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善緣延續 成就佛學研究新里程

2021-09-01   | 慈濟基金會
「印證佛學講座」發布會由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主持,何日生副執行長同時也是「印證佛學講座」的發起人之一。
慈濟基金會與全球七所知名大學合辦「印證佛學傑出學術系列講座(Yin-Cheng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on Buddhism)」,簡稱「印證佛學講座」,於2021年9月1日舉辦發布會,並自9月起串聯劍橋大學等七所頂尖大學佛學研究的學者,對於當代佛教的思想與實踐進行專題講座。殊勝因緣來自於多年前白馬寺的一場相會。

有志一同 串聯七校學者發起佛學講座

位於河南的白馬寺,創建於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2008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以及慈濟大學三所學校,共同在白馬寺舉辦十天的佛學青年營。當時任職於慈濟基金會文發處主任,並在慈濟大學兼課的何日生教授,與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與在此營隊中相遇並相識,彼此對於推動當代佛教發展,擁有相同的志向,相談甚歡,種下來後來合作推動佛教學術發展的因緣。
 
2018年,何日生教授因投入慈濟十多年的實務工作經驗累積,發現到佛教要現代化,如果沒有在經濟思想、組織思想上做研究理解的話,佛教的當代性和人間化的腳步,在現實社會中,還是有一段距離。因此他從當中粹煉出「善」的普世價值,以佛教組織、經濟相關的「善經濟」、「善治理」研究,申請劍橋大學的訪問學者,於是在劍橋大學又與活躍在國際佛教學術界的陳金華教授相遇,當年白馬寺時的推動全球佛教學術研究的志向,又在此時獲得彼此激勵。
 
在劍橋大學訪學期間,何日生教授得識這次參與「印證佛學講座」發布會與會的劍橋大學東亞學院代表高奕睿(Imre Galambos)教授,專長研究敦煌學、西夏學、中國與中亞交流史,能看懂西夏文,對中亞佛教的歷史之深入了解,令人佩服。
 
隨後,在2018-2019年兩年之間,何日生教授繼續前往牛津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訪學,期間再與西方佛教學術界泰斗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佛雷(Bernard Faure)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院院長太史文教授熟識。佛雷教授亞洲宗教學者,主要研究中國禪宗和日本密宗佛教,熟悉中文、日文、法語等語言;太史文教授,則從事中國宗教史、敦煌研究三十餘年,在西方佛教學術界中頗具聲望。
 
最後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又再結識哈佛大學藝術媒體研究室主任汪悅進教授,他同時也是哈佛大學洛克菲勒亞洲藝術史終身教授。研究中國藝術史、佛教壁畫和雕塑。
 
也就是在這諸多因緣之下,訪學回來之後,擔任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的何日生教授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開始串接各大學佛教學者,經過各校數個月到半年的審查時間,終於在近期內完成七所學校的合約,並且決定於九月下旬,由劍橋大學舉辦第一場「印證佛學講座」,主題為二十一世紀佛教藝術,主講人為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第二場講座由哈佛大學於十月主辦,將邀請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教授為發表人。發表題目為:「佛教歷史中的慈濟宗」;第三場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主辦,接續各校辦理至明年3月,共計七場。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的何日生教授(左)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陳金華教授(中),串接各大學佛教學者,經過各校數個月到半年的審查時間,終於在近期內完成七所學校的合約,並且決定於九月下旬,由劍橋大學舉辦第一場「印證佛學講座」。

 
此外,七所知名大學教授等人,亦會共同組成編輯委員會,發表之論文將集結期刊由七所傑出大學教授們共同組成編輯委員會。講座發表之論文,將會審查收錄於印證佛學期刊中。
 
印證佛學講座讓全球關注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理念實踐及影響。印證佛學期刊,長期培養研究論述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學者。9月1日晚上九點的「印證佛學講座」發布會中,各校代表對兩位宗教家致上敬意的表達,讓這個一段白馬寺相逢的因緣,連結出如今全球佛學研究的新視野。

(文:慈濟基金會 花蓮報導 2021/09/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