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 改變社會的清流

2015-07-07   | 黃琬祺 林佩儀 石函青
為了接引新加入的慈青學子,每年暑假一開始就在花蓮舉辦營隊,不僅更貼近慈濟的發祥地,也安排緊鑼密鼓的豐富課程讓大家更了解慈濟。(攝影者:詹進德)
「當志工,甘願做、歡喜受,要有不被挫敗擊倒的毅力。種下一顆種子,不能期待它一定會發芽,要找出別人的優點,塑造適合每個人的舞臺。」在大學時期同樣投入慈青的陳璽文說,要努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並發掘他人長才與優點,發揮生命的良能。

為期五天的「2015慈青心靈成長營」,於7月4日至7日在花蓮靜思堂展開,包含慈青學員與陪伴的工作人員,共有四百多人共襄盛舉。為了接引新加入的慈青學子,每年暑假一開始就在花蓮舉辦營隊,不僅更貼近慈濟的發祥地,也安排緊鑼密鼓的豐富課程讓大家更了解慈濟。

塑造舞台 甘願做歡喜受

成為志工有四樣元素:「帶人的妙招」、「運用智慧應變各種情況」、「勇於承擔的使命」,以及「付出無所求的熱情」,在不同凡響新世代青年論壇上,來賓以志工四元素與慈青對談。

「當志工得到的不是頭銜,而是在過程中的收穫。當你到了抉擇時刻,無論如何選擇,要告訴自己這就是我!」對談來賓中,畢業的慈青學長陳璽文勉勵在座的學弟妹,不管遇到困難或抉擇,都要對自己有信心。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陳璽文,自小家境富裕,高二那年父親卻為了躲債,留下一封信便遠避國外,多年後忽然返家,但沒多久便因病去世。這樣的遭遇,讓他體悟人生多苦難,應更珍惜所擁有的。
不同凡響的新世代青年論壇邀約四位來賓,包括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總召潘信安(由左至右)、Give543贈物網執行長馬玉如、臺灣志工盟協會理事長王筱芳,及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慈青學長陳璽文,來分享志工心路。(攝影者:林俊宏)

陳璽文有三個夢想:當老師、開咖啡店、蓋一間學校。目前為止,他已完成前兩個夢想,他的第三個夢想預計要在未來十年內完成;他希望建設一間學校,讓每一位有教育熱忱的老師發揮自己的良能。

「如何取得課業、社團的平衡?」「身邊的朋友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要如何影響、帶動?」慈青們提出關於課業與志業兼顧的疑問,以及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齊努力,陳璽文則回答:「當志工,甘願做、歡喜受,要有不被挫敗擊倒的毅力。種下一顆種子,不能期待它一定會發芽,要找出別人的優點,塑造適合每個人的舞臺。」

慈濟大學川愛志工隊的總召集人潘信安,個性活潑大方,總是不斷突破自己,自小雖然生性頑皮,但看到清潔隊叔叔的辛苦而心生敬仰,當下決定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名清潔隊員。

高三畢業那年和好友相約環島撿垃圾,還訂定了早上八點至晚上六點都不能說話的規定,「你們應該看得出來,我很愛說話,所以這樣的規定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做到了,至今仍忘不了當時旅程的景象。」潘信安希望未來能幫助社會企業做行銷整合,目前他積極幫企業拍攝宣傳文宣,累積經驗讓未來創業更順利,又能傳達正向、助人的理念。

常念初衷 堅持不退轉


有事情比賺大錢、住豪宅來的更重要?Give543贈物網的執行長馬玉如,在贈物網站成立之前,她是建築業公司的銷售業務,即便月入高薪仍覺得生活空虛,自問:「還有什麼是比錢更重要?」於是開始找尋人生的目標,最後決定從幫助別人做起。

馬玉如看到社會的需求,於2009年成立Give543贈物網,呼籲大家將不需要或不再使用的物品,寄到這一個平臺,讓有需要的公益團體、弱勢家庭免費索取。成立平臺至今,平均每天有九百多件的交易量,六年來也遇到不少挫折與問題,但她依舊保持初衷不退轉,堅持再辛苦都要繼續幫助更多的人。

