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守護慈善 畫豐富人生

2015-02-03   | 陳美秀 大愛電視臺
賴美智於芳蘭山莊進行關懷與長者溫馨互動。(攝影者:蕭耀華,地點:臺北市大安區芳蘭山莊,日期:2009/04/18)
踏入慈濟將近三十年,慈濟北區訪視第一顆種子賴美智,七十七年的人生路,畫上了句點。慈濟資深訪視志工賴美智,因為血癌引發腦溢血,住院十天後,在2月1日辭世,生前結的好緣,法親紛紛前來送她最後一程,依依不捨的心情,助念室裡裡外外,都坐滿了人。

賴美智之所以熱中慈善工作,是源自父親與阿嬤的教導,她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還處處為人著想,一顆柔軟的心留給大家無限懷念;承擔慈濟北區合心訪視幹事的賴美智,訪視資歷二十八年,一心一志堅持慈善訪視,以意志力恆持、以生命來幫助生命,她認為這才是人間真實路。

身教 以尊重心相待

出生在臺北樹林的賴美智,1960年畢業於中興大學第一屆社會學系;1986年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慈嵩,委員號N1165。受證後,賴美智積極投入慈善訪視,加上童年經歷戰亂及長輩們濟貧施醫的行善身教,深刻印在她的心中,也讓她在面對貧困苦難人,更多了一分感同身受。

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賴美智看著阿嬤、父親為許多得瘧疾、肺病的人施藥。當時賴美智所就讀的山仔腳(山佳)小學被轟炸了,她的父親出錢蓋教室;戰爭結束後,父親就去請老師,讓村人晚上學國語。鄉下生活普遍很苦,只要有人來乞討,賴美智的阿嬤便會裝飯菜給他們;而父親則會告訴她說,「拿錢給乞丐要蹲下身來,不可以高高把錢丟下。」
北區訪視座談會,賴美智經驗分享。(攝影者:王超群,地點:東區聯絡處,日期:2012/09/20)

曾經幾戶人家為躲避戰亂來到鄉下,賴美智的阿嬤、父親為人大量,提供安身之處。

避難的人家常以豆渣加鹽煎成餅當一餐,或撿拾菜葉煮稀粥;也曾有孩子撈粥時多舀了些米粒,即被大人追著痛打。當時七歲的賴美智,看在眼裏,但心卻很不忍,有時還會拿白米飯跟那些孩子交換,並說是因為自己喜歡吃豆渣餅……

父親教導賴美智付出大愛同時也要有尊重的心,而她也承襲德行。二十多年前加入慈濟後,感於心力、體力、時間有限,無法兼顧更多,她放棄喜愛的繪畫與旅行,一心一志堅持慈善訪視,用生命走入眾多苦難的家庭。

拔苦 理解案家需求

在慈善服務中,賴美智投入與她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與孤老貧病為伍;有時甚或要面對天災人禍中無常死別的悲慟,可是她不害怕也沒退轉。

賴美智也曾多次在重大災難現場中陪伴關懷罹難者家屬,她總是持著一個不忍的悲心,以一分單純、誠懇、平靜的心,膚慰悲慟的家屬,因為她知道,「我心裡沒有罣礙,只想趕快讓那些往生的人能夠靈安,讓他的親人心裡能夠更平靜的度過去。」

「有多大的悲心,就有多大的勇氣。最重要的是真誠,真誠就有大愛,一心一意想辦法幫助他人、提升他們的生活,就不會退縮。」賴美智第一次幫照顧戶打掃,室內又黑又髒又臭,打開紙箱,蟑螂成群逃竄;掀開黑色鍋蓋,一堆白色肥蛆冒出來爬到她手上……十幾位志工花了三天終於清理乾淨。
莫拉克颱風過後,慈濟志工屏東佳冬鄉大同村進行訪視及發放慰問金。志工賴美智(右)在當地了解村裡的狀況。(攝影者:涂鳳美,地點:屏東縣佳冬鄉大同村,日期:2009/08/13)

當她看見年紀大的屋主穿著乾淨衣服,用志工帶去的碗盤盛菜吃飯,讓她感到欣慰,總覺得比中了大獎還高興。當下她也體會到證嚴上人所說的,做慈善訪視,可以看見天堂和地獄都在人間。

「個案的引導,才是治本。」賴美智強調,每個個案背景不同,有身心、經濟、人際相處之苦等,「訪視團隊的功能,就是要針對對方需要去協助、拔苦、解結;找出苦難的真正原因,這就是應機的妙法。」

與個案的互動中,要如何找到造成案家苦境的原因?賴美智則認為,「這仰賴經驗的累積和多用心;多聽上人的法提升自己,還要廣泛涉獵,包括法律、社會脈絡跟潮流,才能有效解決案家的困惑。」

用心 與生命的對談

四十多歲時,賴美智才開始學畫,「我不知道黃色加藍色會變綠色,一點一點累積練習……老師說我是『熬』過來的,熬練時很苦,過來後就自在了。學畫帶給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建立更多的信心。」在繪畫的世界裏,她不只學到審美的涵養,也訓練了意志力。

賴美智認為畫畫、訪視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差別在於旅行跟繪畫是很個人的事情,志工工作卻可以利益眾生;旅行中有形的風光稍縱即逝,最真實的還是心靈上的風光。她更深刻體認,「去看個案,和他們對談,是生命和生命的交會;什麼話該講、怎麼講才得宜,要尊重對方也要清楚導正,而不是一味疼惜、寵他。就像畫畫,該清楚的部分就表現出來,該模糊的就退後。」

