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拾荒生活 菜場專收塑膠

2012-04-23   | 林宜家
在屏東和生市場販售海產的蔡玉霞,是帶動市場資源回收的主要推手,除了彎腰做環保外,更將每月可收入三萬元的攤位出讓,改成和生市場的慈濟環保點。(攝影者:戴敦仁,地點:屏東市和生市場,日期:2012/04/11)
一般在市場裡有固定的拾荒人,以收取回收作為生活的經濟來源,而慈濟志工清楚知道他們的需求,所以在市場內,志工與攤商取得共識,一切都以拾荒者較少回收的塑膠袋及玻璃瓶為目標來回收、分類及清洗,絕對以尊重他人、不影響他人利益為原則。

屏東市和生市場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批發市場,每天凌晨三點多,就可看見店家開始張羅生意,來往的人潮為當地帶來無限商機,但店家卸貨時所留下的塑膠袋及紙箱,驚人的數量除了造成環境髒亂之外,也為大地帶來沉重的負擔。

減少垃圾量 身體力行做環保

2011年3月,在市場經營海產攤的慈濟會員蔡玉霞,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心裡常思考著如何盡一己之力,改變這混亂與污穢的工作環境,於是,她決定從減少市場垃圾量開始做起。

首先蔡玉霞清楚向各攤位的老闆說明塑膠袋與空酒瓶回收的重要性,邀請攤商幫忙隨手做分類後放在攤位旁。每天早上八點多蔡玉霞工作忙完後,騎著機車到定點載回收物至自己攤位旁做清洗的工作,將油脂的塑膠袋一一清洗乾淨,也將別人不要的垃圾做歸類整理,變成有用的資源。

因為市場的回收塑膠袋與空酒瓶實在很多,蔡玉霞一個人能做的量終究有限,於是她邀約隔壁雜貨店老闆,也是慈濟志工的鄭雅方一同共襄盛舉,她希望藉著慈濟志工團隊的力量,帶動市場「人人做環保、健康沒煩惱」的精神。

「玉霞是一位老闆娘,她能放下身段,彎下腰做資源回收,是真正的去我相、滅我執,我當然會跟隨她做。」志工鄭雅方敘述當初深受玉霞打死不退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動,所以她也開始邀約組內成員與社區志工一同來參與宣導、回收、清洗、分類等資源回收的工作。

利益他人為原則 帶動攤商做環保

蔡玉霞以行動來支持環保,更主動將可收入三萬元的攤位出讓,將它改建成慈濟環保點。為了能夠更精準地將回收物做種類區分,蔡玉霞與同組的志工孫錦珠,相約到高雄市八卦寮環保教育站,一同學習資源分類的方法。

雖然志工們發心立願在和生市場內做環保,但是一般在市場裡有固定的拾荒人以收取回收作為生活的經濟來源,而慈濟志工清楚知道他們的需求,所以在市場內志工與攤商取得共識,一切都以拾荒者不要回收的塑膠袋及玻璃瓶為標來回收、分類及清洗,絕對以尊重他人、不影響他人利益為原則。
社區志工陳秋雲與梁自美,將沾上油脂的塑膠袋一一清洗乾淨,志工與攤商們都以能為地球盡一分力而歡喜合作。(攝影者:戴敦仁,地點:屏東市和生市場,日期:2012/04/11)


這樣固定形式的合作模式,得到許多攤商的讚許及協助,而這將近八個月的時間,每天塑膠袋回收的量幾近市場內棄置的五成,玻璃瓶則達九成,總重量近三百五十公斤。最重要是,志工與攤商們都以能為地球盡一分力而歡喜合作。

付出得歡喜 市場不再臟兮兮

環保志工在市場內做完環保休息時,偶爾會向攤商分享志工心得,家業忙碌的林月雲表示,她都會利用清晨五點買菜的空檔,趕緊將昨天清洗好的塑膠袋分類包裝好拿到定點來。慈濟志工洪麗花則說:「我從做中得歡喜,一日不做慈濟事全身就不自在。」經營雜貨店的鄭雅方,更是因為常常忙著做慈濟事而忘記補上店裡的貨。

而慈濟志工林宜家則全家出動,除了邀請先生幫忙用粗鐵絲綁紮成曬衣桿,解決大量晾曬塑膠袋的重量壓力外,她的兒子也會幫忙利用公司外銷塑膠雨衣的材料,設計長達小腿部位的圍裙,以幫助大家在清洗回收物時避免弄溼衣褲,連她的弟媳陳秋雲也被邀請一起到市場做回收,她說:「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就會愈做愈歡喜。」

雖然為了避免清洗大量塑膠袋的污水造成環境二次污染,而停止塑膠袋清洗,但是玉霞一念愛護地球的心,不僅帶動志工加入市場資源回收,更帶動市場商家主動將整理過的回收物,送到玉霞提供的「市場慈濟環保點」,連市場清潔人員為了減少垃圾量,也會將可回收的物品送上門。

仰望市場的天空感覺更清澈,鄭雅方有感而發地讚歎:「大家潔淨地球的心,一定上達諸佛聽。」因為志工與攤商們的願力,人人本著愛護地球的心做環保,要讓市場不乾淨還真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宜家 屏東報導 2011/04/1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