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 我的訪視老師

2014-12-06   | 許慧瑜
花蓮慈濟大學新生生活營前,慈誠懿德爸媽相見歡,身為其中一員的許慧瑜聆聽志工分享。(攝影者:廖世淙)
「我有緣生為母親的女兒,更有緣成為慈濟人,慈善訪視自是責無旁貸。」訪視工作沒有掌聲,更需要深刻理解上人理念,以及適時自我肯定,方能不退道心,堅守崗位。以下是許慧瑜分享與母親的慈濟路與訪視因緣:

初種種子 頑石尚未點頭

我的母親洪靜瑢,進入慈濟三十四年,訪視也做了三十四年。猶記國中青春苦悶期,她帶我去位於吉林路的慈濟會所拜見上人,希望能被「開智慧」,上人輕輕一句話:「你足可愛,你知道嗎?」當時不以為意,卻已深植內心成為一顆菩提種子,等待因緣成熟發芽。

1991年,已是快樂高中生的我,一日見母親在整理行李,原來大陸華東水災,她要跟隨慈濟團隊前往賑災;當時兩岸關係未開,懵懂的我內心十分不解。直到二十年後,我嫁夫隨夫遷居大陸,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才明白上人當年「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的睿智,以及母親為何拳拳服膺。

大學時期,假日返家,幾次見桌上有慈濟護專「女兒」寄來的卡片,母親身為首屆懿德媽媽,看到她讀卡片微笑的樣子,似乎也感受到她內心的欣慰。

我叛逆、有主見,對於母親希望我加入慈濟外語隊的期望總是辜負,認為做慈濟是歐巴桑的事。畢業後進入職場,忙於工作;但由於母親不會開車,幾次載她訪貧,我也有機會見到許多個案,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住在車棚裏的老太太,令從小衣食無虞的我驚訝,富足的臺灣竟然還有在陰暗角落生活的人。

接送母親到慈濟臺北分會諮詢值班、助念、陪伴精神疾病個案……終究沒令我這顆頑石想踏入慈濟大門一窺究竟。

異鄉遊子 心靈回到故鄉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懷孕足月的我摟著長子滾下床,天搖地動後一片漆黑,驚恐的我打電話給在大陸工作的先生,恍如隔世,也第一次覺得兩岸的距離竟然那麼遠!

天未亮,全家還在驚懼中,卻看到母親換了藍天白雲制服要出門,原來新莊「博士的家」社區大樓倒塌,受災嚴重,她不顧大腹便便的我,一心掛念的是更需要幫忙的受災戶。看著天天忙進忙出的她,那時的我只覺母親真愛做慈濟!

母親觀念傳統,在我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便希望我去大陸與先生團聚。2000年,帶著徬徨的心踏上異地,孩兒年幼、教育迥異等一連串現實考驗,才知道異鄉生活大不易,若非母親堅持「嫁鷄隨鷄嫁狗隨狗,你也不能讓孩子不認得父親」,可能我還是一位躲在娘家羽翼底下的小女孩吧。

2006年,我辛苦經營的咖啡廳關閉,人生一路順遂的我首次嘗到失敗,歷經異地生活的種種磨難,屢次從慈濟讀書會中逃學的我,在某次不好意思再拒絕的讀書會中,望著螢幕上人說法的面容,聽著柔和的聲音,不知何時早已淚滿腮。

我開始閱讀有關上人的著作,讀到了《千手佛心》以及《看見佛陀在人間——印順導師傳》,我決心要吃素,只因上人提天下菜籃的弘志令我動容,我也開始有了做慈濟志工的心。

第一次穿上志工服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助學時,2001年曾接引過我的師姊,到我身旁幫我扣上未扣好的扣子時,柔聲告訴我:「你媽媽一定會很高興!」聽到這句話,我內心澎湃不已。

在一次參與社區愛灑的活動中,不意聽到「最美的笑容」這首歌:「在異鄉遊子的睡夢中,看見世上最美的笑容,深深的皺紋是愛的痕跡,溫暖的手心撫摸著受傷的我……」竟然淚水撲簌直掉,幾十年來,母親做慈濟的臉不斷浮現眼前,埋藏在我內心的菩提種子終於發芽,努力吸取養分欲破土而出。

從社區志工到委員培訓,期間看到大愛新聞播報新莊大火,畫面中出現前往關懷住戶的母親身影,令許久未見到她的我興奮不已。四川汶川地震後,得知母親要來大陸前去四川賑災,私心以為可以請她過道來看我,卻被告知大隊進大隊出;雖令人失望,但我知道那是母親對團體的尊重與配合。

培訓期間,我去了廣東和平助學,也參與貴州冬令發放,平日積極進校園說靜思語故事,到醫院訪視,關懷臺商……幾次曾因孩子小、公公年紀大,怕家庭照顧不周想要放棄培訓,然而感恩我家師兄這位護法金剛全力支持與鼓勵,還有母親的叮嚀:「要把握因緣,機會錯過了就不再有。」終於,在2009年我返臺授證。

當我踏上講臺接受上人別上委員證的那一刻,我告訴上人:「我是靜瑢的女兒。」三十年前,慈濟門外窺探的黃毛丫頭,如今也披上柔和忍辱衣了。

慈善訪視 慈濟人本分事

這幾年返臺定居,藉著載母親訪視之便,向她學習訪視技巧,如何正確評估給予恰當補助,避免浪費十方善款,也避免不懂評估沒能真正救急。

曾與母親關懷一戶個案,案主罹患精神疾病、無親友援助,兩個孩子不到六歲;案主遭到同住的大伯家暴,導致舊疾復發入院,先生因夜班工作,白天補眠,疏於照顧孩子。訪視按鈴時,應門的小女孩在冷冬仍著短衣,流著鼻水;問她爸爸在嗎?她說在睡覺,問她吃早餐沒?她搖頭。

四周環境髒亂,幾無立足之處,孩子們天真地望著訪視志工,不知所措。我的母親看了鼻酸,旋即買早餐回來給孩子們吃,並在訪視過後積極前往醫院探視個案,以求更深入了解案家處境;接著再次到院與院方人員討論如何陪伴這個高風險家庭,以及如何讓案主早日康復返家照顧孩子;在案主出院後,志工也每月保持訪視,確認案家生活無虞。

另外一位流浪到廟宇的瘖啞男士,收到高雄獄方通知其子暴斃獄所;母親透過紙筆與他溝通,他反應遲緩表達不順,且無法提供有效身分證明,許多事一問三不知。母親現場立刻打電話到高雄獄所了解情況,並隨即跟社工討論如何通知高雄慈濟人接力。在補助交通費協助他坐火車到高雄後,由當地志工協助,讓他順利到高雄監獄完成認屍火化,並帶回兒子骨灰,才告圓滿結案。

幾年來跟著母親訪視,我更加知道慈濟的起源在慈善,慈善的根本在訪視,慈善工作是每位慈濟人應做的本分事。訪視是無掌聲、無舞臺的工作,更需要對上人理念認同以及適時自我肯定,方能不退道心,保持熱忱堅守崗位。

我有緣生為母親的女兒,更有緣成為慈濟人,訪視工作自是無庸置疑、責無旁貸!

(文:許慧瑜 摘自:《慈濟》月刊第576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