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淙 生態攝影 長慈悲心

2013-08-28   | 蔡玉玲
2013年在三重園區所舉行的朝山精進活動中,廖世淙用心拍攝,志工與會眾們朝山的精進足跡。(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時間:2013/04/07)
「我既然是慈濟人,這就是本分事啊!我在圖像組,就要把這個功能做好,這個活動需要我,我就是來。」廖世淙表示,對於每一次的拍攝,當整個活動精神點有抓到,能夠把活動的意境拍出來,然後照片的品質不錯,人物有交代的很清楚,他就覺得很踏實。

拍照 從賞鳥入門

從軍中退役後,世淙在弟弟的邀約下,開始加入賞鳥行列,並且使用照相機,為鳥兒拍下美麗的身影。「生命那種律動的感覺,你在望遠鏡裡看,你就會感覺跟牠是一體的,你感受牠很快樂,很有活力的那種感覺,所以會讓我入迷。」透過鏡頭,讓他看到豐盛的生命力。

2005年六月,開始觀看大愛電視臺的他,在看到大愛劇場「草山春暉」中,高家兄弟的手足情誼,那種以「善為傳家寶,忍為積德門」的身教風範,讓他印象深刻,而慈濟人文的美善,也開始在他心中萌芽。

「樓下的師姊,她進入慈濟後,就推薦我進來參加社區志工,就自然而然進來,就來拍照。」世淙談到進來慈濟的因緣,仍源自於社區內,同棟鄰居許紅玉,在社區內推動環保,當時身為副主委的他,曾多次參與愛灑活動。紅玉深知他具有拍攝長才,於是牽引他加入社區志工,參與人文真善美的圖像功能組,發揮他的良能。
在三重園區所舉辦社區圖像初階課程,世淙指導後進,傳授所學。(照片提供:李宗諭,地點: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時間:2007/08/20)

不擅言談 用鏡頭說話

「我是A型的人,本來就不喜歡跟人對話,不善於跟人家交流,所以不講話,是最好啦!我只要把他的映像抓到就可以了。」自喻不善與人溝通的他,因為在圖像這區塊,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溝通,只要有耐心,在勤務當中,發掘不一樣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按下快門,捕捉剎那的精神點畫面,留下令人感動的映像照片,那就足夠了。

對每次勤務出班,他覺得自己是被照顧到的,因為在每一個活動過程中,無論是機動組、生活組或香積組等,大家都各司其職,做好他們事前的準備事項,而他只要人來就好了。「我不覺得是完全在付出,相對的,每次的出班,就一定會吸收到東西。」世淙覺得付出當下,自己受益最多。

曾經在參與訪視拍攝的紀錄中,看到案家在生活上已經相當困苦,卻還有一份慈悲心,願意捐出竹筒撲滿,甚至於有些案家,覺得自己在經濟上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接受慈濟的照顧。這種種的示現,都超乎他的預期,不但讓他見苦知福,也讓他學到對生活的知足。
廖世淙參與2013年慈濟中正紀念堂的浴佛總彩,承擔圖像出班勤務。(攝影者:林文棟,地點:臺北市中正紀念堂,時間:2013/05/12)

熱愛自然 聽話茹素

2007年,他參與歲末祝福時,聽到證嚴上人在開示中,輕輕一句:「要素食!」讓他深深記在心裡。「做為一個慈濟志工,師父怎麼說,弟子就怎麼做。」世淙提及自己的茹素因緣,非常的簡單,就是「聽話」。一直以來,熱愛大自然的他,心中就深植著對生命的敬重。他覺得對於食物,人類是有選擇性的,不應該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去傷害任何生命。

早些年前,為了記錄鳥類的種類與足跡,他曾多次深入鳥類的棲息地,在大自然裡尋找生命的蹤跡。作為一個業餘的生態攝影家,在多年的拍攝經驗中,讓世淙深深領受大地之美,萬物生態茂盛的生命力,讓自己在身歷其境時,有著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的感覺,讓他更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也更懂得尊重每個生命。

多年來的拍攝經驗,讓他提升了自己的技術,更留下許多圖像的典藏畫面。2010年,世淙的同修張美香,也受證為慈濟委員,夫妻倆現今皆為人文真善美不可或缺的圖像志工。

「在慈濟裡相同的活動很多,每次出班,就要一直培養自己,發掘新事物,永保活躍的動力。」對世淙來講,一個剛出班的新手,也許還沒有新的想法,但是有時碰巧拍到的角度,就會讓他開始省思,自己怎麼沒有想到這個角度。所以,作為一位圖像志工,他期許自己,永遠保持源源不斷的活躍動力,繼續在人文真善美的園地裡耕耘下去。

(文:蔡玉玲 新北市報導 2013/08/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