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陪公公 生命有答案

2015-09-20   | 郭淑菁口述 葉文鶯撰文
血液腫瘤科病房因為有志工陪伴帶來溫馨笑語,而郭淑菁(右二)也將病人和家屬當作老師,學習生命教育。(攝影者:郭明娟)
以前,郭淑菁就像一般主婦相夫教子,也認真做美髮賺錢、存錢,日子過得心安理得。直到公公病重,我開始疑惑,像他這麼好的人,為什麼要承受病苦?他往生後帶走什麼,又去了哪裏呢?種種疑問,導引她發現另一個人生方向……

二十年前,我走進臺南成大醫院當志工,因為之前,我在那裏陪伴公公走完人生最後八個月。我想在醫院尋找生命的答案,也知道自己擁有某種特質,適合陪伴重症病人和家屬,因此一直擔任癌症關懷志工。

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當初,公公到醫院檢查後,醫師告訴我們是肺癌末期,先生的兄長們決定隱瞞病情。

「你難道不知道爸爸知道了會去自殺!」他們說。

公公一向脾氣好也對人隨和,如果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末期,真會無法接受嗎?我雖感到懷疑,卻必須配合演一齣戲。

「我無殺人放火,為什麼病得這艱苦?」腫瘤細胞侵入公公的骨頭,讓他痛苦難耐。

無法對公公吐露實情,教我更加心疼;只能換個方式說:「爸,自我嫁進來,看見您一直盡著本分事,對人老實、對家庭有責任。有一天您若緣盡了,您沒有愧對任何人。」

「菁仔,你說得也是。」公公一如往常平靜。

無法忍受公公只是痛苦地「等死」,我向護理人員詢問相關病程發展和照顧方式,每天為公公送餐,盡可能陪伴他,不希望留下遺憾。

「爸,雖然我能力不是很好,但會盡力,您有什麼需要,一定要跟我講。」我告訴公公,孝順長輩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是重「活」不重「死」,死後辦得多風光,都是給別人看的,「人活著的時候能給對方需要的,最好。」

公公一點也不忌諱和我談「死亡」,溫和地回應:「就算我死後,你沒有來拜我,我還是很安慰。」

明知公公有一天會走,但我希望讓他走得安祥,所以在他最後那段時間盡心力陪伴,也讓自己沒有遺憾。

然而,我感到困惑的是,像他這麼好的人,為什麼要承受病苦?他往生後帶走什麼,又去了哪裏呢?

為了探討「生命」和「因緣果報」的道理,我開始認真閱讀證嚴上人的相關著作,覺得很受用,特別是《三十七道品講義》,從中認識佛法;有時讀著讀著,也因懺悔而哭泣。

雞婆個性 志工特質

在病房陪伴公公的同時,我也會關心「鄰居」。隔壁床是一位中風的歐里桑,媳婦為他送飯,他不吃也不願意復健。看著媳婦無奈地站在一旁,我走過去和老人家「開講」。

「歐里桑,吃也要有吃福!若能吃,你不吃,是在折磨自己啊!」

接著,我用「同理心」繼續說下去:「我知道你想放棄才不吃飯、也不做復健,但是你這麼做是對不起父母!你的病其實最重要的是靠復健,你要活得有尊嚴,就要做自己的主人;你若把自己照顧好,也是在做『孝子』啊!」

看到老人家似乎聽進去,我故意偏著頭忍住笑意,重複說著:「歐里桑,你蓋高尚!媳婦煮燒燒來,你不吃,實在蓋高尚──奧高尚(故作驕傲之意)!」幾句話就把歐里桑逗笑了。

「來來來,我來餵!」我順水推舟,讓歐里桑繼續張開嘴巴吃飯。

從事家庭美髮的郭淑菁笑說,自己的「雞婆」個性很適合當醫療志工;生活中也時時關懷身邊的人。(攝影者:郭明娟)
歐里桑出院後,我們又在醫院相遇,他正好看完門診要回家,高興地對我說:「若沒有你,我今天還不能恢復成這樣,真的很感謝你!」

因為陪伴公公住院,我也發現自己的雞婆個性,很適合當醫療志工。

小時候家境貧窮,三餐只能吃豆醬湯配番薯簽飯,兄弟姊妹也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父親樂於助人,只要鄰居有喜喪事,他一定放下工作去幫忙。我耳濡目染,只要看見有人遇到困難,不出個手就心不安。

國中畢業後我去學美髮,才十七歲,個子又小,但是我肯學加上喜歡招呼人,店裏客人形形色色,我可以說鹹水、淡水的人都見過,累積了豐富的社會經驗,懂得應對進退,也容易在人群中製造歡樂氣氛。

剛到成大醫院當志工,在復健科和腫瘤科服務。雖然接受過訓練,實際服務病人才發現自己嚴重不足;志工除了學習面對生命的態度,還必須多了解相關政策,才能適時提供病人和家屬所需要的協助。

為了專注在重症和末期病房服務,我鎖定「安寧療護」作為學習重點,甚至專程到臺北參加亞太安寧療護研習。

臨終關懷 好好抱抱

成大醫院設立安寧病房,我每週去服務兩天。常在病人和家屬的互動中,看見當年公公和我們的影子──病人承受身心痛苦,家屬也不知所措、無法面對事實。這時,志工是很好的溝通橋梁。

三十多歲的凰娥面對先生突來的肝癌末期,顯得很惶恐,又擔心龐大的醫療費用。「他一句話都不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著焦慮的太太和沉默的先生,我知道肢體語言勝過千言萬語,建議太太坐到床上好好抱一抱先生。

「我的腰椎不好,無法側坐抱著他。」太太苦著一張臉,不知如何是好。

我讓先生坐起來,再請太太坐到先生背後,讓他完全放鬆後躺在太太懷裏,享受著溫暖的「熊抱」。那天,先生笑得燦爛,隔天就往生了。我相信他走得沒有遺憾,太太也是。

郭淑菁在三十四歲接觸慈濟,三十七歲從成大醫院醫療志工開啟服務社會之路,二十年來致力於慈善訪視、醫療和環保。(攝影者:郭明娟)
一位罹患口腔癌末期的先生,傷口痛得時常冒冷汗,每當我去看他,他總是把我的手抓得很緊。他無法言語,太太也無助,我引導太太握住先生的手給予膚慰時,先生的另一隻手很自然地伸過去,撫摩著太太的另一隻手。

「你不如賴到床上好好抱一抱他吧!」我的建議如出一轍。

「在這裏怎麼抱呢?」太太顯得困窘,我爽快地回答:「你們就把我當作空氣吧!」

看著終於又能躺下相擁的夫妻,他們邊撫觸對方邊流著淚。後來太太起身洗臉,我問她是不是舒坦多了?她點頭向我道謝。

隔週再到病房,太太苦惱著先生一直依賴她,她想出去剪頭髮都不能跑!我笑說正好我做美髮,可以幫忙。

為她修剪頭髮,先生很開心,特地用紙筆寫下「你好美喔!」獻給太太。這張紙條就成為他們下回留給我的驚喜。

每年,我都排出時間到花蓮和大林慈濟醫院擔任短期志工。從事醫療和訪視志工,讓我學習到許多常識,也懂得謹言慎行,顧慮對方的尊嚴,並以同理心傾聽心聲。

(口述:郭淑菁 撰文:葉文鶯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85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