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俐瑤 不等退休邊走邊學

2013-05-03   | 黃俐瑤
當看到一部片子從無到有時,黃俐瑤就會樂此不疲,忘了疲累。(黃俐瑤提供,時間:2009/05/10〉
婚後,先生因病過世,留下我和才出生三個多月的兒子。

我們母子兩人,從大甲婆家搬回臺中與舅舅毗鄰而居。當時,常聽舅舅說起慈濟的好,也接觸到慈濟的書籍和月刊,所以就成為長期會員。

平常,從大愛電視臺看到報導有關慈濟的助人事蹟,哪裡有苦難,哪裡就有慈濟人。志工就像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遍布在人間各角落。我雖然很欽佩,卻也不曾有任何的行動或想法,想要實際去參與。

直到有一次,媽媽說:「退休以後,我也要去當慈濟志工!」這句話牽動了我。2004年9月,與同事閒聊時提到媽媽退休後的安排,內心突然出現一個想法:「不趁現在年輕有體力,利用公司週休二日出來做志工,等到真正退休時,可能老了都還得人家伺候,哪有辦法為人服務!」就這樣的一個念頭,我主動打了電話到慈濟臺中分會,並留下資料,開始了與慈濟的因緣。

有一回,我隨著資深志工到臺中慈濟志業園區承擔生活茶水,那天剛好有機關團體來參訪,志工們分站兩排,高唱〈歡迎歌〉時,不知怎麼的,我強力忍住眼中的淚水,竟然哽咽到無法唱出聲音來,那時真怕人家發現而笑話,但是心裡很篤定,此後慈濟志工這條路就是我要走的了。

陰錯陽差 學會多媒體

剛開始,我都投入去做環保。開著自己的車子,負責一條路線的司機,載著環保志工回收資源,前後足足有七年,不曾間斷。

慈濟四十周年時,在各個會所、聯絡處要對外舉辦靜態展,需要大量志工人手協助作海報。志工廖宛真鼓勵我說:「一起來學習做海報,軟體不熟沒關係,只要將照片、文字排好版面放上去即可;照片及文稿會有人提供,僅需從中做挑選。」

心想,這樣很簡單啊,好,就跟著大家去開會標工作吧。會中,坐在一旁的廖宛真又鼓吹我說:「趕快舉手,不然,等一下好做的都被挑走了。」
廖宛真(右)指導黃俐瑤錄影技巧,如何讓畫面會故事。(攝影者:林玲悧,日期:2008/06/21〉

當時我的天真,現在回想起來感覺有點好笑,我就隨著廖宛真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舉手選了工作,選擇適當的照片與文字結合,再傳給負責美編人員製作海報。就因為這樣,我加入了人文真善美志工團隊。

又有一次,接到對電腦和多媒體很專精的志工張廷旭發出的一份郵件,他要我們在Power Point 上製作歌曲字幕。郵件中他附給我們詳盡的操作說明步驟,我參考說明內容試著做,也重覆了多次,結果字幕還是會比音樂晚一點出來,便打了個電話請教他,沒想到他反問我說:「咦?我有發給妳嗎?」

原來,是一封陰錯陽差發錯的信件,我並不屬於收件人內的成員。事後張廷旭還是開始教我做多媒體、剪輯,我感覺到當慈濟志工也能學習到從沒接觸過的專業剪輯技能,而樂在其中。

專心學習 突破技巧且成師

我的第一個作品是「灑下愛的種子」,要挑出小天使暑期生活營的照片,配合旁白,做成多媒體影片。張廷旭非常有耐心,先鼓勵我說:「照片挑得很合乎旁白而且切題!」再進一步教導我將照片做適合大小的處理,以免有黑畫面出現,並用特效讓它動起來。他還指導我作特效的關鍵點(照片動畫移動時,轉彎的點)應該擺在那裡,畫面看起來才不會卡卡的。

印象最深的是,張廷旭告訴我:「有雜格!」但是我來回看了許多遍,一點兒都看不出來所謂的「雜格」,原來「雜格」的意思是兩個畫面中間還夾雜著非常、非常短的畫面,如果沒有將銜接點放大來細看,是很不容易發覺的。如果沒有將這個小畫面剪乾淨,會造成畫面跳躍狀況,所以剪輯是需要長時間去累積經驗的。我當初只是初學者,對這些細節和技巧,很容易忽略,還好身邊都有資深後製志工的陪伴。

