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材 跟定上人不再變

2013-08-05   | 彭鳳英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梁昌材用心紀錄慈濟志工前往惠僑英文中學推廣心素食儀、宣導環保理念的情形。(攝影者:蔡佩君)
幾乎每十年,梁昌材都會變換一個嗜好,學太極拳、上健身房、研究玄學、風水等等,證嚴上人授證為慈誠後,他堅定志向:「絕對不會變了,我跟定上人要走的方向。」

來自香港的梁昌材,透過豐富的課程,讓他重新檢視這三、四年來,他帶領志工的方法、態度:「我希望活動作品要好又要快,我個性似乎太急躁了。聽了陳竹琪師姊分享的『製作新聞不要快、狠、準,但要很快、準』,回去後會和團隊分享。」他表示,要調整個性外,還要真誠地和團隊溝通。

書展因緣認識慈濟 逆境襲來阻斷續緣

1996年香港國際書展,梁昌材走進小小的、布置典雅的靜思文物攤位參觀,看了展出的靜思文物,便向志工表達希望能讓學生和慈濟有所互動。梁昌材在佛教聯合會所辦的中學教中文,他認為學生學的不只是書上的知識,更需要的是做人的規矩及生活禮儀。此後,他常到慈濟九龍塘會所看書。次年志工邀約他到臺灣花蓮靜思精舍,可以更了解慈濟。

回到香港後,志工應邀到梁昌材的學校帶活動、教手語,他也和志工一起到盲人院探訪,偶爾會帶學生到會所參訪。1999年九龍塘會所開辦親子班,他參與了一些活動。當年暑假,他再次到花蓮參加研習營,還被安排到慈濟醫院當志工。志工期間參與病理解剖時的助念,他直搖頭:「很震撼,看著醫生打開大體的胸膛,幸好有點距離,否則可能會受不了呢!」之後,又跟著顏惠美師姊到原住民部落,訪視獨居老人:「還幫那個老人沖涼(洗澡)……」

營隊結束,回香港前他皈依了上人:「這些都是我的第一次,從來沒遇過、沒做過的事……做慈濟太多的特點了。」回想起當時的情境,他深覺因緣之不可思議。學佛多年的梁昌材,以往到寺廟裡只不過念念佛、拜拜懺,慈濟也是佛教團體,怎麼不一樣?深入參與後,他終於明白:「原來慈濟走的是人間法,是要走入人群去做的,真的很不同。」

慈濟四十七周年慶系列活動,梁昌材為活動進行錄影工作。(攝影者:羅錦福 )
很巧的是,回到香港後發生了一連串不順遂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太太一直吵著要和他離婚?隔了一年,香港盛行迎佛骨,學校活動密集,學生參加聯考成績非常不理想。家業、事業,重重壓力,為了專心教學,讓梁昌材沒有太多的心力去做其他的事,因此中斷了和慈濟的因緣。

提早退休當志工 結合興趣做志業

1997年後,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了很多,2003年學校要求學生升學率要達到某個百分比以上,梁昌材很不喜歡以成績來衡量一個學生,他考慮了一個晚上,仍覺無法保證能達到學校的要求,因此提前退休。

這些年來,世界災難頻傳、人心惶惶,且因面臨了不少煩心的事,梁昌材退休後為求心靈的寄託,去學了玄學、風水、命理,勤跑道場:「除了想了解自己的未來,也想過所學或許可能發展成為事業呢!」

為了謀生,奔走來往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之間,巧遇前妻。前妻有了新的家庭,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前妻顧念梁昌材對父母的孝心,梁昌材也不計前嫌地幫前妻照顧女兒,彼此的關係反而像朋友了。

年中回到香港,昌材因接送前妻女兒的關係,有時會經過九龍塘慈濟靜思堂,2009年6月的某一天,梁昌材走進聯絡處告訴志工:「我退休了,可以當志工了。」之後,他看見一位師姊帶著孩子(慈濟志工周艷娜和兒子余嘉進)在募款在街頭,那位慈青(余嘉進)拿著照相機在照相。

