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上的診療間 愛心無限
2015-05-07 | 慈濟賑災醫療團提供
慈濟行動醫療 進駐鄉間為民服務
克難環境中,病人不斷湧入,短短三個小時的時間,大醫王為兩百三十五位鄉親看診,大家分秒付出,即使身體疲累,心卻是高興的。
超過下午一點時,團隊所攜帶的藥物殆盡,已經無法再看診,連原本以為不可能用完的一千粒大瓶裝的普拿疼,竟然都用光了。這次帶出來的藥物不夠使用,團隊預計隔天再多準備一箱的藥品,服務更多的災民。

有了前車之鑑,團隊把握下午有限的日光,帶足了藥品,再前往第二站進行義診。地點在郊區的巴坎兜(Pakandol),慈濟是震後第一個進入該區提供醫療協助的團體,由於郊區醫療服務欠缺,馬上就有一大群民眾前來排隊。
與第一站相同,這邊的病人也是源源不斷的湧入,甚至需要圍起繩索來維持診療區不受干擾,短短兩個小時不到,大醫王為一百一十三位病人做診療。鄉間居民面對的醫療問題與城市不盡相同,大醫王依舊以人為本,為前來看診的鄉民服務。
光是這兩個行動醫療點造福了三百四十八位鄉親,打破先前的記錄,這也是慈濟賑災醫療團與尼泊爾當地結下的一分好緣。
關懷收容中心 結合當地醫師看診
在巴塔普健康中心的慈濟醫療站,一位印裔婦女帶著出生才十八個月大的女兒,前來診療。女嬰在地震時被倒塌的牆壁壓傷,腳部骨折需要固定,而頭額也縫了二十八針。幸好一家七口沒有受傷,不過災後已無家可歸,只能住在收容中心。
災民收容中心設在一間規模完整的半公立學校,校內的課堂與走廊都被改為收容災民的住所,由學校老師與學生負責管理,這裡住了四百多名災民,且食物由紅十字會提供。
為進一步了解收容中心災民的情況,簡瑞騰醫師與當地醫師尼爾一同前往關懷。到了收容中心後,義務協助陪伴災民的老師嘉文(Gaveam)帶著大家關心被收容的災民與無法行動的病人。

其中,在地震前就動了脊椎手術的馬西拉(Mahila),半身不遂,平躺在地上,他和兩個女兒被安置在走廊的角落。地震時屋子倒塌,所幸沒有受傷,朋友把送到學校來避難,雖然不是帳篷區,但一間教室平均睡六、七十人,居住環境仍堪憂。
現年五十四歲馬西拉和太太都是建築工人,而太太因為在外地工作沒有在家,所以馬西拉只能與兩個年僅十一歲、十四歲的女兒相伴。
「這樣的情況需要送到醫院復健,至少練習如何坐。」簡瑞騰看過馬西拉的情況後,建議送醫復健。術後的馬西拉,雖然沒有其他病症,但只能躺著,尼爾醫師表示,「政府的醫院不會長期收留,不過當地有私人照顧中心可以收留及幫助他做復健。」
嘉文老師也說,「政府公佈學校預計在5月15日開課,因此災民需要重新安置在校園戶外操場上的帳篷,但又不捨得將馬西拉安置在戶外,因此希望慈濟可以協助。」
注入愛的能量 心靈獲得膚慰依靠
慈濟賑災醫療團除了照顧受傷的災民,走入偏鄉進行行動醫療外,關懷的腳步也深入帳篷區中,了解居民生活上的需求,也給予一分心靈上的膚慰。其中住在帳篷區的樂帆,原本與親戚三戶人家住在四層樓的房屋,震後房子已經無法再居住,他們搬遷到面積僅有長二公尺、寬一公尺、高五十公分的臨時帳篷,空間小、環境也顯得簡陋不堪。

在烈日高照下,狹小的帳篷內非常炎熱,而且下雨常會積水。樂帆說,「有幾個下雨的夜晚,我們根本無法入眠。」
當慈濟為災民搭建大帳篷,許多人紛紛搬遷,移居新篷,生活空間較為寬敞舒適,樂帆很感恩地說:「慈濟提供的帳篷,除了面積比較寬,篷內也不再灰塵滿天飛。」
「感恩來自各國的慈濟志工,沒有大家的關心,我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樂帆感恩這一切,連他的父親也說:「雖然震後必須住在帳篷,但很慶幸家人都還平安。」此刻,逃過一劫的家人們,緊緊相繫。震後,慈濟人愛的能量,注入尼泊爾,讓受傷的心靈得到膚慰與依靠。
(文:慈濟基金會 尼泊爾報導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