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兼父職 要讓孩子感受愛

2015-10-29   | 許音包玲
慈濟志工陳玉花與兒女在環保站開心地合影。丈夫過世後,幸有志工的陪伴改善親子關係。(攝影者:陳金樹 圖片擷取自慈濟月刊)
「你們知道這六年我是如何過的嗎?」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玉花在兒子林榮源及志工莊榮月陪伴下,在慈濟巴生歲末祝福分享時,泣不成聲。

六年前丈夫遭遇交通意外,未留隻字片語就撒手人寰,不只成了一家人的噩夢,也是陳玉花母子三人生命中無法磨滅的痛苦回憶。

「還記得爸爸去世前三天,突然跟我說他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第二天也是這樣對我說,沒想到第三天真的離開我們了。當時的我除了哭,也恨爸爸走得這麼突然,連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十五歲的林榮源哽咽了。

一家之主早上外出拚生計,晚上卻是一具冷冰冰的屍體歸來,玉花的人生頓時墜入地獄。看著自閉症的女兒,再看看當年僅九歲的小兒子榮源,玉花很快收起眼淚,咬緊牙根,日兼清洗辦公室、賣菜及百貨公司銷售員三份工作,無論如何都要將孩子拉拔長大。

母子心裏的苦 說不出卻很寬容

陳玉花和慈濟的因緣始於2008年,丈夫林明炎工作不順利,她則在家縫衣賺取微薄收入補貼家計,同時照顧自閉好動的女兒;慈濟志工在他們生活拮据時伸出援手,提供新芽助學金,讓陳玉花感激不已,她將感動化為行動,鼓勵丈夫參與慈濟。

可惜人生無常,當林明炎積極付出之時,卻因車禍驟然往生;法親關懷在那刻起沒有間斷,讓悲傷的陳玉花有了適時的依靠。然而少了男主人的家庭,女兒的病況一再考驗著她,逐漸長大的兒子亦然,母兼父職的陳玉花幾度瀕臨崩潰。

「五分鐘不留意,我就找不到女兒,在廚房煮菜,她會跑掉,或試著爬出去外面。有這樣的孩子,我也不能接受……」談起女兒,陳玉花淚流滿襟;而林榮源對母親的誤解,更是深深傷害了陳玉花,「也許是我的錯,榮源說我愛姊姊沒有愛他。」
2014年底歲末祝福中,陳玉花在兒子林榮源(左二)及志工莊榮月(左一)陪伴下分享,回首六年來志工陪伴,母子說出愛與感恩。(攝影者:黎錦鴻)


陳玉花以為兒子可以體諒媽媽,但事與願違。林榮源升上國小五、六年級後,愈來愈恨母親沒有關心他,只顧著姊姊。「我不喜歡,不甘願。為什麼每次可以出去玩的時候卻得照顧姊姊?我一點也不喜歡姊姊,為什麼我的命運跟別人不同?」原是無憂無慮的童年,卻因為父親早逝,要幫忙碌的媽媽照顧姊姊,讓林榮源的心裏總是吶喊著不公平。

處於叛逆期的林榮源,為了和朋友外出,瞞騙母親說有補習;當朋友嘲笑他沒有父親時,就以拳頭來解決,甚至在課外活動期間跑去喝酒。種種脫序行為,讓陳玉花疲於奔命,母子關係處於谷底。

危機中的轉機 一改昔日叛逆心

四年前,在志工莊榮月鼓勵下,陳玉花帶著林榮源參加慈濟親子班,母子關係有了紓解的平臺。美善的環境,也轉變了榮源的心境;靜思語「讓父母安心的孩子最有福」,讓他有著深深的體悟。

「參加親子班讓我學會分辨好壞,若師姑、師伯沒有來關懷我的話,我想我現在肯定是一個流氓了。」回溯往事,十五歲的林榮源感慨不已;也因為知道何謂好壞,他選擇遠離有不良習慣的朋友。

曾經,林榮源嫌師姑、師伯們囉嗦,為何這麼多管閒事;可是現在他知道那是關心,反而感覺溫馨了。慈濟志工莊榮月安慰地說:「以前媽媽帶榮源來做環保,但做一下他就不見人。最近他改變很多,不只做環保,也參加讀書會入經藏。」

莊榮月在2013年起陪林榮源參與讀書會,想不到讓他放下了對父親的恨、對母親的怨,也接受了姊姊的病。

「人生就是生、老、病、死,我明白爸爸的去世是因為自然法則,所以放下了對他的恨。我之前常惹媽媽生氣,現在也知道媽媽原來很愛我們。」

放下或許不容易,但林榮源做到了。他幫媽媽賣菜,也看到媽媽做百貨公司銷售員時的甘苦,知道工作養家是如此不容易。為了減輕母親的辛苦,榮源幫忙做家事,準備熱騰騰的晚餐,給媽媽下班回家時享用;榮源也心甘情願地照顧姊姊,不理會他人異樣眼光,帶姊姊外出散步。

「姊姊或許和別人不一樣,但我確實有責任去照顧她。希望媽媽可以活到一百歲,姊姊的病也可以好,減輕她的痛苦。」林榮源哽咽說著。

學校放假期間,林榮源(左)會到班達馬蘭早市幫媽媽賣菜,也因此體會到媽媽養家的辛苦。(攝影者:陳金樹 圖片擷取自慈濟月刊)
從讀書會領悟佛法,林榮源懺悔過錯之餘亦常懷感恩心。一個善念,一個因緣,兒子的轉變,母親陳玉花最有感受。

「以前他以為我不愛他,其實我很愛他,只是沒有表達出來,我的愛是放在心裏的。感恩榮源,沒有他,我就不能外出工作,有榮源這個孩子真的是我的福氣!」提及兒子的乖巧聽話,陳玉花破涕為笑。

終能撥雲見日 伴家人迎向曙光

「剛開始接觸這個家庭時,真的可以感受到媽媽有滿腹的怨言及苦惱。但我能夠體諒,因為女兒過動,榮源又調皮。」志工莊榮月回想過往,感觸在心頭。

當時莊榮月承擔協力組長不到一個月,就接到組員林明炎往生的消息;她與師兄姊陪伴六神無主的陳玉花處理後事,也在告別式後陪她到政府部門申請社會保險與相關補助。接續不斷的陪伴,一直是陳玉花的支柱。

陳玉花靦腆說著:「我可以這麼快走出來,都是因為莊榮月;當時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但她很快就平復心情,還做得這麼法喜,所以我決定要向她學習。」在莊榮月及志工們愛的鼓勵下,陳玉花接下先生的棒子,把握因緣做慈濟,參加慈濟委員培訓。

想想之前,看看現在,母子勇於開口說愛,「媽媽,我愛您!」「孩子,媽媽也愛你!」母子倆緊緊相擁,慈濟志工的愛,陪著這家人迎向曙光。

(文:許音包玲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7期)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