜誌或背佛經,自我充實。

透過學佛、背經,林葉才慢慢從佛經中頓悟,放下凡塵悲苦。(攝影者:黃聰弘)
「我現在演講的機會很多,如果每次講的都一樣,不如請大家聽我的錄音帶。所以我要多讀書、多體會,肚子裡有東西,才不負人家跑這一趟來聽。」林葉說,自己不是天生的演說家,能夠站出來,實在是因為有許多慈濟人的鼓勵與包容。

六十多個孩子的媽

回想六十多年前,林葉還是個十六歲的小姑娘,因為罹患痲瘋病,被家人、社會嫌棄,帶到樂生療養院,從此以樂生為家,與社會隔絕長達五十年。

「我當時曾經問帶我來的叔叔,什麼時候要帶我回去?叔叔說,等我病好了就來帶我。可是等了幾十年,家人始終沒有來帶我回去。」林葉說,當時她幾乎每天以淚洗面,哭到眼淚都乾了,流出血,差點瞎了雙眼。幾個院友不忍心看她這樣下去,鼓勵她學佛、背經,她才慢慢從佛經中頓悟,放下凡塵悲苦。

「我們每天早晚都會到佛堂誦經一個小時,念佛經時,我會忘記很多煩惱、悲傷。」林葉在佛堂不僅找到寄託,更讓她成為許多孩子的「媽媽」。

當時一位院友的弟弟來臺北發展,苦於幼子無人照料,她知道後就自願當孩子的免費保母。孩子放學,她就為他燒飯、洗衣,陪他做功課,直到孩子的家長下班接回。

樂生療養院成立八十周年(2011年),棲蓮精舍「藏經閣」啟用,慈濟志工前往祝賀。(攝影者:葉素貞)
後來,這位院友的弟弟有次回鄉,大家看他衣錦歸來,紛紛前來打聽,於是他就將林葉義務擔任孩子保母的事廣為宣傳,許多鄉親聽到這麼「好康的代誌」,也舉家遷往臺北發展。原本林葉只帶一個,經過一傳十、十傳百,竟「擴張」至一次帶十八個孩子。每回談起這件往事,林葉就笑說自己是安親班的「創始人」。

四、五十年前,家電用品尚不普及,林葉以一雙殘缺的手要洗十八個孩子的衣服、準備十八個孩子的飯菜,一雙手就像泡菜,幾乎成天泡在水裡。

「因為我的手比較不方便,怕耽誤孩子上學時間,每天三點半就得起床做飯。梅雨季節是最令人煩惱的,衣服都不易乾,那時孩子家裡窮,只有一套制服,我只好去撿煤炭回來慢慢燒紅,然後將衣服一件件烘乾。」

看到林葉這麼辛勞,許多院友都說,這個「媽媽」比親娘還累啊!幾十年下來,林葉已經是六十多個孩子的媽,現在又多了一群孫子;因為孩子個個成家生子後,又將自己的孩子送來給她帶,看來這個安親班的「創始人」是很難退休的。

有次,一位志工去找她,又看到她在洗一堆孩子的衣服,不禁讚歎說:「要讓這麼多孩子叫『阿嬤』,不是那麼容易的!」

林葉可是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她反而很感恩大家能夠接納她,將孩子送來給她帶,「四十年前,大家還很怕痲瘋病,家長能放心將孩子送來我這裡,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包容,最大的鼓勵。」

生命中永遠的春天
林葉說,因為有慈濟人的包容心,她才有機會站出來與大家分享。(攝影者:林炎煌)

學佛讓林葉放下人生悲苦,並在她孤寒的人生裡有了一個意外的春天,但真正改變她人生的是慈濟。她說,如果沒有慈濟,她現在還是一個躲在樂生、走不出去的痲瘋病人。

林葉記得第一次出去演講是在她五十九歲那年,四十多年來,生平第一次踏出樂生。

「當初,李佳穎師姊鼓勵我走出去,我非常不願意,因為那時我還很自卑,怕被人家看,心裡也很恐懼。但是她跟我說,如果我能夠站出來,可以鼓勵很多人。我想,如果可以幫助許多人,不管怎樣,我都要去試試看。」

第一次演講,林葉站在滿座的聽眾前,看著大家好奇的神情,她緊張地腦中一片空白,趕緊閉上眼睛,想著自己今天為何要站在這裡,是因為要告訴大家如何從疾病中站起來,於是她找到了開頭,但是講到一半卻忘記要說什麼,於是她趕緊唱一首歌,佯裝「中場休息」,然後邊唱邊想著如何接下去,往後唱歌就成了林葉每次演講完的「Service」。

「因為有慈濟人這樣包容的心,我今天才有機會站出來。我感恩慈濟的心情,是無法言語的。」說到這裡,林葉哽咽住了。

林葉記得1978年,上人第一次到樂生療養院,她深深被上人的慈悲所感動,「他把我們當親人一樣關心,問我們需要什麼,有什麼困難。我們當時以為慈濟很有錢,就提出許多要求,後來才知道慈濟的善款是靠十方大德,十元、二十元很不容易募來的,心裏真的好慚愧啊!」

既然十元、二十元也可以救人,林葉心想每月領有政府的生活補助款,用剩的也可以捐出來啊!於是她從慈濟的照顧戶變成會員,每月定期捐款給慈濟。1983年,她得知慈濟要蓋醫院,就把自己存了數十年的「棺材本」十萬元捐出來。

逢年過節,慈濟志工都會前往樂生療養院,為病友們送上祝福。(攝影者:羅文春)
以後每當慈濟為賑災募款,林葉不但馬不停蹄地奔波勸募,更義不容辭地捐出自己僅存的零用錢。九二一地震後,她得知慈濟要為災區重建學校,更是多次捐款。

因為全心投入慈濟,林葉扭轉了她的人生;她不再自卑、不再害怕,更不再是個病人,她是黑暗角落的光明。

每回演講,林葉最後總會心懷感恩地說:「依人生來說,我是很不幸的;但依佛法來說,我是很幸運的,因為我有幸參與慈濟,找到人生的光明,發揮生命的良能。」

人生如戲,林葉漂亮轉身走下戲臺,穿林打葉求得一身自在,也留下令人景仰與學習的風範。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賴麗君、蕭志傑、邱品豪 綜合報導2015/05/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