助人之道的「藝術」,在於人們互動的模式;賴美智謹記上人叮嚀,智慧要在人群中磨練,心中明瞭,「幫助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能讓他們站起來,對方的人生就會不一樣,社會也就多一分力量。我選擇訪視這條路,沿途風光的美是內在,很有價值、有意義,跟畫畫的美不一樣。」

訪視 行人間真實路

二十八年前,上人輕聲問賴美智,「可不可以多挪些時間出來做訪視?」賴美智肯定地回答上人:「師父,我會。」從此,賴美智不曾失信承諾,一心一志堅持慈善訪視,她用心體會上人在慈善志業的方向和精神,也用盡心力搜集政府相關福利,照顧貧困弱勢家庭。1994年夏,上人對賴美智面諭承擔訪視組總幹事一事,賴美智堅定承擔使命,認真地勇往直前,以意志力恆持、以生命來幫助生命,因為她知道這才是人間的真實路。

早期,北區在濟貧訪視方面,社工人力很單薄,相對的志工的責任與工作就繁重多了;賴美智有感於志工在精神理念與訪案的智慧善巧上需要有共識,因此,自1994年起,賴美智和訪視團隊規劃每年進行一系列的訪視教育課程,因應不同程度之需要,規劃基礎課與進階課,課程內容包含專業性、實務性與人文,而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學習、切磋、共識,每月更有新案研討會。
賴美智分享做訪視是落實證嚴上人拔苦與樂的精神,慈悲與智慧更是必備的力量。(攝影者:周振邦,地點:臺北分會,日期:2008/04/19)

賴美智早在二十多年前即推動撰寫個案訪視記錄,為此她費了不少心力,「個案記錄有如醫生的病歷記錄,是不可缺少的資料。如今,北區在社工的努力下建立了極為完整的慈善個案資料檔案,凡走過必留足跡,在訪視大團隊裡是一件值得安慰的事。」

在國內訪視組大團隊是在推動慈善志業的運作,並落實力行予樂拔苦的工作;當遇大小災難發生時的慰問、關懷、發放不但要及時走在前頭,更要持續到最後的家庭關懷。訪視工作是一項社區愛灑,更扮演著一股安定社會的力量。

在賴美智身上看見這一分淡然自在的風範,「『付出無求、感恩、尊重、愛』是上人賦予我們的工作信念,不求掌聲、不求舞臺,是慈善訪視志工們的涵養,而所謂『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更是訪視志工的寫照。」賴美智在難行、能行的訪視領域裡,帶領團隊體會上人所言「入苦知福」,也感恩能共融在訪視大團隊裡,享受成長、享受互愛與合心。

堅持 以愛守護慈善

訪視二十多年來,賴美智有很深的體悟,那就是無常觀與因緣果報,「看過這麼多的個案,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人生無常、業力牽引的可怕。在慈善訪視中,總會想著為何這麼多的痛苦,會集中在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中呢?而業力的牽引由不得你不相信。我們不僅要幫助案家解脫苦,自己更要放掉煩惱、怨恨、人我是非,在人群中廣結善緣。」

「人生無常!我不要再為名為利去爭去奪,只會想到萬一我突然往生,要留給別人的評價是什麼?我在別人心目中有沒有意義?所以我改變了,生活變得淡泊、簡樸;沒進慈濟前,我沒有辦法感覺什麼叫做無常。」賴美智用生命體會生命,讓她堅持守護慈善,「我覺得我做的都很自然,在面對每個案家不同的苦、不一樣的問題時,浮現在我心中的是『苦集滅道、予樂拔苦』的思緒,而且抱持著一分悲憫的心去做。」

「慈善訪視工作一路走來,雖不是平坦無阻,但因有上人的法入心教育薰陶,遇到挫折就不致放於心障礙自己了。大恩無以言說,上人賦予我這個機會,並信任我,我能報恩的唯有一心一志,用心盡力地把北區訪視團隊照顧好。」年逾七旬的賴美智足以在家含飴弄孫,但她貼在冰箱上的行事曆總被填得滿滿,慈善工作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賴美智付出的身行,在在影響著家人,「媽媽從對美事物的喜愛,延伸到對人美善這一方面的喜愛;我想這是媽媽從事慈濟工作很主要的原因。」女兒為賴美智全心投入慈善志業做了最佳註解;小兒子也說:「媽媽不做表面功夫,而是踏實的堅持,這種做事態度影響我很深。」大兒子眼中的母親,「媽媽做訪視之後,好像幫自己的人生開了一扇新視窗。這個生命視窗多彩多姿,媽媽也做得非常快樂。」
賴美智與家族成員合影。(攝影者:莊銘文,地點:臺北市,日期:2008/10/18)

直到人生最後一刻,賴美智生活仍過得豐富多采;如今,她的先生陳文松看著壁上的畫作,是賴美智在月前到事務所布置的,而這些畫作正是她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也成了她最後永恆的紀念。

「她守在慈善,做得非常專心專注,沒日沒夜的,把做慈濟當作是一種生命的繪畫。」先生陳文松更肯定賴美智認真發揮生命良能,在人生畫布上彩繪出最絢爛的作品。

賴美智以慈善為顏料、訪視當畫筆,在生命畫紙上一步一腳印、一筆一至情,勾勒出人生美善與智慧,她慈悲的身影更留給家人和所有慈濟人無限追思。【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陳美秀、大愛電視臺 臺北市報導 2015/02/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