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公益講座 顏博文談慈濟永續與願景-淨零排放倡議
2022-05-04 | 慈濟基金會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應工業技術研究院社會公益委員會邀請,於2022年4 月26日,透過雲端直播以「慈濟永續與願景——淨零排放倡議」為主題,分享慈濟永續治理理念及接引、傳承,從環保回收朝向淨零排放的永續願景。
回顧2020-2021年,顏博文指出現今全球面臨的氣候暖化、北極融冰,森林火災、天災不斷、新冠病毒、襲擊全球及政治衝突、難民流離失等現象,並提及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雙城記》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直言,關於地球永續與人類的未來,人人都應該省思,而且做出改變。
他依據全球專業機構、研究單位及種種報告、報導與數據及圖表說明暖化正衝擊地球,造成災難產生,物種滅絕、洪水泛濫、森林危機、珊瑚白化、沙漠化、海洋酸化、糧食缺乏、氣候難民……闡示就如NASA網頁所提「Too Hot to Handle」,以大氣中二氧化碳、地表平均溫度上升、北極冰層下降及面積減少、融冰容積減少及海平面上升五項指標,來衡量地球的生命跡象,而種種現象顯示都是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因為暖化,地球在發燒,顏博文藉由分享,讓大家看見這源自於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地球種種災難與危機,並帶領進入今日主要主題,除說明其來源外更探討全球如何將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其減量繼而努力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
目睹人類為這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毀滅性傷害,也深深感受地球大自然反撲的巨大威力,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衝擊,全球各國政府與機構團體紛紛制訂目標以盡一分心力,期以能減緩破壞繼而改善地球環境。全球逾一百三十個國家宣示或規劃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加拿大等國及歐盟已將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明訂在國家法律,而臺灣碳管理的腳步亦依循著國際腳步逐步推展。
所謂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不是說不排放,而是努力讓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極小化,再用負碳技術、森林自然碳匯等方法抵消,達到淨零排放。就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排放,加上工業製造、農業與廢棄物等非能源排放,減去森林碳匯與海洋吸附之自然碳匯,及利用碳捕集封存再利用的負碳技術,達到淨零排放。
目前全球有一百三十六或一百三十七個國家參與淨零倡議,在全球二百三十國家地區中參與者雖非占絕多數,但大國皆有參與,故全球淨零排放倡議覆蓋率(GLOBAL NET ZERO COVERAGE)參與國家貢獻率佔88%,經濟GDP佔90%,人口也佔全球85%。
顏博文分享全球國家提出的淨零里程碑(Net Zero Mile Stone),有2030年要達到淨零,有2035年或2040年,大部分國家都是在2050年,也是聯合國推動方向的底線。其中十四個國家已經立法,二十三個國家政策還在擬定當中,有些國家是宣誓,而大部分國家還在討論當中。全球如不丹、中南美洲一些森林覆蓋面積很大、工業低度開發的七個國家,已經達到淨零。
臺灣於國際壓力下,政府於2021年4月也提出2050年要達成淨零碳排放,「2050淨零碳排」入法,成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產官學研各界也都加入臺灣淨零行動,依循聯合國大方向,碳排於2030年開始減少50%,到2050年下降至零。而臺灣2050淨零轉型則含有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治理基礎。
淨零排放求永續 蔬食是良方
淨零排放成為國際主流,全球企業、團體機構與富商名人也都加入行列,為保護地球環境努力;microsoft 比爾蓋茲、OpenAI SpaceX Elon Musk、臉書Mark Elliot Zuckerberg及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中央研究院與慈濟基金會……都為達成淨零付出心力。
