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帶頭衝 星夜百里精進

2012-02-22   | 陳秋香 高宜勤 楊寶月
為了水懺演繹,每次的彩排練習,入經藏菩薩都是全力以赴。(攝影者:許榮輝 地點:慈濟人文社會學院 日期:2012/02/19)
暗夜裡,人車稀疏的馬路,冷瑟瑟的低溫,臺東、玉里的經藏演繹菩薩與種子老師,為了2月19日【水懺演繹】第三次驗收,遠從成功、太麻里的志工,摸著黑,清晨三點鐘即自家中啟程前往臺東靜思堂集合,四點半準時出發;玉里區的志工同樣從靜思堂五點鐘準時分車共乘出發,頓時,寂靜的台九線,承載著演繹菩薩們熾誠的一念心。

誰不適合入經藏?

七點鐘,慈大人社院集訓驗收地點,北區執行團隊尚未抵達,奔馳上百里的入經藏菩薩沒有歇息,在沒有音響設備的情形之下,用著MP4播放器,連接小型喇叭,便開始練習。

隨隊跟拍的玉里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古正松表示:「因為我們反覆練習發現,動作上還是有些不完美,隊形還可以再加強,所以要早一點來練習。」

一些社區老菩薩,帶著護腰或護膝,動作上似乎顯得不到位;曾經也是以外貌取人,認為年輕人可能比較適合入經藏演繹的玉里種子林靜雯師姊就表示,自從親身入經藏、共修以來,乃至幾次驗收時間,玉里慈院同仁與社區會眾搭車前來花蓮的過程,更加感受到職志與社區志工互相疼惜、不分彼此的情感交融。

當人社院體育館尚未開門前,玉里區菩薩把握分秒勤練習。(攝影者:陳秋香 地點:慈濟人文社會學院 日期:2012/02/19)
「醫院會協助社區找車子一起來花蓮,而不是有分別心的區分你我;而在社區練習過程中,法水就像雨水滋潤萬物般的平等,沒有誰適合入經藏?誰不適合!只要有心,在雨水滋潤下,蓮花才能朵朵開。」從「外貌一族」到嚮往「一性圓明自然」的靜寂境界,靜雯師姊看到不一樣的水懺意義。

合和互協真善美


「我們今天四點半就從臺東靜思堂出發,成功、太麻里他們早上三點就出發來臺東靜思堂。」臺東區種子蔡萬俊師兄道出演繹志工半夜出門的「幸福」!

自從2月5日的驗收「不算通過」之後,志工們返回臺東幾乎就是每天不間斷練習,就在昨日(2月18日),還在臺東靜思堂閉關練習一上午;臺東區的種子們一同表示:「有很多時候,是菩薩他們自己要求要再來一次,希望做得更好。」

臺東演繹菩薩平均年齡有六十歲,平常只有平面地標可以對齊,今日(2月19日)上午的第三次驗收成果仍不甚理想,不僅臺東區菩薩主動要求午餐後自動留下增加熟悉舞台階梯的感覺外,合和的共振效應,花蓮在地志工也同樣留下來陪伴玉里、臺東區菩薩的走位。

七旬阿嬤 「憨慢」認真學

一頭白髮,細緻白皙的臉龐,讓人很難察覺她是臺東演繹者最高齡的張五妹師姊,在白色大愛衫內隱約看出護腰的位置。七十四歲的五妹笑著說起認識慈濟的因緣:「那時候我家先生住院,因為有慈濟師兄師姊的關懷,讓我看到慈濟的美、慈濟的善。」

一頭白髮,細緻白皙的臉龐,台東區最高齡的張五妹師姊(右一)說:「趁現在身體還好,能做我們就盡量去做。」(攝影者:鍾秋菊 地點:慈濟人文社會學院 日期:2012/02/19)
先生往生後,在證嚴上人的祝福下終於能夠全心做慈濟。因此,平常在臺東都是承擔福田志工,每個月來花蓮慈院當四天的志工。若說登上大舞台,這還真的是頭一遭,五妹且說:「趁現在身體還好,能做我們就盡量去做」。

同樣超過七十歲的還有楊金菊阿嬤,金菊阿嬤在二月初才接受邀約入經藏,當時不知道三天後(2月5日)就得接受呂慈悅師姊的驗收,「甘願做,歡喜受。」金菊阿嬤笑瞇著眼,憨直的回應驗收的震撼。

即使比別人起步的慢,金菊阿嬤沒有怠慢自己的腳步,反而更加用心練習,除了固定晚上到玉里靜思堂練習,白天也會主動到靜思堂找師兄師姊看電腦比手語。金菊阿嬤不好意思的說:「我沒有讀過冊。」

關山慈濟醫院潘永謙院長帶領同仁一起入經藏。(北區人文真善美提供)
由於沒有求學的機會,識字不多的她幾乎都是看DVD練習,或是請種子老師們直接調整自己做錯的地方。謙虛的金菊阿嬤表示:「我不懂啊!他們教我,我就認真學。」就是多了這一分憨厚的苦練,讓肢體動作上可以更加進步,並且追上大家早已開始入經藏的腳步,沒有絲毫懷疑的,堅定向前走。

院長分秒不空過 轉變心境慧命增

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平日用心於門診、開刀房、值夜班與巡房,幾乎沒有空閒的分秒,卻仍利用下班後,努力和同仁一起演練。透過經藏的體會,潘永謙鼓勵太太茹素,生活小細節也要謹慎使用環保餐具,唯有落實生活中,才是體現佛陀教化的精神。

以前,若有病患沒有及時就醫,病情拖了一兩天才來看診,潘院長都會規勸應該要早點來醫院診療。自從演練水懺,潘院長的心境除了原本的關懷,現在同理心又增加了一些,體諒病人一定有原因才無法第一時間來醫院。全然的關懷,提升了醫療人文的情懷,慧命的成長,讓「家」的味道更濃厚。

華燈閃爍的夜色中,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玉里、臺東區的菩薩們再度安穩地踏入家門。【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秋香、高宜勤、楊寶月 花蓮報導 2012/02/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