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撿回一命 樂觀就不苦

2016-01-14   | 張如容 賴玉鬆
張秀琴用手推板車,走路做回收,並向村裡的鄉親宣導分類的方法;響應上人的呼籲,清淨在源頭,人人節能減碳從自己做起。(攝影者:黃淑媖,地點:雲林縣古坑鄉,日期:2015/12/11)
「我不是去參與政治活動啦!因為那裡每天都有很多被丟棄的紙杯、飲料罐、便當盒、塑膠袋、文宣傳單,選舉過後還有不用的旗幟,回收量都很驚人!」遇到選舉期間,環保志工張秀琴就到候選人服務處撿拾她眼中的寶。

七十六歲的張秀琴做環保回收至今十七年,把資源回收當成自己的生命,常在村內推著板車做資源回收,盡管歷經切除胃癌、腦瘤、眼睛白內障開刀,她總是說:「做環保比吃飯還重要!」

從小失父 吃苦當吃補


「我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張秀琴身體病了,心並沒有病,生性開朗且好學,她從小就失去父親,在斗六市的鄉下長大,母親因憂傷過度而體弱多病,家裡五個小孩都是阿嬤幫忙照顧,秀琴就讀小學六年級就肩起照顧家庭的責任。

身為長女的張秀琴,國小畢業後,跟著阿嬤到菸園採菸葉賺生活費,也要下田鋤草,在大家庭裡與伯母、嬸嬸,輪流煮三餐、大鍋飯,過著忙碌的日子。

弟、妹日漸長大,與張秀琴相差十一歲的小弟就讀斗六初中時,她已二十三歲,才有機會來到斗六市區學習裁縫手藝,不久即嫁到古坑鄉棋盤村,先生從事建築業;婚後,生活並未好轉,乖舛的命運隨之而來,讓秀琴吃盡苦頭。
從環保志工到慈濟委員,張秀琴(左)一路上都始終堅持做環保,為地球盡心力。(攝影者:黃淑媖,地點:斗六市鎮東國小禮堂,日期:2016/01/02)

坎坷命運  鍛鍊出毅力

1970年代,在斗六區的建築業還不很蓬勃,做此業未合時機,因而跟著農村盛行的「稻子會」募起互助會員,誰知起了稻子會,卻因稻米的物價每月上揚而賠上不少錢,使得張秀琴夫妻倆的經濟更加拮据,為補貼家計,秀琴只好每天騎著機車,載著菜沿途叫賣,與先生同甘共苦,希望能建立一個溫暖的家。

每天清晨五點,張秀琴就趕到果菜市場批貨,一趟回來,機車後座置物架上的菜,曡得比人還高;流動攤販總是哪兒有人潮,就往哪兒蹲著擺攤,小兒子跟著秀琴在外風吹日曬地跑攤,每收攤回到家常對秀琴說:「媽媽,我很想睡覺。」秀琴看到孩子受苦疲倦的樣子,心裡很不捨,但每天的生活總是要繼續過,她皺了眉頭說了一句俚語:「火燒腳筋,不走也不行!」

由於先生嗜好喝酒,又脾氣不好,口無遮攔,在生意場上講話常得罪人,有一次在工地與人發生口角起衝突,被人用木棍擊中腰椎,在混亂中急忙騎機車離開現場,負傷半途又衝撞大石頭摔倒路旁,被路人送醫急救;當張秀琴趕到醫院時,看到先生滿臉是血,已回天乏術。

先生往生那年,秀琴僅三十九歲,她咬緊牙根,「五個孩子沒有爸爸了,需靠自己獨力養育!」她收起悲痛的心,母代父職,為了賺取較多的收入來栽培孩子,她比以前批更多的菜來賣,堅強的毅力驅使著她學開車;之後,小貨車代替了機車,天天靠賣菜維生,賺錢、養孩子,就是秀琴生活的重心。

