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孩子 成績就得好?

2012-06-26   | 莊碧霞
盤姵君老師以生動的方式推廣《靜思語》,將好話帶給每一位小朋友。(圖:盤珮君提供)
聲音宏亮,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盤姵君,從事補教工作二十幾年了。在教學上,認真又有耐性,唯獨對自已的孩子,常以斥責代替關懷,母子的感情在一次一次的要求下,由濃轉淡,由親密變疏離。

身為老師,要求孩子為其他孩子的榜樣,以為這是理所然的事;當孩子的考試成績已是班上最高分時,喜孜孜奉上考卷,她卻記得檢查題目,先找出孩子不該錯的地方,回應孩子的不是讚美的言語,而是數落孩子的粗心大意。

參與教聯會 衝突現契機

在這樣的互動下,升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不再乖乖待在原地聽媽媽的訓斥,媽媽交代寫評量、考卷,他會嘟著嘴、摔作業,媽媽提醒他利用時間用功,他會回嘴嚷著時間已被剝奪,沒時間。

氣急敗壞的她,義正嚴詞對孩子說:「我給你溫暖的家,不愁吃、穿……」,孩子吼著:「你生我,有經過我的同意嗎?……」

這樣的情形,看在大姑的眼裡,又急又是不捨,姑姑心疼侄子。為了改善盤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2002年在未經盤老師首肯下,為她報名慈濟教聯會活動,到花蓮培訓學習靜思語教學。
盤姵君(前一)參加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教聯會種子教師研習,認真的學習。(圖:盤姵君提供,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03/07/30)

善用法語 體會身教之效

在知道要到花蓮培訓後,盤姵君責怪大姑隨意安排她的時間,打亂作息,話一出口,腦海裡浮現孩子曾說的話:「我的時間都被妳排滿」。就這樣,她不敢多說什麼,接受安排。受訓期間,聽到許多故事,學到許多《靜思語》,老師上課精彩內容,讓她拍案叫絕,但在生活中,卻沒有落實。心中銘記的一句句《靜思語》,在回程的火車上,搖呀!晃呀!晃到基隆已記不清了。

直到2004年要受證前,必須交作業,她才開始省思如何運用《靜思語》教學。第一次的作業是「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心得報告。剛開始,她看見學生因故吵嘴,雙方怒目相視,喋喋不休時,她扳著臉孔對著學生說:「『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修養不夠』,去,把這句話抄五十遍。」沉靜下來,她回想自己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方法,看到生氣的自己,看孩子不順眼的自己,思索後調整腳步,和學生約定不生氣,更和學生比賽,誰最會生氣?

在比賽中,她發脾氣的次數少了,眼裡的學生個個越來越可愛、越看越順眼。她體會出縮小自己、謙虛,眼底的世界會改變。她把心得和學生分享,師生一起努力,果真學生鬥嘴的頻率減少了。初嘗《靜思語》教學的成果,讓她信心倍增,體會「身教」潛移默化之效,《靜思語》更成為她日後教學的重點。

靜思語融入教學 化解冷漠

為讓學生了解「冷漠!是愛的障礙;人與人之間,多一點禮貌,多一點熱情。」她常帶學生在課餘時,到騎樓打掃、撿垃圾、清狗屎、和鄰人互動,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見到人,便能打招呼、問好。

孩子在馬路上追逐打鬧,險象環生時,她不是斥責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發生車禍;跌倒會受傷,車禍時有喪命的可能,叫孩子想想,如果身體受傷疼不疼?失去生命家人難過嗎?孩子們都能在她柔和軟語中知道犯了什麼錯,誠心地改過。

位在七樓的教室,有電梯可乘,但這裡的老師、學生都走樓梯,樓梯旁貼著《靜思語》,學生到補習班上課時,先生楊建鴻(老師)會背著孩子的書包,領著孩子一面上樓,一面念《靜思語》,學生們輕鬆的記下了,忘卻爬樓梯的累,更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一舉數得。

在教育上耕耘多年的盤姵君,教育學生不再以「成績」掛帥,她守護孩子的「心」,用《靜思語》灌溉孩子的心田,一株株小幼苗,迎著風,在陽光下挺立。而她穿梭在補習班與校園中,多年來習得許多法義,心胸寬闊了,懂得該捨就捨,捨時間、捨金錢……
在教育上耕耘多年的盤姵君老師,教育學生不再以「成績」掛帥,她守護孩子的「心」,用《靜思語》灌溉孩子的心田,一株株小幼苗。(圖:盤珮君提供)

善用智慧 親子樂融融

進入教聯會培訓時,上人曾說:「用心教別人的孩子,用智慧教自己的孩子。」這句話刻在她的心版上,改變對待兒子的態度,用心關懷孩子,少去操心、煩心,更對他放心。漸漸的和孩子之間不再怒目相視,彼此的對話柔和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當年的小男生,如今已是大學生了,父母說甚麼他都說好,不曾頂撞。每回先到家,總不忘把父母親的鞋子擺在門口,鞋頭朝向屋內,方便家人穿著。擅長繪畫的他,在媽媽經營的補習班留下一幅一幅的畫,把教室的牆妝點得繽紛無比。茹素的他,求學在外吃素較不方便,他帶電鍋帶著,解決飲食的困擾;看著爸爸、媽媽做慈濟,他也立願跟隨父母的腳步,走向這條菩薩大道。

多年後,那會跟他頂嘴的小男孩成了大男孩,不再頂嘴,更會將心事和媽媽分享!這是做志工得到的大禮物,盤姵君笑開了懷。未來走在慈濟這條路,她的步伐更加穩健。【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莊碧霞 基隆報導 2012/06/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