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比誰更幸福 沒人比辛苦

2012-02-27   | 張麗雲
來自美國舊金山的魏潔漪(左)與夫婿邰桂舸(Gregory Tylawsky),返臺至臺中慈濟醫院了解醫療志業,準備取經回美分享,二人在臺中市北屯區共修時,上臺說到做慈濟的點滴,法喜滿懷。(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北屯區,日期:2012/02/21)
方圓一百公里才組成一個和氣區,開車到最近的一個共修地點需要二個小時,遠從美國舊金山返臺參與臺中市北屯區共修的慈濟志工魏潔漪說,很羨慕臺灣的慈濟人,共修處就在自己的社區內,「我們的心都在臺灣,各位是我們永遠的榜樣,你們好幸福喔!」

2月21日晚上,臺中市北屯區小木屋共修處,約二十五坪的小小空間裡,六十七位志工正在研讀《慈悲三昧水懺》,突然走入三位來自美國舊金山的慈濟法親──魏潔漪(前臺南慈濟小學校長林淑瓊的女兒)、其夫婿邰桂舸(Gregory Tylawsky),以及今(2012)年十四歲的兒子邰宇心。他們三位到臺中慈濟醫院參訪,隨著資深慈濟人王郁清,特來觀摩臺灣社區的共修模式。

靈山會再續 法船不停航

繼2011年8月份全臺入經藏演繹圓滿結束後,證嚴上人提醒臺灣的慈濟人要靈山法會不散,去(2011)年的《水懺》入經藏只是完成了經藏的三分之一,今年要繼續共修未完成的三分之二,讓法水不枯竭,法船不擱淺。

臺中市北屯和氣一區的小木屋共修處,小小二十五坪的空間裡,六十七位志工與會眾參加《法譬如水》研習共修。(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北屯區,日期:2012/02/21)
2月5日全臺精進日中,臺灣各地慈濟分支會,以連線方式聽取宗教處同仁和總企畫呂慈悅的說明,再度啟動《慈悲三昧水懺》讀書會與手語共修。會後,各社區立即召開組、隊和功能分工籌備會議。北屯區也不例外,在2月14日晚上,功能幹事聚集於小木屋,商討共修方式與工作執掌分配。

每週一是北屯和氣一區研讀上人《衲履足跡》的讀書會時間,現在又增添每週二晚上、週四早上的《水懺》共修,對於一直在社區推動讀書會,自臺中明道中學建築製圖科任教達二十八年退休的汪宗斌,一點也不覺得辛苦。他說:「怎會辛苦呢?應是『幸福』才對。上人希望我們法入心,繼續推動《水懺》共修,我們應照著做,從做中去學習。」

比照之下,魏潔漪在美國舊金山推動慈濟十幾年,什麼功能都要承擔,當地慈濟人不多,不像在臺灣分工很細,而且從一個會所到另一個會所,最近的距離開車也要兩個小時,她看到臺灣慈濟人可以就近在社區裡,走路幾分鐘的路程去共修,很羨慕。

克勤克儉推志業 慈濟人專比幸福

「哇!竟然這麼迷你!」走入小木屋共修處,魏潔漪默默地在內心對自己說。在回娘家的車上,她向王郁清說:「這是我在臺灣看到最小的共修處!」王郁清回她:「是啊!在臺灣做慈濟,我們也是『克勤、克難』地在推動,還有比這兒更小的呢!」

針對不同年齡層和教育程度,汪宗斌設計活潑生動的導讀方式,且在社區組成一組導讀團隊,互相切磋分享導讀方式,期待引領更多人來讀上人的書。(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北屯區,日期:2012/02/21)
一席簡短的對話,勾勒起魏潔漪先前在臺上對志工們說的一段話:「你們這裡好幸福唷!我們在美國,亞洲人少,慈濟人更少,每一種功能都要承擔!如果你們到美國一趟,回來後就不會推說不承擔幹部了!」

亞洲人在美國北加州比例很少,而且還有不同的宗教團體,菩薩大招生實在是不容易。魏潔漪身兼數職,從人文真善美,到目前的培訓組,每一樣都要學習。慈濟志業推得越廣,落實當地志工大招生將會是志業在地化的方向。

既已承擔培訓工作,夫婿邰桂舸理當承擔母語英文的培訓課程。下一堂課將是「醫療」課題,他們回臺(臺中市霧峰區)探親,順道至臺中慈院取經,以對醫療志業做進一步的認識。

回臺看到志工們的精進,克勤克難做慈濟,雖是分工勤務細,共修處卻不大……比辛苦還是比幸福?慈濟人都說:「不說辛苦,說幸福!」魏潔漪感覺到一股新的力量在心中升起。

改變讀書會模式 邀請大家法入心

同樣不說「辛苦」的汪宗斌,自教職退休後,全心全力投入慈濟志業,在社區不只推動讀書會,也承擔和氣副隊長職務,有開不完的會和規劃,面對年齡層不同、教育程度不等的民眾與志工,他設計不一樣的讀書會方式,以吸引大家來讀書,深入上人的法。

任教職長達二十八年退休的汪宗斌,積極在社區推動讀書會,他也承擔和氣副隊長,不同的勤務是不同的學習與成長,他感到很幸福。(攝影者:施龍文,地點:臺中市北屯區,日期:2012/02/21)
說到今年的《法譬如水》共修,汪宗斌感覺很棒。他說:「每週有固定的進度,宗教處也有提供教案參考,而且還包括一個小時的手語印記教學,靜動皆有,不必像去年一樣趕進度,所以我改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實際的例子和說故事,也多播放上人開示片段,增加讀書會的多樣化。」將精深的佛法拉近與現在生活契合,讓大家了解佛法就在生活中,來共修是一件歡喜的事。

一種完全不同於過去課堂上,建築製圖硬梆梆的教學模式,對於慈濟讀書會的「教學」方式,汪宗斌認為對自己來說,反而是一種新的學習和成長。他在社區組成一組導讀團隊,彼此分享和切磋導讀方式,互勉法入心,才能帶動周遭更多人入經藏,淨化人心的路才不至於遙遠。

上人曾言,現在他所欠的就是願意承擔的弟子,也是能擔責任的弟子,期待靜思弟子要在法輪中常轉,不只攀爬上須彌山,更要轉動須彌山,帶動全世界法入心,淨化人心才能免除災難,承擔是一種成長,也是一樁幸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張麗雲 臺中報導2012/02/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