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旅 生命光景大不同

2015-06-06   | 黃惠楨
「原本只是想寫程一本書,沒想到進入青藏高原拍攝,從此與當地結下不解之緣,與單純的藏民相處,形塑了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一趟青藏高原行旅紀錄,開啟他生命不同的光景。(攝影者:劉建宏,地點:新竹靜思堂,日期:2015/05/16)
「原本只是想寫成一本書,沒想到進入青藏高原拍攝,從此與當地結下不解之緣,與單純的藏民相處,形塑了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回溯1989年時,《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一趟青藏高原行旅紀錄,開啟他生命不同的光景。

透過鏡頭 悠遊青藏高原


透過心靈講座,一場與心靈對話的人文空間就此展開。於新竹靜思書軒每個月所舉辦的心靈講座,邀請各領域學有專精的飽學之士,講演專業知識或心路歷程分享;5月16日特地邀請到《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分享青藏高原行旅紀錄,現場一百四十二人專注聆聽,隨之徜徉大地之間。

王志宏分享著青藏高原是大自然恩寵所遺忘的地方,深入青藏高原後,觸動他和朋友更進一步探索長江、黃河、瀾滄江及怒江的源頭。1995年更帶進人道援助,與臺北榮總有了培訓在地村醫的計劃,進而推動培訓「馬背上的醫生」藏區醫療援助計畫、培訓當地醫師的工作,及提供醫材資源。王志宏因此記錄此項工程,並出版「馬背上的醫生」專輯一書,持續這項計劃的使命至今,現由全球各地醫生每年前往青藏,進行為期兩周的培訓工作。

二十五年的漫長歲月,太多的故事,在短短兩小時內,王志宏嘗試提綱契領的帶領大家一窺青藏高原的全貌,「在藏原上,除了純樸的藏民外,原來悠遊於高原上的野生動物,如狐狸、狼、馬、藏羚羊、鷹、野兔等,但因為人類私慾造成不當獵殺,不僅生態改變,有些動物也瀕臨滅種……世人珍愛戒子羊毛,是來自藏羚羊的毛皮,因為懷孕母羚的生產軌跡容易被追蹤,而被大量獵殺,現正也都在快速滅絕中。」

藏民多為佛教徒,高原上接受教育不容易,大多為文盲,因而衍生出將佛經刻於法輪上,信徒只要轉法輪,等於念頌了經文,此乃因地而產生的獨特佛教文化。民眾對於王總編進入人煙罕至生活不易的高原,又要接受高山症的威脅,至感佩服,「我利用高壓艙來消除高山症,或是多吃巧克力、少活動來減輕症狀,另外還加入飲料調味粉來適應藏族的飲食。」王志宏建議想要探索世界的民眾,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好,出發前做好詳盡計劃,行李中該帶的東西只能多不可少,尤其是到人跡罕至之處。
曾彩穗女士(中)早年從事導遊工作,專注聆聽王志宏總編的青藏之旅。(文:黃惠楨 新竹靜思堂報導 2015/05/16)

豐富生命 飽閱人文之旅

講座中,有人好奇問,「每次的探險都是艱辛的旅程,惡劣的環境,是否曾有抱怨過?」王志宏誠實又不失幽默地回答:「即使有高山症常睡不成眠、負重跋涉等種種經歷,但因為自己太健忘了,最後只記得一路上好玩的事情。」而藏民的民族性,王志宏也說:「人的好壞和人種無關,不過,藏民以純樸者多。」

專程留下來聽演講的慈濟合唱團陳貴榮女士說,「年輕時,自己也很喜歡旅遊,國內外及大陸都有去過,青藏高原一直沒有機緣去遊玩。現在年紀大了,生理上無法再挑戰這種高原的旅遊,把握機會聆聽王總編的演講,好像自己也身歷其境,真是羨慕年輕人有這樣的體力和冒險的勇氣,年輕真好啊!」

「王總編能夠拍到這麼多精彩的相片,同時深入當地人文,又能屢次平安歸來,正因為在行前有認真又仔細地規劃行程,一份周延的旅遊計劃,才能讓自己時時刻刻體驗到旅程中的美好。」早年從事國內導遊的曾彩穗女士也說。最後,王志宏期勉大眾要大量閱讀,因為閱讀對知識的充實及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增加心靈視野。【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惠楨 新竹靜思堂報導 2015/05/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