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做 拒絕化學劑
2014-12-04 | 楊秀麗走出美食迷思 為健康把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人能健康長壽,百分之十五取決於遺傳,百分之十來自社會條件,百分之七是自然環境,百分之八在於醫療,而百分之六十取決於生活方式。換句話說,健康有三分之一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而另外三分之二,則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今馬來西亞人的生活水平提升,更多人有能力大魚大肉,要求口感兼具美感,但食客不知道急凍的食材、流水作業的廚房、倉促的烹煮時間,又要滿足味道和口感,往往需要依賴科技。廠家因應廣大的需求,卻礙於真食物的產量有限,因此在食材中添加很多化學「好料」。
食客在飽嚐美食時,不知不覺中把身體吃壞而百病叢生。高脂飲食會促進人體吸收致癌物質,衍生更多文明病如大腸癌、高血壓、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等。馬來西亞的糖尿病高冠東南亞第一,而大腸癌則是國內癌症第二大殺手,由此可見病從口入的危險性。
由於資訊發達,透過媒體的宣導,大家開始提升健康意識,加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更多人走出美食迷思,開始注重健康的重要,而願意自己動手為健康把關。
創造終身學習 積極傳功夫
自今年(2014年)10月開始,吉隆坡的烹飪老師劉鳳蘭不定期在慈濟大學馬六甲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簡稱:社教中心)教授成人及兒童短期烹飪課程。劉鳳蘭在吉隆坡從事食譜出版多年,曾任NTV7電視臺《Morning Breakfast》節目的示範主廚,亦擔任餐廳顧問。
一次因緣,劉鳳蘭在一位身為慈濟志工的臺灣友人接引下,投入吉隆坡社教中心擔任素食烹飪及烘焙老師。身為馬六甲人,老師一直想回饋鄉土,在吉隆坡社教同仁的引薦,加上馬六甲社教中心的積極配合,終於有機會授課。
「分享是很開心的事,我們把會的教別人,別人也教我們。」劉鳳蘭坦言在慈濟教課,環境單純,她無私分享技巧,但收穫更多快樂。看似她是老師,但她同時可從不同的學員身上,學習她不會的事。
誠如慈濟社教中心的宗旨之一:「創造終身學習與進修機會。」劉鳳蘭積極學習,近年來投入食品研發,直指現今大家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化學添加劑,而且都是「自己要求」來的,「有需求,才有供應。」
為減低成本,廠家採用添加物以便大量生產,符合大眾需求,看似你情我願,但實際上大部分民眾都陷入好吃好看的迷思中,並不了解真相。劉鳳蘭說:「像是生日時人們常購買的蛋糕,如果採用人造奶油,可存放一年之久。」學員聽聞,無不「哇」聲四起。
老師將心比心,教課堅持不採用色素和素料。在課堂上,根據研發經驗,她建議學生挑選最少添加物的產品來製作糕點,如用香草豆莢取代香草精,用甜菜根來取顏色,不選用很多香精的牛奶等等。
「老師說得對,有需求才有供應,我在外面買的麵包要吃三、四片才會飽,因為裡面添加了蓬鬆劑等化學添加劑,而自己做的就很純正,只吃一片就飽了。」熱愛烘焙的吳麗佩儘管忙碌,但為了健康,她盡可能地自己動手烘焙、烹調食物。
「我的兒子還以為是在外面買的。」一位連接兩次都來上課的媽媽,因為兒子愛吃北海道蛋糕,卻有「不知道外面賣的,裡面放了什麼」的疑慮,前來參與課程後,這位媽媽開心分享成功經驗,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蛋糕裡除了材料,還有一味買不到的「愛」。
傳藝不忘教育 孩童動手做
「來,試試看這個巧克力餡的口感,一定要試,這是過程。」短期兒童烘焙班的一位孩子搖頭拒絕,但劉鳳蘭堅持孩子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自己嘗試。
「我們要做的是教育的工作。」劉鳳蘭在分享烘焙經驗之餘,更不忘教育,特別針對兒童,因為老師一開始的學生都是小朋友。她教過很多歐美、中韓國家的孩子,互動之間感受到歐美國家的孩子勇於發問,樂於嘗試;而中韓國家的孩子自理能力佳,而馬來西亞孩子則是「被寵壞的一群」。
孩子是父母的寶,大多被寵壞,很多分內事都假手於他人,所以劉鳳蘭特別要求孩子們在她的班上一定要親自動手,而且還要求他們自己抹桌子、洗碗碟、打掃環境和收拾桌椅。
「我的手好酸!」「我的手要斷了!」孩子們自己攪拌材料,儘管疲累,但大家仍躍躍欲試,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親自動手,但看到自己親手做的巧克力杯子蛋糕和薑餅人出爐時,大家都開心地說:「我要畫個笑臉!」「我要送給媽媽吃。」「我的爸爸要生日了,我要做給他吃。」
孩子或許不知道什麼叫健康,但透過親自動手,在參與的過程中,勇於嘗試,親力親為,拿著自己親手做的愛心糕點,孩子們有著學習的喜悅。
劉鳳蘭運用不同的方法教育,針對不同的年齡層設計課程,除了提升健康知識及教育人文素養外,她更期待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讓大家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減少需求,為守護健康而努力。
(文:楊秀麗 馬六甲報導 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