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馨 還好有慈濟事好做

2013-03-10   | 張麗雲
臺中分會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圓緣,林瑋馨上臺經驗分享。〈林瑋馨提供,地點:慈濟臺中分會,日期:2012/04/21〉
「呱──呱──呱」小青蛙節奏式響亮叫聲,劃破靜謐的巷弄,與熟睡的人們。一棟挑高式樓房內,日光燈懸掛於小閣樓天花板上,伴隨一臺大尺寸螢幕電腦。

夜班志工 成家常便飯

「要多機作業嗎?」「何時開籌備會議?」……螢幕後傳來一來一往的討論聲,卻不見人影穿梭。

「唉!又十點半了!看來今天又要熬夜了!」個子嬌小的林瑋馨,突然從電腦前站起,眼睛習慣性地飄向樓下壁上的掛鐘,嘆了口氣,對於隔天編採共修時要分享的簡報,才要開始準備。

自從接了中區人文真善美窗口以後,這樣的場景成為她生活中的家常便飯。白天上班,下了班,另外一個「夜班」才要開始。

常是人還未離開工作崗位,心思早已盤算著該從哪一件事情做起,因為晚上有不同的會議要開,身為窗口又是編採幹事,要開會、也要打電話邀約社區出勤務,時間真的不夠用,忙得忘了過往的「煩惱」……

說起那一段不歸路的過去,林瑋馨常常慶幸地說:「還好有慈濟事可做……」

單純女子 情碎鴛鴦夢

擁有大學學歷又有流利外語能力的她,踏出校門後,來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立即獲得上司讚賞,近水樓臺,兩人雙雙墜入情網,不顧雙親隱含著淚珠,反對他們二人社會歷練迥異,和年齡的差距,逕自編織著鴛鴦夢,走向地毯另一端。

然而,一位是職場上衝勁十足、忙忙碌碌的公司大老闆,一位是嬌滴滴、善於烹調一桌好料理、等待先生回家的小妻子,二人因生活不同調,觀念差異,慢慢沒了交集。

「跟妳說,妳也不懂!」生性敏感的林瑋馨,察覺到與先生談心的時間少了,她曾試圖想多了解枕邊人白天工作狀況,分擔他的喜怒哀樂,卻被先生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刺破深藏內心的期待與依賴。

「你還愛我嗎?」她殷殷切盼「愛」的答案,曾幾何時已經轉換成靜默的陌路人……
中區浴佛典禮,林瑋馨(右)製作母親節花朵送給大家。〈林瑋馨提供,日期:2007/05/13〉

離家出走 意外找到人生路

任由宣洩不止的淚水濕透了衣襟,她拎起了包袱,留了家書一封,一心想去花蓮找她曾在《慈濟月刊》中看到的師父──「證嚴法師」。也許是一種巧合,那一段時間,當先生去上班,她獨自在家時,診所看病帶回的《慈濟月刊》成了精神食糧;師父講的話,讓她孤寂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抒解。

「先生不愛我了,我要找師父去。」她嘟嚷著。

不料,去到火車站,售票員告訴她:「去花蓮的車子,早上、下午都開過了,晚上沒車了,小姐……」

不知如何是好,她差一點淚灑火車站,噙著淚水,喃喃自語:「沒有火車了,怎麼辦?」

正在躊躇不定時,突然想起臨離家門時,還順手塞了本《慈濟月刊》在行囊中,她迅速翻找著,赫然看到了臺中分會的地址。

就這樣,她去了分會,在江美芳師姊的接引下,開始在筆耕隊裡,學習寫文稿。

初試啼聲 一文驚人

當時,中區的慈濟志工常深入到雲林、彰化等偏遠地區去訪視貧戶和弱勢家庭,林瑋馨開著二千C.C.馬力的轎車,不只記錄也是志工們的專用司機。

有回,一戶有智障親人的家庭,受到慈濟人來來回回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陪伴,深鎖的心門終於打開,林暐馨將這一家人,受到志工們的大愛與無私付出的感動,化為文字,以細膩的筆觸寫下了〈用愛開啟深鎖的大門〉一文,被刊登在《慈濟道侶》半月刊。這雖是她的初試啼聲,但因深入的報導,獲得了不少人的掌聲。