心地善良 行善做環保

家庭經濟雖不富裕,但秀琴吃過苦頭,一提起做善事,她總會盡力而為,1996年12月的某天,她載著一車的竹筍去賣給慈濟志工賴碧霞,碧霞告知:「慈濟要到大林鎮蓋醫院,請大家共同來護持上人建醫院,幫助病苦的人就醫。」善良的秀琴聽了之後,努力籌措賣筍錢一萬五千元,並向娘家媽媽募得一萬五千元,共捐出三萬元護持。
做志工是張秀琴的最愛,讓她忘卻腰酸背痛,而且越做越歡喜。(攝影者:黃淑媖,地點:雲林縣古坑鄉,日期:2015/12/11)

已是慈濟委員的堂弟張秋景與弟媳吳碧鳳向秀琴招募加入慈濟會員,堂弟說:「姊姊,請您來做好事,每個月只要一百元就可救人。」當時秀琴感到很訝異:「做善事就這麼簡單喔!」堂弟笑著說:「對呀,救人並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每月一百元,對省吃儉用的張秀琴而言,她自認為是有能力做得到的事,她隨即答應加入會員。

1998年大愛臺開播,播出上人鼓勵大家「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看到這則報導撼動了張秀琴的心,她開始走出家門去撿拾資源,起初感到很不好意思,怕被村內熟識的人撞見;但是看到路旁有垃圾筒,她絕不放棄,低著頭彎著腰努力去翻、去挖。

好因好緣 福田用心耕

斗六環保站的志工,鼓勵張秀琴加入慈濟大家庭,於是秀琴在2000年參加慈濟志工見習課程,歷經先生遭遇不測往生,秀琴體悟「人生無常」,她把握因緣再參加培訓課程,而且她做回收的同時,騎著機車一邊撿拾資源、一邊勸募會員,2002年初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受證後,張秀琴不再騎機車裝載回收物了,開始改用手推板車,走路做回收,並向村裡的鄉親宣導分類的方法;響應上人的呼籲,清淨在源頭,人人節能減碳從自己做起。

「因做環保才會參加培訓課程;因培訓受證後才會去健檢,這條命就是做環保撿回的。」受證隔年,張秀琴常常感到腹部疼痛,到大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發現胃的外部一顆惡性腫瘤十五公分大,已傷到脾臟及周圍的血管,醫師說:「你像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過日子,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很危險!」秀琴遂開刀摘除腫瘤。
不僅是做環保,張秀琴也使用電子書聞法,減少對紙類的使用,希望能夠做好清淨在源頭。(攝影者:黃淑媖,地點:雲林縣古坑鄉,日期:2015/12/11)


見苦知福 能做就是福


做志工是張秀琴的最愛,讓她忘卻腰酸背痛,但是經常性的頭痛伴隨而來,2010年,她被安排到花蓮慈濟醫院做進一步的「心腦健康檢查」,檢查出後腦有惡性腫瘤壓迫造成頭痛,於是安排開刀手術,手術順利回家休養,但是閒不住休養期,跑去找志工林素珍,林素珍說:「剛開完刀出院,頭上包著紗布,就吵著要去當醫療志工,秀琴真是一位分秒不空過的菩薩。」

張秀琴覺得去當志工,不會胡思亂想、精神好,病會更快好。大家抵不過她的請求,慈院社工安排她最輕鬆的工作,就是請她穿著志工服,坐著給人看就可以;在醫院不只可顧及她的安全,也順著她的心願,兩全其美。

慈濟志工在社區推動電子書,張秀琴也不缺席,「自己都在做環保了,更要使用電子書!減少紙張,就少砍樹木。」她表示,學電子書並不難,常操作就熟練。電子書字大,不傷眼力,有助於視力不佳的秀琴閱讀。

每逢農曆過年,張秀琴依然推著板車在社區做資源回收,她說:「過年,鄰居有些物品都會汰舊換新,要收的東西可多啦!」若是到了初三、初四,就趁垃圾車來回收之前,她先推板車出來回收一次,這是秀琴過新年的方式。

做環保以歡喜心為大地付出,張秀琴的身體愈做愈健康,一路走來分秒不空過,她堅定地說:「一定要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如容、賴玉鬆 斗六報導 2016/01/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