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送米 阿嬤開心可飽足
2014-10-11 | 大愛新聞大米發放及時雨 滿足溫飽嘗飯香
在卡布河口村,困苦的居民用木板、塑膠布搭建房子。狹小的屋子,堆滿回收物,靠拾荒維生的芭怡,一整天的收入往往僅供填飽肚子。「有什麼就吃什麼,有辣椒醬就用它當菜吃。」獨居的芭怡,不是特例。
印尼貧富差距大,超過四成的民眾,每天生活費不到兩美元。印尼政府的資料顯示,2012年,印尼的貧窮人口比例高達百分之十一點七。
這次慈濟的大米發放,特別針對年邁的貧困者。家裡沒有年輕人可以幫忙來扛大米的,志工幫忙扛回家。生活的壓力減輕了,芭怡分享時,淚眼婆娑地說:「我真的很開心,這是二十公斤的大米,可以用來吃兩到三個月,隨便配什麼菜都可以飽足。」
慈濟志工傅金山感同身受地說:「這裡的民眾都很貧困,因為我們先前是直接到他們家,分發大米券,所以真的感受到他們的困難。」志工能援助的物資有限,但愛的付出,這分善緣,在卡布河口村持續不斷。
窮鄉僻壤務農維生 渴求三餐溫飽
「辛巴克」村,它不是知名的連鎖咖啡店,而是印尼一個非常偏遠的村落。由於最近遭逢乾旱,原本就身處貧窮線下的村民,生活更形困難。救人如救火,印尼的慈濟志工獲知消息,隨即準備物資,開了二十五公里的車,前往發放。
印尼的「辛巴克村」,有著最原始的農村風貌,也有著原始農村常見的貧窮問題。想要吃頓飯要洗多少米,心中得有個盤算。辛巴克村民蒂莉,滿腹辛酸地說:「我會幫別人洗衣服,我沒有打工的話 家用一定不夠,每個月賺二百五十元(臺幣),即便這樣可能還是不夠用。」
原本蒂莉還會幫鄰居做點農活,但辛巴克村最近遭逢乾旱,村子的農作收成沒了,蒂莉打工的機會也跟著丟了。「以前我會去幫忙耕田,但現在沒辦法,因為大部分植物都枯死了,我只能待在家。」
時逢乾旱難度日 幸有志工援米糧
像蒂莉一樣處境的村民比比皆是,眼看著大家坐困愁城、一籌莫展。印尼當格朗的慈濟志工獲知消息,帶著一百六十包大米,經過二十五公里遠的跋涉,抵達辛巴克村當地的佛寺,展開發放。拿到沉重重的大米,蒂莉開心地說:「希望慈濟還會舉辦發放,這真的對我們很有幫助。」
辛巴克村民德祕說:「我很感謝,當格朗的志工援助我們大米,真的感激不盡,你們竟然願意來我們村子,道路路況這麼差,發放的佛寺又這麼遠。」
慈濟志工呂蓮珠不捨地說:「他們要回去的時候,都會跟我們抱一抱,也會說一定要再來。」面臨絕境之際,突然間收到人間的溫暖,縱使天上甘霖仍未下,但村民的心、將不再徬徨無助。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大愛新聞 印尼報導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