從此,林瑋馨更加愛上了文字,爾後她的很多作品也常見於《慈濟月刊》、《道侶叢書》、和經典出版等專書。

心靈的苦悶,藉由文字的抒發,暫時找到了的出口,然而與先生的情感纏繞,那顆飄搖的心,總在「放下」與「擁有」中拔河。一直到她接下窗口,忙碌的日子才掩蓋了心靈的苦。看似柔弱的外表,內藏的是一顆柔軟善良的真心。
莫拉克颱風過後,林瑋馨(左二)前往嘉義民雄清掃。(攝影者:施龍文,地點:嘉義民雄,日期:2009/08/11)

勇接變化球 應變轉逆勢

當年慈濟中區人文真美女眾的窗口,有一個空窗期,只能由蔡謀誠一人獨撐。有一次,林瑋馨無意間發現蔡謀誠制服外套的肩膀兩側,布滿著頭皮屑。

「那不是一些,而是『一堆』!男人會有頭皮屑,代表壓力非常大,只是蔡師兄自己不知道而已!」她細膩地觀察,不忍心再次婉拒他的多次邀約,放下了遲疑,接下了窗口任務。

本來,以為窗口只是有活動,派班就好了,後來各個功能的勤務愈來愈多。所以,不只是承擔幹事,也因為是文字志工,理所當然地接起「編採」窗口。接著,又有了「慈濟人列傳」、和「小說班」課程,臨時找不到人接,她也毅然一肩扛起。

任務一個個接踵而至,不知道哪裡來的體力與耐力接下一個個的變化球。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中區承擔「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與記者出身的大林慈濟醫院公傳室于劍興,搭配快報撰稿。

空前挑戰 情緒全然緊繃

當時,採訪的稿量多,而且要在一個小時內繳出作品,文章的面向與平日在社區或其他營隊又完全不一樣,大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因而慌了手腳,第一天的晚上,就有人準備要打包行囊,隔天回臺中。

在那即將一觸即發、神經緊繃的風暴場合,「我要讓大家高高興興地來付出,法喜滿滿地回去!」林瑋馨思忖著該如何穩住場面。她告訴自己不能跟著慌,一定要穩住腳,於是她開始扮演起快報編輯和志工間的潤滑劑,一面為情緒低落的志工打氣,一方面協助完成被編修的文稿,讓他們任務可以圓滿交差。

隔年(2008年)仍是中區承擔人醫年會,也是國際人醫會十周年。林瑋馨本以為很多人會打退堂鼓,不敢報名,沒想到當她邀約時,沒人提起舊事,一口應允,不但原班人馬出席,文稿的量與質都相對提昇,讓于劍興等幾位編輯也感到非常訝異與讚賞,也讓中區與于劍興編輯團隊留下一段美好的人文紀錄史。
林瑋馨參與大陸貴州發放。〈林瑋馨提供,日期:2005/05/18〉

帶人帶心 背後的推手

柔能克剛,滴水能穿石。人雖嬌小,膽識卻驚人。有一回人文真善美共修,將軍出身的陳安永,以比較強硬的語調在臺上催促各區勤務進度,臺下烏鴉鴉一片,頭低低的,無人敢作聲。

時間,好像突然被冰封住一樣。一個小小的身影,慢慢地欠身而起。「唉呀!你們都不知道,被人常說是『黑臉』的安永師兄,笑起來的時候有多帥呀!」

志工們沒想到林瑋馨有此膽識在這陰霾的氣氛下發言,一陣錯愕的齊目光投向陳安永,接著就聽到一陣哈哈大笑,連陳安永也露出了白白的牙齒。

「對呀,你要像現在一樣,多笑!」林瑋馨適時地補上一句。一場緊張的氣氛,因為她的幽默而煙消雲散。

勤務吃緊,志工常有感吃不消,時間不夠用、人力不足等。但林瑋馨的謙卑,像大姊姊一樣,適時的成為志工心靈創傷的補給站;她的心就像水一樣具有穿透力,滲入了很多人的心。

即使後來卸下幹事任務,轉為職工,這一淌水仍是隨方就圓,以一貫敏銳的觀察力,去愛旁邊的人。由於對文字的喜愛,還是不棄不離地協助中區列傳或大型勤務的最後把關者,忙碌的身影,像陀螺一樣轉動,只是現在轉出更有法味的人文思維。

(文:張麗雲 臺中報導 2013/03/1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