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藍毘尼慈濟會所溫馨如社區客廳

2023-04-05   | 吳秀玲 王綺楨
慈濟在尼泊爾展開關懷計劃,海外志工必須長期駐守在藍毘尼,為此,國際佛教協會麥特立法師的堂妹頓渡將她的建築物捨出,讓慈濟作為會所。經過十二天的整修,有了一個家。(攝影者:黃瑞燕,地點:藍毘尼文化市,日期:2022/12/08)
在證嚴上人的引領下,志工愛返佛國在尼泊爾展開關懷計畫,新馬尼泊爾團隊負重前行,必須長期駐守在藍毘尼。為此,國際佛教協會麥特立法師(Bhikkhu Maitri)接引堂妹頓渡(Dhundup Lama)認識慈濟。頓渡感動於慈濟的志業推展,決定將她的一棟建築物,提供給慈濟作為會所。
 
海外志工、在地志工 兩相成就挑大樑
 
藍毘尼慈濟會所,座落在藍毘尼花園(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附近,從建築物到佛陀誕生的摩耶夫人廟(Maya Devi Temple),只需要步行十四分鐘就能抵達。
 
占地約114.5坪的新會所,頓渡和本土志工悉達多(Siddhartha Gurung)是幕後主要推手。志工沒日沒夜僅用12天的時間,將原本一棟老舊的建築物經過一番整修,變成了一個擁有八間房間和一間會議廳,整齊舒適的慈濟會所。2022年8月23日修建完成,從此慈濟人在佛陀的故鄉,有了「心」的落腳處,一個安定人心的家。
 
家也成了社區的客廳,志工常與公部門、社區人士在此會面交流。川流的遊客認得「藍天白雲」制服,又看見會所裡守護民心的「宇宙大覺者」確定是慈濟,很多人在驚訝和欣喜中知道,原來愛已在藍毘尼駐站。

 
川流的遊客認得藍天白雲制服,又看見會所裡守護民心的「宇宙大覺者」確定是慈濟,讓很多人在驚訝和欣喜中知道,原來愛已在藍毘尼駐站。(攝影者:慈濟志工 地點:慈濟藍毘尼會所,日期:2022/12/08)


「慈善志業從『竹筒歲月』開始,由幾位家庭主婦發起……」采潔以尼泊爾語介紹慈濟,藍毘尼的人文茶會,本土志工第一次挑大梁,負責策劃,帶動與分享。會所空間有限,每次活動只能邀約12位民眾參與,但志工的真誠,啟發每個人的愛心。
 
「我們是佛陀的後人,應該像佛陀一樣,分享智慧給每個人,慈濟幫助我們很多,現在我們也要協助慈濟。」民眾拉古瑪說起這滿心的感動。而青年團的拉卡斯也感恩說道:「我們青年團有很多會員,可以從這裡招募志工,他們有意願與慈濟合作,如果慈濟有這類活動,我們可以邀約他們參加。」
 
愛如漣漪,感染層層擴散,新加坡志工吳南凱有感而發:「藍毘尼這個地方,進行菩薩招生的時候,本土志工就是我們的主力,而我們外來的志工,也就是他們的一個助力,這樣互相地配合,我們都能夠發掘更多更多的人間菩薩。」主力、助力兩相成就,海外志工一步步培育本土志工挑起大樑,讓愛在當地開花結果。
 
秉持儉樸日常 每天都有幸福滋味
 
「藍毘尼會所每日生活節奏緊湊、豐富有趣。」至今新馬尼泊爾團隊每個梯次,輪班在藍毘尼的常住志工多達十六人,每天除了實體會議還有連接各個部門的雲端會議,大家開會商討協助方案,一刻也不得閒。

 
藍毘尼人文茶會,本土志工采潔第一次挑大梁,他們負責策劃,帶動與分享。海外志工一步步培育本土志工,讓愛在當地開花結果。(攝影者:邱建義,地點:慈濟藍毘尼會所,日期:2022/09/30)


除了會務也有因應生活所需的雜務,為了讓會所整潔有序每個人各司其職,如焚燒處理垃圾、環境清掃出坡等等。還有,民以食為天,法親家人一大家子每日三餐,志工操辦起來宛如天天過節,辛勞不在話下。
 
幸有賢惠懂得操持家務的馬來西亞志工方繡凌、李麗華和胡桂雲,每日掌廚,每一餐都是色香味俱全,每一口都是幸福的滋味。
 
克勤克儉的慈濟家風再現藍毘尼,冬天的蘿蔔營養賽人參,當季的食材是大家的最愛。連著葉子賣的白蘿蔔,葉子多的時候也可以曬成菜乾,志工滿臉笑意說著:「只是還沒等得及蘿蔔葉曬乾就已經成了下鍋菜,烹煮成白蘿蔔湯、熬蘿蔔葉。」
 
除了下廚做羹湯,他們也在院子裡種起青菜,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大蔥才長成就被猴子挖了起來。
 
也為了節省用度,志工用綠豆發豆芽。而豆芽發出後,撿豆芽既花時間,又考驗耐心,「一個人慢慢的挑,會越來越沒有力量,因為花了很長時間才能分揀出一小部分。」還好濃濃的法親情,人多力量大,相互鼓勵增加信心,午餐時間就能享用而且滋味特別甜,說著說著,志工臉上的笑容漾了開來。
 
(文:吳秀玲 王綺楨 藍毘尼報導 2023/04/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