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 打包帶施展魔力
2015-12-09 | 施金魚
走進南投縣埔里鎮泰安集會所,映入眼簾的是長條型桌面上擺滿各色、各樣的打包帶,橘色、白色、藍色等等色彩繽紛,近二十位婆婆媽媽聚集一堂,人人手中如花朵般綻開的打包帶在交疊穿梭中漸漸收攝成形。
泰安里「五十甲編織班」由慈濟志工陳良正指導,當時是受到泰安里長宋梓賢及志工黃瑞嬌的邀約,彼此都以環保理念為出發,因此一拍即合。於7月11日開課,上課時間是每週六早上八點半到十點半,雖說是設定兩小時的教學,但打包帶彷彿施展魔力般讓學員欲罷不能,因此不到中午不會散場。「既然來了,整個早上就都給他們了!」陳良正歡喜地說。
珍惜資源 賦予腐朽新生命
「老師,你看我這樣做對不對?」學員拿著半成品向指導老師陳良正求教。「這個洞穿兩條線了,這邊也是……」他一邊指出錯誤的地方,一邊快速做調整。學員看了驚歎道:「老師好厲害哦!一看就知道!」陳良正帶著信心十足的笑容說:「若看不出來,怎麼當人家的老師!」
說起陳良正致力於手工藝品編織教學的因緣,得回到他的童年時代。陳良正1940年出生於「吃筍子、用竹子」為聞名的竹山。因童年時代沒錢買玩具,從小看著父親編織竹籃,耳濡目染下,從六歲開始他就自己編竹球,以及用樹葉編蚱蜢當玩具。
陳良正在十三歲就到水里林場工作,累積豐富經驗之後,便負起木材買賣業務,後來被調派至埔里,於是在埔里買了房子,但工作處所仍經常異動。後來因脊椎開刀轉換工作,於是在新北市新店區定居。
即使工作忙碌,陳良正對編織的興趣仍不減,工作的林場不缺竹子,空閒時他憑著兒時觀看父親編織的記憶,依樣畫葫蘆地也編織出實用的竹籃,還時常編蚱蜢贈送同事,深獲同事的讚賞。後來開素食小吃店,他就拿蚱蜢跟客人結緣,帶給許多人意外的驚喜。

一個小球 啟發編織力
而真正激發陳良正用心投入編織的動力,則來自於他的孫子。十多年前,他從新店回到埔里帶孫子,皮球總能讓小孫子樂此不疲。一次玩得高興,小腳一踢,球滾到了大馬路上,小孫子拔起腿就想往外衝,讓陳良正嚇出一身冷汗。
「這樣太危險了!」他突然想到小時候玩的竹球十分輕巧,又不會跑得太遠,很適合在室內玩,便開始研究,沒想到越做越有心得。他看到打包帶被當作垃圾處理,覺得非常可惜,於是他走遍埔里的郵局、報社收集打包帶當材料,在他的巧手下,化腐朽為神奇,一隻隻可愛的動物彷彿有了生命,帶給小孫子多采多姿的童年。興趣就在成就感中增溫,他還前往臺中和專業老師學習,他編織的作品就更精緻、多元化。
2005年,位於新店的臺北慈濟醫院舉辦義賣募愛心,陳良正也擺設了一個手工藝品攤位,許多志工前來協助,他們邊賣邊學興趣盎然。活動結束,一位南港志工還特地跑到埔里來向他學習,讓他興起在社區推廣的念頭。
起初,他在家裡教些朋友,因為免學費又不用自備材料,人人都學得很歡喜。漸漸地口耳相傳,於是有在機關團體上班的朋友前來邀約到機關教授,讓他走出了家裡,走出了埔里,教授的空間更為寬廣。但他有個不變的原則,就是「打包帶買的就不教,一定要用回收的。」落實他一貫堅持「延續物命」的環保初衷。
許多機關員工,被他珍惜資源、長年不辭辛勞蒐集打包帶的精神所感動,因此中國時報、聯合報及郵局等單位員工現在都主動將打包帶送到他家裡,讓他感動不已。他都會叮嚀學員要感恩這三個單位的護持,更要好好地學、好好地做,不要浪費材料。「原本做籃子一圈至少要三百公分,但我們用十幾公分的,做起來也是一樣堅固耐用,要物盡其用。」陳良正惜福愛物的精神流露無遺。
耐心學習 動手也動腦
一開始,陳良正從水果籃教起,既簡單又實用,帶動學員高度的學習興趣。他又陸續教導提手籃、鳳梨和柿子吊飾編織,尤其吊飾可以跟親朋好友結緣,學員們成就感十足。
為了讓打包帶易於穿洞,必須將起頭處剪成三角狀,又硬又尖的打包帶經常讓學員一不小心就刺傷手指。班長鄭玉珠的右手食指被刺傷了,她用衛生紙包紮起來。「雖然有時候還會不小心剪到手,可是我們都學得很開心,有很大的收穫,跟同事結緣他們都很喜歡。」
學員游梨雪也已經被刺傷幾次,但柿子成品還是一個接著一個展示在桌上,「可以跟人家結緣,做得很歡喜啊!」洋溢在她臉上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註解。

七十多歲的余玉枝戴著老花眼鏡神情專注地編織著,有時轉頭請教身邊的學員,她是編織班的新手。余玉枝四年前卸下帶孫子的甜蜜負擔後,常常唱卡拉OK度過悠閒時光。她也常在街上看到有人提著打包帶編織的手提袋,覺得漂亮又耐用,很想學習卻找不到門路。上個月她到泰安里同學家拜訪,看到同學正在編打包帶,喜出望外,於是在編織班的下一堂課就出現了她的身影。
「編織對老人家很好,可以動動腦、動動手。」余玉枝感恩老師用心教導。現在她在家編織的時候會打開卡拉OK,既可哼哼唱唱,還能產出實用的藝品,她的生活更加充實愉快了。
傳承技藝 發願結緣
慈濟社區歲末祝福將至,參加的民眾會很多「我想做一千五百個柿子吊飾跟會眾結緣」,柿子取「事事如意」的意思,陳良正對學員說出他的心願,邀請大家一起來與社區民眾結善緣,學員聽了都很高興,大力支持、回家趕工,一個月後共同圓滿心願
「老師說要一千五百個,我就幫忙做,收穫很多,做到很熟練!」編織班學員鄭玉珠熟練地邊織著柿子吊飾,她既感恩又興奮地說:「老師很有耐心、很認真教我們,太晚認識老師了!」

目前陳良正的編織教學,每週除了泰安里外,同時也在珠格里及中峯國小、愛蘭國小進行,還有每個月一次、已持續八年的臺北教學。
默默奉獻一己之力,推廣環保編織,陳良正雖然已經七十五歲高齡,開過刀的腰椎也不耐久坐,他仍然不斷開發新產品,讓學員有挖不完的寶。他也期待學會編織後,人人能夠傳承這項手藝,讓「資源再生,物命延續」的環保理念代代傳遞下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金魚 南投報導 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