除了讀書外,還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又要如何從謙卑出發,見證慈青生命力?「若沒有特別的因緣,現在應該在澳洲當個人人稱羨的律師……」很多人一生的夢想,追求高學歷、賺大錢、住洋房、開跑車,然後提早退休過著愜意的生活,然而這些在二十三歲那年,慈青學長葉秉倫都已實現。

某日在辦公室裡透過落地窗,望著陽光籠罩的雪梨城市,心裡有個聲音自問:「秉倫,大好人生,你在做什麼?」突然覺得自己像被囚禁在鳥籠裡,葉秉倫毅然決然拋下澳洲的一切,收拾行囊回到靜思精舍向證嚴上人報到。
在責備中長大的周子喬,學習之路非常挫折,但是遇到了上人,還有慈誠懿德爸機的關愛,讓他開始努力學習,才有現在不一樣的自己。(攝影者:陳怡安)

第一次面見證嚴上人時,上人把他從頭到腳看了一遍,便說:「頭型不錯。」讓他當下覺得上人好慈悲,仔細想想:「頭型是父母給的,也不是自己的。」就像律師執照只是一張紙,不是永恆的。

生命的長度有限,但是它的深度和廣度是可以掌握的。葉秉倫回到靜思精舍成為清修士,每天為了全人類的使命而生活,非常輕安自在,就算明天早上不再醒過來,葉秉倫還是會很開心:「因為我知道我已經盡心盡力完成這項使命。」

牽引陪伴 愛一直都在

聯電愛故事劇團也特地為慈青加演一場〈愛,一直都在〉,主角阿國因為阿嬤的愛、班導黃老師的鼓勵,讓差點成為中輟生的他感受到「愛,一直都在」,而在劇中老師發現阿國的美術天分,進而不斷鼓勵他,成為阿國更加積極努力的動力。

編劇何蕙萍分享故事的緣起,因長年關懷少年監獄,發現行為偏差的孩子,如果能遇到不放棄學生的老師一路牽引陪伴,監獄就不會人滿為患了。

「劇中的阿國就像以前的自己,甚至連媽媽對我的學習也放棄了,老師、同學都說我很好,為什麼媽媽總是罵我很聰明卻不認真,我是在責備的環境中長大的。」擔任隊輔的慈青周子喬娓娓道出看完劇團演出的共鳴,也分享成長歷程中的遭遇。

周子喬覺得前面都沒學好,後面怎麼可能學得好,所以在學習之路非常挫折。「遇到了上人,上人就是我的好老師,還有懿德爸媽的愛,我開始努力學習。」

「每天看媒體報導後,總是對社會失望;但是觀察慈青活動後,就覺得社會還是很有希望。」聯華電子執行長顏博文蒞臨營隊現場參與後,大為讚歎。
每天看媒體報導後,總是對社會感到失望的聯華電子執行長顏博文,觀察慈青活動後,就覺得社會還是很有希望。(攝影者:詹進德)

此趟花蓮慈濟的深度之旅,顏博文還邀請竹東鎮世光教養院、長安老人養護中心等多個教養機構創辦人孫達神父,來花蓮靜思堂參觀,並與神父做宗教的交流。

孫神父參觀感恩堂時感觸頗多:「為什麼諾貝爾和平獎沒頒給慈濟的證嚴上人?」執行長很感慨:「連不同宗教的外國人都這麼認可慈濟,那還有什麼好質疑的呢?」

7月份正值學生的暑假期間,大專青年的學子能夠安住自己的心,回到花蓮參與營隊並配合早睡早起的作息,德格師父為此殷殷勉勵:「作為時代青年,要成為一股清流,相信年輕人的力量會成為改變的力量,只要我們肯努力,一定能做到。」

(文:黃琬祺、林佩儀、石函青 花蓮報導 201507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