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銘 失焦鏡頭 聚焦人生

2013-05-05   | 劉湘蘋 賴美惠
人文真善美出班記錄前,王燦銘與團隊成員討論編採方向及活動拍攝重點。(照片提供:蔡惠玲,日期:2008/08/29〉
「噹、噹、噹……」牆上的時鐘敲了八下,原本坐在高雄市鹽埕區火車列檢辦公室裡的王燦銘,一聽到鐘響,反射性地拿起身邊的錄影機和照相機往門外衝,没兩分鐘光景,王燦銘的背影、伴隨著摩托車「噗─噗─」的聲音,消失在黑暗中。

王燦銘於進入慈濟的第二年(1996年),參與影視組平面照相和錄影的學習,因為擅於記錄,加上在臺鐵上班票務處理方便性的緣故,當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慈濟於中部災區援建學校的「希望工程」進行時,他義不容辭地接下援建學校工程的記錄工作。

夜半趕路 不願錯失任何鏡頭

王燦銘在臺鐵三班制的「技工」工作,說來彈性,但其實也很累人,不過,他總是擔心自己會錯過工程進度,所以每星期總要抽個二、三天到災區做記錄。從高雄搭莒光號到臺中要兩個多小時,一到臺中,他都會直接入住火車站附近的旅館,如果早點休息,還能睡上四、五個鐘頭,一大早就能精力充沛地趕搭早上五點開往埔里的客運。

「我盡量趕在孩子上學、工地上工前抵達,因為我不想錯失任何一個鏡頭;我覺得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會這麼認真,除了個性使然,也是因為慈濟給他特殊的第一印象。

王燦銘第一次聽到慈濟,是因為同事向他募款,他覺得做好事很好,但要知道自己的捐款到底用到什麼地方?當下他雖然没有捐款,但告訴自己有機會得深入了解一番;1995年王燦銘搭著客運到了花蓮,想看看同事口中的慈濟,到底是什麼單位?沒想到第一次的接觸,卻讓他大感意外。

「印象中,到了寺廟總要拿香拜拜、添香油錢,可是我一進到慈濟精舍的觀音殿裡,左看、右看,就是没有看到香,也没有看到可以投香油錢的功德箱。」心中正覺納悶時,他剛好看到一位師父走過來,便向師父詢問:「怎麼會沒有香?我要如何禮拜?還有也不見功德箱?」

師父認真且和善地回說:「不一定要點香,只要恭敬合十禮拜,就能表達虔誠,而這裡的師父,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所以不需要大德們添捐香油錢,但您若有善心想捐款,可將善款捐給『基金會』做慈善救助用。」當下他被這些話語給震懾住,雖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卻由衷佩服。那一天,就在師父的介紹下,認識了一位住在高雄的慈濟志工黃喜蓮,隨後他跟著她開始參與志工的活動。
不管是九二一地震、海外營隊活動乃至社區的小型活動記錄,每一次的參與都帶給他不同的生命體會與感悟,所以他除了親身參與外,更深入執行推動並提攜後進,希望透過鏡頭,影響更多人。(照片提供:蔡惠玲,日期:2008/08/31〉

鏡頭失焦 人生聚焦

「你會拍照吧?影視組剛才成立,我們需要有人幫忙記錄。」慈濟志工黃喜蓮的一句話,王燦銘就開始為慈濟的活動做記錄。1996年當時拍照還是用膠卷底片,當他第一次出班拍完照,興沖沖地將底片洗好後,負責挑照片的慈濟志工趙碧輝,竟然只勉強地選出一張照片。

「你拍的照片主題不明確、畫面沒互動、水平不穩定、構圖也不好……」趙碧輝指著一張張照片說著;也因為有他嚴厲的要求,讓王燦銘不服輸地到高雄學苑報名攝影課程的進修,而且連續上了三期,花了九個月的時間。

隨著記錄工作的需求愈來愈多元,他還從平面攝影轉戰錄影。這些專長不但用在社區記錄,也在「希望工程」時派上用場,尤其是人力不足時,王燦銘錄影機、照相機、脚架全扛在身上,只是自信滿滿的他,從來没有想到會在希望工程的記錄中「失焦」?

