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宗 九二一為世代留史

2013-07-26   | 陳素蘭
臺中慈院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中,何敏宗(前)準備導播機器與測試。(攝影者:陳素蘭,日期: 2012/08/18)
年輕時的何敏宗,對攝影很有興趣,花了將近十萬元購買了昂貴的單眼底片相機──Pentex。

九二一地震之前,已受證慈濟委員的妻子施美珍,每次要到彰化縣內偏遠地區作訪視時,都會拜託何敏宗開車載志工們一起前往。但到了現場,她都會特別跟何敏宗交代說:「你不要跟我們進去,待在車上等我們就好。」

原來是施美珍深怕何敏宗看到照顧戶家中髒亂、惡臭的情景會被嚇到,下次就不願意再載他們了。後來,何敏宗自金融界退休後,施美珍曾鼓勵他培訓慈誠,他卻以「何必這麼麻煩!」而婉拒妻子美意。然而,施美珍耐心等待,舉凡回花蓮的企業家生活營、榮董生活營,都會邀先生一起參加,而何敏宗也會揹起相機同行。

自購器材 記錄「九二一希望工程」

九二一地震發生後,資深錄影志工劉明邀約何敏宗參加「九二一希望工程」錄影任務,因為對拍照的愛好,也看到慈濟志工無所求付出和災民面對災難的無奈,何敏宗二話不說地答應了。

當年,買一部錄影機要新臺幣二、三十萬,這是一筆很大的花費,經過再三考慮之後,他先購置一部型號150的美規錄影機,不包含周邊器材也要十幾萬元。。

於是,何敏宗以及劉明、陳淑貞夫妻共三人,就開始進入災區,紀錄援建學校的工程進度。

當時,還沒有普遍性的錄影志工,大愛臺購買三、四十部小型DV攝影機,外加兩捲帶子,交代何敏宗等三人,一一送到每一所學校,請校方就近記錄工程進度,但是因為學校人力不足,最後還是集合中區的志工一一去認養,何敏宗與劉明就負責集集國小。

慈濟志工林慎就住在集集國小對面街上,她每天都會到工地關心、詢問工程進度,諸如整地、挖地基、綁鋼筋、灌漿、做板模或要辦活動時,就以電話通知何敏宗等來支援記錄。

那段時間,他們幾乎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整天待在學校,有時為了因應隔天有重要工程進度,或是機關團體參訪而留宿南投,林慎會為他們打點吃與住的生活細節。

有一次,為了趕工程進度,雷雨交加天,工人穿著雨衣吊鋼骨,劉明、陳淑貞與何敏宗三人,一人撐著傘讓另一人錄影,終於留下了珍貴畫面。何敏宗事後回憶說:「現在想想,當時不管是工人或影視志工都冒著雷擊的危險,感恩還好一切都平安過去了。」
早期影視志工少,何敏宗常常受邀回花蓮記錄大型營隊,圖為2002年企業家靜思生活營他回花蓮出勤與影視志工在靜思堂竹軒合影,左為一路帶他的劉明。(照片提供:何敏宗,地點:花蓮竹軒前)

不論是慈濟工地的不抽菸、不嚼檳榔、不喝酒——「三不」文化,或集集校舍的三原則:鋼骨、綠化、通風綠建築;以及樸實無華的設計,拱廊、斜柱、雙層斜屋頂、木質欄杆構成古色古香的特色;還有以鐵路枕木鋪設步道,兩旁栽種樟樹,他日綠葉成蔭,自然形成「綠色隧道」等等的集集古鎮特色,都在何敏宗等三人的鏡頭下,為世世代代集集子民留下珍貴史料,也敘述著上人悲智雙運覺有情的胸懷,和慈濟志工從災難發生的那個深夜,一直到工程完工、學校啟用後的溫馨點滴付出。

尤其是慈濟援建的建築,牆面、柱子是由水泥、碎石子與沙子和成,其中的碎石子需要多磨一次,目的是不能尖、不能刺,摸起來圓圓的,當柱子與牆面乾燥完成後,再以霧狀的水沖掉表面水泥粉,讓石子露出來,時間久了也不會掉下來。慈濟的建築物是堅固、不龜裂的,這是上人的慈悲與智慧。

投入希望工程紀錄三、四年間,他從鏡頭裡看到悲智雙運的證嚴上人,風塵僕僕到了學校,親手摸著牆面,如果發現石子太粗又過利(臺語:會傷人的意思),會要求再處理,確保「圓圓、細細」的才會過關。上人教導要以蓋自己住的房子心態來蓋所有的建築物。

這些事情何敏宗點滴看在眼裡,讓他毅然決然地在集集校舍啟用的同年受證慈誠,法號「本祈」。

成為影視講師 設立活動音控流程

九二一那段時間,不只錄影志工難求,懂得音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為了膚慰內心飽受創傷的災民,慈濟志工分別在地震發生的當年年底,於集集國小、集集國中、埔里國中三地舉辦歲末祝福,由何敏宗和劉瑞潭兩人負責音控。