梁昌材心想,我也可以來拍照,因為從高中開始就很喜歡拍照。他就和周艷娜說:「我也可以來拍照,可以嗎?」周艷娜將他引介給真善美志工呂美慧。

幾天後,呂美慧便派他為活動拍照留下足跡。他沒想到呂美慧這麼快就派他出勤務,只好先和朋友借了一臺單眼相機。沒多久呂美慧又再請他出勤務,他想,既然定位在照相,那就該有一臺自己的相機,為了拍出更好的照片,他添購更好的鏡頭。為求活動記錄更完整,他再購買電腦,學習整理、儲存圖檔,從此,更積極參與慈濟活動的記錄。
香港分會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辦歲末祝福活動,梁昌材為拍攝好的照片做檔案整理與歸納。(攝影者:邱采靈)

求好心切不被了解 放慢腳步拍出人文

慈濟人在社區的用心耕耘,得到當地居民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和肯定,於2012年成立新界天水圍聯絡處,梁昌材便承擔起新界區人文真善美的互愛幹事。

新界天水圍聯絡處成立後,接引菩薩的活動更多了,梁昌材希望記錄得更完美:「相片有了,如果有影音相信會更好。」他邀約一位退休的志工來拍照,一起學錄影和剪片,自己開始負責錄影和剪片。想到就要做到,他跟朋友借了一臺錄影機,再向志工學習剪輯,有時也會請以前的學生來教他怎麼剪輯。

為了留下慈濟歷史,一定要有更好的器材,才能做得快又好,添購器材一點都不遲疑。梁昌材最大的期待是,把活動內容快速地傳回臺灣,給大愛臺製播新聞,但受限於經費,總是跟不上大愛臺的腳步。「可能因為求好心切,反而造成志工之間的不了解……」這也是梁昌材最想突破的困難。

梁昌材凡事要求效率第一,因此和團隊之間起了一些的摩擦。聽了來自全球志工的分享,他收穫很多,尤其是大愛臺主播陳竹琪的一席話,讓梁昌材有了更寬廣的想法,他相信團隊也和自己同樣學習到了工作的默契,知道了做新聞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可以改變的空間。他決定:「要放慢腳步,慢一天上新聞也沒關係,要去改變別人不容易,只好調整自己的態度,畢竟慈濟不是一個人做得來的。」

香港是一個非常先進的城市,為什麼做不到「很快、很準」?梁昌材透過豐富的課程,重新檢視三、四年來,帶領志工的方法、態度:「希望活動作品要好又要快,我的個性似乎太急躁了。除了要調整個性外,還要將陳竹琪師姊說的『製作新聞不要快、狠、準,但要很快、準』和團隊分享。」

香港分會慈少班課程,梁昌材進行活動錄影記錄。(攝影者:李秉祐)
教授中文的梁昌材,為什麼不是選擇文字,他以一位老作家說過的話來形容:「經常看別人的文章,看久了、冷靜了,就不想寫,寫文章要有熱情的。」他不是不熱情,只是他專注在要怎麼拍出慈濟味道的照片?以前拍照講究美感、構圖美、人的表情神態,而慈濟則是以互動為主,互動就是慈濟人文,是有感情的。不只是美構圖好,還要有慈濟人文,這得慢慢學習才能拍得出來。

團隊做事力量大 法入心行長慧命

「雖說打開電視轉到大愛臺就可以看到上人,但是,回到花蓮感覺更貼近上人的法。」看到這麼多志工行動一致、精神、面貌都是這麼的真,梁昌材真切感受到:「一定要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團隊做事的力量大。」

在香港,最欠缺的是錄影人才,製作新聞帶也有很多的困難,人才培養不易且流動性特別快,換工作、搬家、移民等等。錄影機種、電腦升級技術層面,也總是跟不上大愛臺的要求,再加上大家工作忙碌,團隊的溝通不多。

梁昌材最擔心的是:「今年是慈濟在香港二十周年,十月份要在伊莉莎白體育館演譯水懺,對真善美團隊來說是很大很大的考驗。」硬體設備、操作技術應該不成問題,最重要的是團隊要有共識:「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同心協力、合和互協,才能圓滿每一次的活動。」至於要如何落實上人的法,做到帶領和傳承,他決定放下求好求快的要求和團隊同步成長。

幾乎每十年,梁昌材都會變換一個嗜好,學太極拳、上健身房、研究玄學、風水等等。他繞了整整十年,才真正走入慈濟宗門。上人授證為慈誠後,梁昌材堅定志向:「絕對不會變了,我跟定上人要走的方向。上人希望我們『慧命要成長、法入心、法入行』,『做就對了,但要做對的事、走對的方向。』要深深印入腦子裡面,總之,跟著上人的方向就對了。」

(文:彭鳳英 香港報導2013/08/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