那一天,剛好是中峰國小的畢業典禮,他一如往常,拍完工地進度趕緊到組合教室拍學生上課情形,站在窗邊錄影的他,剛好聽到班導師對全班四十多位學生做畢業前的殷殷叮嚀。當導師將畢業證書、獎狀,一一交給學生的同時,也一一的交待著邁向人生下一階段的注意事項;不僅如此還如數家珍的說著每位同學的家庭狀況、每位同學擁有的特質、將來可以朝向的目標……。

雖然時過境遷多年,但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激動的淚水還會在眼眶裡打轉,他說:「那種關懷之情,不只是一位老師,更像一位慈母。」站在窗外的他心想,慈濟不只是提供給災區學童千年不倒的建築及硬體建設,更希望孩子能在此受到引領人生正確方向的「希望教育」。

也因為這樣的感悟,讓他覺得參與這場援建和付出,顯得非常有意義與價值;而當時潸然而下的淚水,讓錄影機裡的影像由清楚轉為模糊,但他對投入志工付出的路,似乎愈來愈清晰。
承擔錄影任務的王燦銘與高雄人文真善美團隊參與全球慈濟志研習營,營隊期間隨著海外研習學員回到靜思精舍尋根進行參訪記錄。(照片提供:蔡惠玲,日期:2008/08/30〉

堂堂男子漢 學知女兒事

今年六十一歲的王燦銘,回想過往,在還没走入慈濟之前,他總覺得自己雖然盡心盡力的照顧家庭,可是不明白為何家庭氣氛不但緊張,甚至女兒還曾經離家出走,而自己和女兒的互動始終劍拔弩張。這情況讓他這個堂堂男子漢束手無策,但所有的困惑,就在他第一次見到證嚴上人時得到解答。

上人輕輕地對他說:「要改變別人之前,要先改變自己。」之前他不是不曾聽過類似的提醒,但他總不以為意;但當這句話從上人口中說出,就好像一支箭深深射進他的內心。

「都是我的脾氣不好,與人互動也經常口不擇言,跟朋友、同事間的相處,也總是擺著一張撲克臉,就是這樣的態度,讓朋友、家人都對我敬而遠之。」他歸究出原因,更試著改變自己;但最終影響他最深的是參加九二一地震希望工程記錄中,那一幕幕影像,一張張照片,一次次的感動,讓他深深感受到友情、親情的可貴。

加入慈濟十九年來,王燦銘覺得,不但緊張的親子關係變得愈來愈好、家庭氣氛變得和諧,同事和朋友也常說自己變得「好相處」。
王燦銘在臺鐵三班制的「技工」工作,所以他常利用工作空檔參與社區兒童班的記錄活動,雖然近年來為糖尿病引發視力衰退而苦,但是他說:「只要自己的脚還能走、手還能動,我不會放棄人文真善美的。」(攝影者:陳正德,日期:2012/03/25〉

手動腳走 就要做下去

二十坪不到的矮房,窗戶的玻璃貼著泛黃的舊報紙,牆上的黑板仍寫著鐵路員工的排班表。王燦銘從1977年任職臺鐵至今,這間辦公室已經陪伴他走過三十六個寒暑。這些年來,他除了對公務認真負責,在人文真善美志工這部份的投入,除了親身參與外,更深入執行推動並提攜後進。

不擅言詞的他,一直以來秉持一個原則。「要留住新人的不二法門,必須讓新人了解上人的理念,熟悉上人的法,他們才會知道方向,走的踏實穩健,不容易退轉。」

有二十年糖尿病病史的他,曾和新加入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幽默地分享說:「現在鏡頭會失焦,已經不是因為感動,是老了!」因為對慈濟的感恩,王燦銘篤定地說:「只要自己的脚還能走、手還能動,他不會放棄人文真善美的。」就如他的法號「本鏡」,他要讓慈濟的美善,透過鏡頭,不斷流傳……。

(文:劉湘蘋 賴美惠 高雄報導 2013/05/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