音控器材複雜,除了主要機體,投影機布幕、大音箱、三腳架,一大團電線,很重,搬動很吃力,人手不足時,他們自己搭設備、自己搬,會後還要收拾。

「記得12月31日晚上,我們在臺中辦完活動,與劉瑞潭師兄兩人收拾完畢,隨即驅車載著器材趕往南投,去支援第二天的歲末祝福。當時正下著大雨,雷雨交加,我心裡在想:『此時此刻,我們竟是在這裡?』馬上又生出另一個念頭:『我們是為了災民!』」很巧的是,車子一出集集隧道,剛好過了十二點,正巧是跨年,他們寄宿在一位志工家,飢腸轆轆的卻不好意思麻煩人家,直到早晨,才出門吃陽春麵,然後繼續任務。
已經退居幕後的何敏宗,仍然於大型活動時協助音控和導播工作。圖為他(前左)於2010年「歡喜、感恩、七月吉祥祈福會」時,於臺中洲際棒球場活動現場掌控會場的影像與聲音。(攝影者:李威德,時間:2010/08/14)

歲末祝福活動是在未受損的簡陋禮堂裡舉辦,要播放影片時,光線從很高的地方直射進來,影響到投影效果,志工找來竹梯,小心翼翼地爬上梯子,兩、三人扶著,設法將布簾遮住窗戶,才解決了光線問題。

三天後,完成三場活動後回到臺中,已經半夜十二點了。

「這是當時的一股熱情,一直忙一直忙,要把事情做完,沒有時間概念。」何敏宗回憶起那段無眠不休的日子,至今都感到很甘甜。

2002年慈濟全球影視志工研習會在花蓮靜思堂舉行,同時成立「慈濟映像志工聯誼會」。2003年分別在臺中分會和彰化靜思堂兩處開設「攝影、拍照、文字」三合一通識課程。有大愛臺的講師來敎錄影技巧,文發處則負責講授慈濟人文課程。第一天上課,文發處主任何日生開場時,即點名何敏宗來帶中區,於是何敏宗便開始承擔錄影教學。

後來,臺中分會的活動越來越多,教學場地轉移至新田志業園區的大藝教室,通識課的總窗口是蔡謀誠,負責教PPT簡報;簡宏正上攝影課;何敏宗負責教錄影、剪輯軟體課。每週上一整天的課,學員有一百多位。

他很謙虛地說:「我不敢說敎剪輯,早期相關軟體都是英文版,我是邊學、邊做,有心得了,再分享。」

當年辦大型活動時,是由宗教處統一提供光碟片,有時候光碟會挑機器,或是光碟機也會挑片,萬一不相容時,就會「出槌」(無法播放)。記得有一次歲末祝福時,忽然間影片停了下來,精舍指導師父看著何敏宗,大眾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只感到非常、非常緊張,不知如何圓融尷尬場面?

後來,何敏宗滿腦子想著要怎麼做,避免再度「出槌」。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他想出了一個點子,事先在家做功課,將所有資料、影音與字幕等輸入電腦,影像檔與聲音檔分不同子夾做好,依照流程排序,在活動現場自備筆記型電腦,完全不用光碟片,以後中區就一直遵循這樣的方式和默契,讓活動辦得圓滿而莊嚴。
影視志工團隊應邀到越南做交流,何敏宗向越南志工分享錄影技巧。(照片提供:何敏宗,地點:越南,時間:2005/7月)

傾力培養後進 為留史傾囊相授

隨著時代進步,現在的社區大型活動,何敏宗多半主控導播盤,負責現場三至四部錄影機影像的選取,聲音檔一位志工負責、影片檔一位志工負責、字幕檔一位志工負責,音量大小由一位志工控制,這樣一個音控團隊合和互協,圓滿每一次的活動。

2007年,何敏宗請辭影視種子講師,照顧年邁雙親,社區大型活動的音控及特殊事情,他一定全力協助。雖然深居簡出,他的工作室還是不停歇,隨時支援活動組影片的剪輯服務。

工作室裡配備齊全,收藏豐富的影音資料,就連遠從國外回來的志工也慕名前來請益,舉凡攝影技巧、照片處理、影片製作,他都毫不藏私地分享。

何敏宗允諾,只要不影響照顧年邁母親,一定會隨時補位指導後進。十幾年下來,影視志工來來去去,就算當初經他教導過的有千人之多,但最後留下來的不多,他仍然要傾囊相授,相信一定會有和他一樣有使命的志工繼續恆持,為慈濟留史,為時代作證。

(文:陳素蘭 臺中報導 2013/07/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