「去年慈濟人分布在全球的國家地區增加六十六個,慈善的援助的足跡到達全世界一百二十七個國家。」從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世界公民及政府努力的作為談起,顏博文接著分享,在全球十六個國家慈濟援建二百四十四所學校,也蓋兩萬一千多間永久屋提供給遭遇各種不同災難的民眾;還有全球人醫會行善義診遍布五十八個國家,在全球舉辦一萬七千多場義診,照顧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病人。
疫情爆發時,慈濟在這段期間提供全球防疫物資與紓困計畫。慈濟提供防疫物資支援,救助九十六個國家,並致贈隔離衣、防護衣、口罩、酒精、N95口罩、防護面罩和快篩試劑予第一線防疫人員;為讓被隔離者安心而致送安心祝福包;而很多行業及社會底層,因疫情經濟受影響,無法工作、沒有收入,慈濟進行紓困,計有四十四個國家得到紓困補助。
而與十五縣市政府共善合作,針對受疫情影響弱勢家庭生活扶助,送出供一個月生活所需的安心生活箱;提供大專青年暑期工讀陪伴弱勢兒童學習,並提供硬體,在家也能透過線上學習,計贈送超過四千五百臺筆記型電腦,也與工研院合作線上辦學,反應良好並擴展到全球,也連結英語系國家志工一起參與教英文。
在全臺社區設置二十五座篩檢站,在臺灣慈濟也提供三十六座靜思堂給醫療單位做施打疫苗場地,並於2021年與護國神山台積電及鴻海合購一千五百萬劑疫苗供臺灣民衆施打。
「慈濟不是只有做防疫,天然災害援助及關懷、照顧對象也是依然持續不間斷。」顏博文分享,為非洲莫三比克蓋學校,在南美洲厄瓜多蓋天主教教堂;雖然很多慈善組織一一退出,幾年來慈濟一直都在持續關懷逃至塞爾維亞的敘利亞難民。「進行跨宗教、跨領域、跨機構,透過全球資源,連結全球將近八千八百個機構組織完成防疫物質支援和紓困。」
疫情期間,慈濟也大力推動蔬食,《英國醫學期刊營養、預防與健康》提及蔬食人口較一般葷食者得到重症與死亡率低70%,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數據,提供人們健康的選擇,蔬食等同打一劑疫苗,給予身體保護力。
地球永續的解方 簡約環保的生活
慈濟永續發展的三個構面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nies 治理),和聯合國十七個永續發展目標相關聯,大家非常重視的是governance 治理,慈濟也是特別重視,慈濟董事會的治理是組織永續的關鍵,從願景、策略、目標、承諾、人才、預算、法遵及稽核都面面俱到。
而慈濟淨零排放的推動步驟簡單化,採取science facts based targets,先從碳足跡盤查到分析、減量,再靠負碳技術 offset(抵銷)與碳匯來達成。
自1990年,證嚴法師告訴大家,每個人只要有心,把地球看成自己的生命般愛護,用雙手做好垃圾分類回收;30年來,慈濟志工身體力行環保行動,從臺灣扎根,開枝散葉至全球十九個國家,十一萬志工身體力行響應,把臺灣的環保理念和行動,帶到全世界,以實際行動,投入「經濟循環」生活實踐。
顏博文分享,從1998年開始,全臺回收總量佔比從第一年將近35%,到近年降到1.6%,這並不代表慈濟不做,而是有更多人出來做,慈濟也樂觀其成。然而,塑膠袋沒有人要回收,因而慈濟塑膠袋回收佔比卻達 77%,因為無利可圖,別人不做,慈濟做,別人不收,慈濟收。顏博文語重心長提起,「那些包水果的塑膠袋,要清洗、曬乾、還要回收,集中一秤可能不到一公斤,賣不了什麼錢,可是慈濟願意做,只為愛地球、保護大自然盡一己之力。」
再從比爾蓋茲的《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新書來看,顏博文分享書中提到如果「牛」是一個國家,牠會是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第三名的國家,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電力佔25%、農業佔24%、製造業佔21%、運輸業佔14%;而農業裡畜牧業就佔40%,超過運輸業。「所以大家知道我今天來的目標,希望能夠推動蔬食,蔬食可以解決、改善很多問題。」
「證嚴上人這幾年都常講『大哉教育』,他特別提倡環保和簡約,我想這個是循環經濟,就好像大愛感恩科技把寶特品轉成現在我穿的西裝。」顏博文繼續分享,身上的西裝是寶特瓶回收再製,鼓勵回收也是希望減少浪費甚至零浪費,這是最佳良方,尤其虔誠、茹素,上人特別推動要茹素同時要虔誠。
茹素是使用地球最少資源,對身體又最健康的一個方式,是人類最佳妙藥,慈濟將之稱為靈方妙藥。針對蔬食對身體健康同時對地球環境「健康」同樣有所助益,他再提起慈濟的氣候政策及目標,也是期待達到淨零任務。「淨零排放一定要靠碳中和,也就是碳匯加上碳捕集及封存技術,還是需要科技,我們也樂意和工研院一起在這方面合作、努力。」
最後,顏博文提出,地球有四十六點五億年,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天,那早期人類出現就只在最後兩分鐘,而近代人類的出現則只在最後兩三秒鐘而已;但是人類卻耗盡地球超過73%資源,99%地球物種已經逐漸消失滅絕。那麼人類的貢獻是什麼?確實是值得認真思考?
(文:李志成、蔡翠容 臺北報導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