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蓋小木屋 女兒今培訓

2012-05-01   | 郭惠菁 戴麗俐
今年(2012年)已七十八歲的參訓學員陳許淑霞(右),在與慈濟職工楊繡勳的對談中,暢談父親許聰敏的生平及自己與慈濟之間的因緣。(攝影者:林惠雅,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2/04/22)
「對於這些大家所說的善事,父親都以還願的心情來做的。」這位父親,指的是1962年在普明寺後方,興建約四坪大的小木屋,讓證嚴上人得已安心修行的許聰敏。五十年後的今天,許聰敏的女兒陳許淑霞承襲父志,加入慈濟委員培訓的行列。

感恩上人祝福 參加委員培訓


2012年4月22日是北區慈誠委員第二次培訓課程,學員中,來自臺北文山區、今年已七十八歲的陳許淑霞的父親,是慈濟歷史不可或缺的人物許聰敏居士。

她提及父親平日雖忙於生意,但每日早課不忘,茹素終生更熱心公益,為花蓮地區的民眾排解疑難,還出錢出力重建寺院或建設學校,「對於這些大家所說的善事,父親都以還願的心情來做的。」因為他感恩上天的眷顧,讓他的人生能夠平平順順。

由於父親的關係,許淑霞對慈濟自然不陌生,但實際接觸則不多。三十幾年前,她曾因操煩五個女兒的課業問題,來到花蓮靜思精舍請示上人;上人給了祝福,她也恭請教子觀音像回家供奉,並全心投入親子教育。

2011年,淑霞為了感恩上人當年的祝福,再度回到花蓮。上人勉勵她要把握時間,行善不能等;從此,她開始全心募款,善款猶如滴水般不斷地湧入功德海。

慈濟北區培訓慈誠委員精進研習第二次合心課程在關渡園區舉辦,共有學員一千四百零八人一起溫故知新慈:林惠雅,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2/04/22)
淑霞除了募款外,平日在臺北慈濟醫院的巧藝坊忙進忙出,也把握因緣參加經藏演繹,社區讀書會更不缺席。今年她在慈濟志工楊麗華的陪伴下,一起參加委員培訓,精進的腳步完全不受年齡影響。

見苦知福貧教富 同理訪視不施捨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慈善志業」,全場共有一千四百零八位學員共同從「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緣起」、「上人思想體系─慈善導讀」、「個案提報、訪視技巧」、「慈善─見苦知福」及「濟貧教富上人心、募心妙法」等課程中,聆聽資深志工回首慈善來時路。

「慈善」是慈濟的根本,儘管時代脈動與社會情勢丕變;但慈善的基本精神,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內涵不曾改變。惟有透過實際參與訪視,才能因見苦知福,從而做好慈善志業。因此,上人告訴弟子:「訪視是慈濟人的基本要務。」

但要如何才能將訪視做好呢?慈濟志工潘廖葉在「個案提報、訪視技巧」分享中,以多年的經驗讓學員了解拜訪個案時,應該如何訪談才不會讓對方有被施捨的感覺。而由合心企畫團隊事先錄製好的短劇,也在志工們有趣的演出中,一一呈現出訪視所有應注意的事項。
同為慈濟志工的林永祥(左一)、太太葉鑾鳳(左二)與大愛劇場《路邊董事長》編劇張宏智(右二)一同前來參與培訓課程。(攝影者:林惠雅,地點:慈濟臺北關渡園區,日期:2012/04/22)

募款重募心 開口是關鍵

而慈濟的慈善志業,在募款的同時也要募得人心,但如何開口募款,恐怕也是很多學員的難題。資深的慈濟志工林永祥及陳阿桃帶領學員們從中突破瓶頸。

大愛劇場《路邊董事長》的真實人物林永祥招呼著太太葉鑾鳳一起上臺。鑾鳯向他示意你在臺上就好,兩人有趣的互動讓大家會心一笑。他像個老父親般叮嚀學員們,在受證後應注意與人相處的各種細節,還要做到「守時、守信」。而他以身作則,分享時間一到,分秒不差地隨即換捧;原來在幕後有編劇、也是慈濟志工的張宏智,隨時用暗號提醒著他。

許淑霞聚精會神地聆聽課程,看著年齡與她相仿的林永祥,侃侃而談他的慈濟路,她心中也有一番與眾不同的感受。她也要加緊腳步做,就如陳阿桃在分享中所說的要「勤說、勤做、勤走」,因為她要補足以前所遺漏的歲月。【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郭惠菁、戴麗俐 臺北關渡報導2012/04/2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