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 市場裡的拾福

2013-03-09   | 洪淑真
「如果我們不收,滿地的塑膠袋,清潔人員都會和一般垃圾混合在一起處理,看了實在不忍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市場有人賣,李何菊和慈濟志工也就不休息,連過年也不打烊。(攝影者:洪淑真,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13/03/01)
「有沒有塑膠袋?我們是慈濟志工,我們做塑膠袋回收。」市場吵雜的叫賣聲逐漸安靜下來,攤販老闆邊賣邊收拾,而慈濟志工李何菊則提著大收納袋,一攤一攤地詢問是否有可回收的塑膠袋。

2011年5月開始,住在臺南市東區崇德市場附近的慈濟志工陳楚瑩發現,一些臨時攤販在中午收攤時,有人會主動撿拾紙類和寶特瓶,但地上常留下一堆包裝衣物的塑膠袋。因擔心塑膠袋被當作垃圾處理,於是陳楚瑩主動向店家宣導,希望他們把乾淨的塑膠袋留下,然後召集附近的慈濟志工撿拾後,再開車載到環保點進行分類。

一年回收不打烊 堅持宣導不嫌煩

一開始,雖然慈濟志工用心宣導,但願意配合塑膠袋回收的店家並不多,且在塑膠袋裡常會夾雜一些飯盒、飲料等的垃圾,後來慈濟志工李何菊決定和幾位志工排班輪流,一攤一攤彎腰撿拾,再用機車載到環保點進行分類。

每天都有不同的攤販分租騎樓,販賣各式各樣商品,「如果我們不收,滿地的塑膠袋,清潔人員都會和一般垃圾混合在一起處理,看了實在不忍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市場有人賣,李何菊和慈濟志工也就不休息,連過年也不打烊。

雖然每天都有慈濟志工的協助,但李何菊除了參與社區活動和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外,她幾乎天天都要親臨市場才放心,有時大家有事不能支援,不會騎車的她就請孫子載她到市場,兩手提著兩大包塑膠袋,走在市場與環保點之間。
「有沒有塑膠袋?我們是慈濟志工,我們做塑膠袋回收。」慈濟志工李何菊則提著大收納袋,一攤一攤地詢問是否有可回收的塑膠袋。(攝影者:洪淑真,地點:崇德市場塑膠袋回收點,日期:2013/02/25)


她說:「出來做環保當運動,晚上比較好睡,需要用電腦的我不會,所以可以承擔這個工作真的很高興,因為師父說:『對的事,做就對了!』。」李何菊認為,環保的理念必須不厭其煩地宣導,要持續並且有耐心和毅力才行。

有時候,李何菊希望商家不要將飲料、廚餘,菸蒂和乾淨的塑膠袋放一起,但遇到不明理的店家會向她說:「要收就收,不必講那麼多。」這時,她只能告訴自己要正向思考,只要多用心,一定有辦法解決。

找到生活重心 先生兒女支持

臺南崇學國小退休的陳燕春老師,也是塑膠袋環保點的固定班底,她說:「退休一年後覺得,白天太閒晚上睡不著,一天到晚覺得身體不舒服。」2011年9月經由學生家長秋月介紹到環保站做環保後,一年多的時間,陳燕春的生活不但變得有規律而且愈做愈歡喜,病痛也不知不覺地減緩。

細心的陳燕春,總是將雜七雜八的物品都分類得非常清楚,如果家中有事,她會請另一位慈濟志工協助,仔細向她交代分類的細節與注意事項,她才會放心離開。退休後的生活不但沒有像從前如此忙碌,反而變得單純許多,每天早上到媽媽家後,下午就到環保點報到,這一年多來,先生與女兒都非常支持。
2011年9月經由學生家長介紹到環保站做環保後,一年多的時間,陳燕春的生活不但變得有規律而且愈做愈歡喜,病痛也不知不覺地減緩。(攝影者:楊德有,地點:崇德市場塑膠袋回收點,日期:2013/02/25)


「每天看到李何菊和其他志工,走路、騎機車來回幾趟載送回收物,實在太辛苦!」家業繁忙的楊德有夫妻,原本只支援幾次的載送,但因回收量愈來愈多,又不忍慈濟志工的辛勞,於是決定每天中午兩點開車到市場,協助他們將塑膠袋載到環保點。

有一年,楊德有看見大家在冬冷夏悶的環保點做分類,一旦碰到颳風就很難工作,於是他自掏腰包搭建一個簡易雨棚為大家遮陽避風,還貼心地買下一個活動馬桶,解決大家臨時憋尿的不適。

廣邀民眾參與 落實塑膠袋回收

小小的塑膠袋環保點,時常充滿幸福的歡笑聲,大家雖然知道回收的物品只會多不會少,但大家還是做得非常愉快。兩年多來,參與回收的曾雀珍、林也好、陳秋霞、李奇花四位社區志工順利成為慈濟委員。

今年,大家除了期望有更多社區民眾參與回收工作外,也希望店家能清楚將塑膠袋與一般垃圾區分開來,最重要是讓更多民眾知道塑膠袋是可回收的物品,期願讓塑膠袋回收不污染大地的理念,能更深植民眾的內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淑真 臺南報導 2013/02/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