剛學習剪輯時,張廷旭還特別請了很優質的剪輯志工陳坤謀與廖宛真,來我家裡先瞭解電腦設備是否足夠跑 Premiere軟體。為了學習我最愛的錄影和剪輯,我重新買了一部手提電腦才解決了所有能配合Premiere軟體。張廷旭百忙中幫我將所有的軟體灌好,且設定完成。就這樣我再也無理由與藉口跳出人文真善美功能,而一頭栽進剪輯後製的世界裡。

在學剪過程中,因為不熟,加上練習不夠,往往學會了又忘,我就上去慈濟數位學習網瀏覽,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觀看,直到熟悉技巧為止。學習剪輯的技巧愈多,也往往愈會看到該修的地方,做到半夜是常有的事。但是當看到一部片子從無到有,都會讓我樂此不疲。所以,承擔任務的同時,也是練習剪輯技巧的最好機會。

後來,我也開始學習承擔剪輯種子講師,參與Premiere 5.5的數位教學課程製作,負責「字幕的使用」章節,也到社區去分享,彼此教學相長。其實在準備教材的同時,自己也同時做了一遍詳細的複習,所以有承擔就會有收穫。
出勤前,黃俐瑤(右)與志工陳珏妃,共同商討錄影機設定是否OK。(攝影者:溫忠漢,日期:2012/12/13〉

從記錄中 拓寬視野

除了學習多媒體剪輯,我也學錄影。我的第一個錄影老師是高玉全師兄,當時他去西屯東大園區錄影,我跟在一旁學習。他動作快,跑東跑西地取鏡頭,往往等我跑到他身旁時,他已經快手快腳開始錄了,完全沒教我錄影機的基本操作與使用上的功能,只告訴我「如何取景」。後來我才懂,「取景」才是最重要的錄影重點。

活動完後,我學習第一次剪初剪帶,當時還想說為什麼要拍那麼多「鏡位」(多角度、多樣化的大小景)、那麼多不同的角度?也因為不懂,所以剪輯時,缺少了多角度和多畫面來組合,現在想來,當初交出去的初剪帶不合格,真是對不起高老師。剪輯與錄影本身是息息相關的,我因為先學剪輯技巧,後來在學錄影時,便更清楚要多拍,要說一段故事一定要多角度拍攝,感覺上畫面比較豐富、有內容且生動。

像第一次在清水靜思堂上萬榮奭導演的影視課程時,萬導在觀看南屯區製作的〈看見幸福的力量〉素材片時。片中人物說了一句話,萬導就按下「暫停」鍵。他告訴我們裡面可能會有一些意涵,話中有話,提醒我們去延伸和問清楚。

一句話對我來說就是一句話,從沒想過裡面還能延伸其他的意思,那時我就對萬導以啟蒙的教學方式印象非常深刻。日後,我更把握機會不斷的上萬導的影視課程,勤做筆記和錄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回家後反覆再聽,然後也開始學習企畫。

剛開始腦袋空空,不知道要企畫什麼?格式錯誤,方向也不正確,而萬導不厭其煩地教授理論,更藉由各區的影片實務分享,讓我們吸收不同的經驗與專業知識。

當時,我們團隊在拍謝振山師兄〈四十年來的堅持〉影片,他因罹患直腸癌,被醫生宣布只剩五年的生命,但是他勇敢面對,安慰自己的家人說:「如果三天能做一件好事,那麼五年夠了!」還說:「能付出是一種幸福!」透過跟團隊一起不斷學習和討論,我的思維變得更深、更廣。從承擔中快速汲取片中人物的人生智慧,也是在囤積我的資糧。

萬導曾說過:「人文真善美就是要終生學習。」在錄影、剪輯的學習路上,我深感所有學習到的技能與知識是讓自己準備得更充分,以更專業的姿態去製作更嚴謹的片子。我們很幸運地藉由人文真善美的勤務,深入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做中學,做中覺,也讓自己的視野更寬廣。

做志工何必等到退休後,邊走邊學習,又能學習到自己喜歡的興趣,我除了繼續學習,也願意將所學傳承給新進志工,更要盡本分留下慈濟大藏經。

(文:黃俐瑤 臺中報導 2013/05/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