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背債不棄 先生變顧家男

2012-05-23   | 沈能情
李麗華(右)感恩姊姊在她人生低潮期的膚慰及陪伴,如今她也把握健康的身體,學習當一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攝影者:高德方,地點:中正紀念堂,日期:2012/05/06)
若背負先生龐大的債務時,您面對的態度是什麼?是坦然面對還是選擇放棄?李麗華不但走過人生幽谷,並告訴所有關心她的人說:「現在的我很幸福!」

先生沉迷賭博 掏空積蓄還債

李麗華自小因養父母無子嗣,所以生母將她過繼給養母當養女,養父母對她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因養父母與生母分隔南北兩地,李麗華除了偶爾在寒暑假會回家外,其他時間很少和生母的家庭接觸,因此李麗華從小就對生母的家庭印象並不深刻,也不知道什麼是養父母,只知道她有兩位媽媽。

二十六歲的李麗華和相戀十餘年的先生結婚,婚後與先生在同一家服飾公司上班,先生擔任經理,她則擔任會計。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在婚後一年因為先生沉迷於賭博、電玩而開始變調。因沉迷於賭博電玩,先生回家的時間開始不正常,當李麗華詢問他原因時,先生總以加班、應酬來塘塞,剛開始她並不以為意,漸漸地,她發現先生收款有交代不清之現象,詢問之下才知道先生沉迷於睹博電玩已經有一段時間。

因為無計可施,李麗華開始用自己的私房錢來填補帳款,加上卡債、地下錢莊的逼債,漸漸掏空她所有的積蓄,而她微薄的薪水,大部份都用來償還先生的債務。積蓄消耗殆盡,先生並沒有覺悟,最後李麗華不得已選擇離開公司,夫妻倆黯然離開公司之後,沒有工作的李麗華,對於原本已入不敷出的生活更形艱困,她開始對外向親友舉債,最後負債累累。

回到基隆的李麗華,雖然找到工作,但其薪資仍無法維持家中的基本開銷,為了增加收入,她申請做公司產品手工,她表示,常常下班都要拿十幾公斤的材料回家做到深夜,當時的她過得很辛苦。

為先生布施植福 以愛陪伴選擇原諒

走投無路的李麗華在姊姊許麗雲的陪伴下,開始引導她了解因緣果報的觀念,並鼓勵她每個月捐一百元幫先生植福,但她心想,還債的錢都不夠哪有錢可以布施。但存著寧可信其有的想法,她決心每天走路上、下班,將省下來的公車費以先生的名義布施植福。當時李麗華的心念很單純,只希望能早日運開福來,因此她不畏辛苦,每天從住家走到基隆火車站再轉車到臺北上班,加上當時她還身懷六甲,可說是非常辛苦。

日復一日,先生依然故我,甚至將賴以謀生的計程車,三番兩次的拿去車行抵押借錢,面對毫無悔意的先生,她欲哭無淚。幾度萌生離婚念頭的李麗華,因姊姊總是不斷開導、鼓勵和陪伴,也為了讓小孩有個完整的家,終究她還是選擇原諒,並以寬容的愛來陪伴,希望先生能有覺悟的一天。

約十多年前,養父因病往生,在服喪期間,先生竟然將養母家的房契拿給地下錢莊抵押借錢。心灰意冷之際,她找到地下錢莊的人並下跪請他們不要再借錢給先生,而地下錢莊也承諾不再借錢給先生,但先生卻轉而向其它地下錢莊借貸。
許麗雲二十餘年陪伴李麗華,選擇以感恩及歡喜心面對先生龐大的債務,不但走出人生幽谷更重拾家庭幸福。(攝影者:陳明雄,地點:汐止園區,日期:2011/06/22)


先生將養母家的房契拿去抵押借錢後,更讓她痛心不已,養母則憤然地說:「遠離這個無可救藥的人。」養母在幫她清還債務後,李麗華痛定思痛,決毅和先生離婚。離婚後,大兒子的撫養權歸先生,她則帶著小兒子回到養母家住,因終日想念大兒子,讓她每天過得很痛苦,她說:「當時我都快得憂鬱症。」

先生懺悔除前非 揮別婚姻陰霾

二十幾年來,雖然夫妻倆已經離婚,但李麗華仍不斷為先生布施。幾年前先生因車禍受傷,當她接到警察的電話原本不想到醫院探望先生的她,最終隨即轉念告訴孩子爸爸的狀況。

看到被撞斷腿的先生,鼻青臉腫虛弱地躺在病床上,因不捨公婆年邁遂主動答應照顧先生,復原期間她不離不棄的照顧,讓原本不敢奢望被照顧的先生大受感動,痛改前非並奇蹟地變成個顧家的好男人。夫妻倆雖然仍處於離婚狀態,但先生會將每個月的收入全交給她,更把之前的壞習慣改掉。

姊姊全力支持陪伴 重拾幸福家庭

李麗華在姊姊許麗雲的邀請下,於五年前開始參加親子成長班,其它有關教聯會的活動,只要姊姊邀請她都會撥空參加。

初期先生不同意她參加慈濟活動,因此有活動時,她都瞞著先生帶著制服到會場更換。姊姊常鼓勵她,學到的東西回家一定要用,於是先生現在不但會收看大愛臺,而且還全力支持她走慈濟路,並承諾未來也要和她一起做慈濟。

李麗華感恩姊姊在她人生低潮時的膚慰及陪伴,並時時提醒她修行的重要性,更要以歡喜心來面對今生的功課。如今,她也把握健康的身體,學習當一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

「心開運轉福就來」這句《靜思語》是李麗華人生的座右銘,她說:「以前的我常抱怨,除了會對姊姊訴苦之外,我封閉自己,很怕別人知道我的狀況,因此過得很不快樂。」如今的李麗華選擇以歡喜、感恩的心,來面對未來的每一天。

李麗華現在以樂觀開朗的心,來面對生活上的逆境,除了讓她重拾家庭的幸福外,她也藉由親身的經歷激勵他人,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受證慈濟委員,做個能為苦難人提燈照路的人間菩薩。

(文:沈能情 臺北報導 2012/04/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