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裡 學會不罵不打人

2013-03-15   | 葉幸眉
劉豫寧說:「我到兒童成長班上課後改變很多,我的脾氣變得比較好,不會打人也不會亂罵人,現在我也有朋友,可以跟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樂。」(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3/03/09)
「我以前脾氣很不好,一生氣就會跟人家打架也會罵人,罵的都是很不好聽的話,所以我都沒有朋友。」一年多前,十歲的劉豫寧是個令師長與父母擔憂的小孩,因環境因素,使他學習到許多不良的習氣,就連「三字經」都罵得出口,當家長驚覺孩子異樣時,便讓他進入兒童成長班學習,希望藉由慈濟人文改變孩子的惡習。

初春的陽光綻放在北臺灣的天際, 3月9日這天,穿著淺藍色長袖上衣、深藍色長褲的兒童成長班學員陸續報到,在〈地球的孩子〉的樂曲聲中,慈濟志工以溫柔而有力道的手語隊伍迎接每位學員。

第六屆兒童生活成長班課程於三重志業園區展開第一堂課,會場裡齊聚兩百二十八位學童、慈濟志工及工作人員,開心地一同參與今天的課程。

活潑課程傳人文 靜思語約束行為

第一堂的課程主題為:「《法譬如水》七心總論--怨親平等。」活動一開始,慈濟志工王美芳說:「要有怨親平等的智慧,就必需要先發菩提心,所謂發菩提心,就是要有慈悲心,做好事幫助別人,付出無所求。」

為了讓小朋友明白何謂「怨親」,王美芳運用投影片做對照教學:「左邊的流浪狗跟右邊的可愛小狗,你們喜歡哪一隻?左邊哭得很傷心的寶寶跟右邊笑得很甜美的寶寶,你們想照顧哪一個?」藉由許多例子與說明,慈濟志工潛移默化地將「怨親平等」的觀念一一傳達給小朋友。

如何做到「怨親平等」?王美芳進一步說明:「每天用恭敬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喜歡跟不喜歡的人,對長者就要當成自己的父母來對待,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就要像兄弟姊妹一樣相處,年幼者則當成是自己的子女來照顧,讓自己每天都存有慈悲心、平等心和孝順心。」
李至揚〈左〉與黃士廷〈中〉,因一起參與兒童成長班而成為好友。兩人更在課程中學習孝順父母,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3/03/09)


接著的分站時間,慈濟志工林嘉涵運用繪本及說故事的方式,讓小朋友明白孝順的意涵,並帶出《靜思語》「真正的孝順是當父母需要你時能歡喜付出。」希望小朋友能從生活點滴中,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辛勞,進而做個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孩子。

課程最後,慈濟志工分送每位小朋友一份結緣品,而慈濟志工王美芳更鼓勵他們:「請大家學習用善解的心看待任何事情,練習不生氣,用平等心去愛每個人,更要學習照顧好自己的心。」

學習孝順父母 善解體諒不計較

「我覺得媽媽生我的時候很辛苦,在醫院待了兩個星期才生下我,懷孕時也很辛苦、上班時也很辛苦,所以我要孝順媽媽。」十二歲的李至揚,在課堂中神情專注的學習並分享自己的心得。對於孝順的意義,李至揚說:「當父母需要你的時候可以歡喜付出,回答父母的問話要恭敬、語氣溫和還要面帶微笑。」

今年十歲的黃士廷,因為阿嬤在三重園區擔任環保志工,所以暑假期間他也會跟著阿嬤一起來當志工。今天課程中,黃士廷收獲滿滿地說:「別人做了不好的事,我們要體諒他不是故意的,像同學如果不小心把我的鉛筆弄壞,我會體諒他不是故意,而這就是善解。」

父母用心教導 脾氣好除惡習

「我以前脾氣很不好,一生氣就會跟人家打架也會罵人,罵的都是很不好聽的話,所以我都沒有朋友。」一年多前,十歲的劉豫寧是個令師長與父母擔憂的小孩,因環境因素,使他學習到許多不良的習氣,就連「三字經」都罵得出口,當家長驚覺孩子異樣時,便讓他進入兒童成長班學習,希
丁佩瑀(右)時常用《靜思語》教導劉豫寧,他不但一聽就懂而且也很受教,犯錯時他也會馬上道歉,看到劉豫寧每月的改變,丁佩瑀覺得非常開心。(攝影者:洪慶章,地點: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3/03/09)
望藉由慈濟人文改變孩子的惡習。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要口吐蓮花,不要口吐毒蛇。」劉豫寧不假思索地說出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他說:「我到兒童成長班上課後改變很多,我的脾氣變得比較好,不會打人也不會亂罵人,現在我也有朋友,可以跟朋友一起玩真的很快樂。」童稚純真之情溢於言表。

擔任隊輔志工的丁佩瑀,對於劉豫寧的改變感到非常欣慰,她說:「上人常在講,天底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沒用心的父母跟師長,所以我覺得孩子是需要用心去陪伴與教導。」丁佩瑀時常用《靜思語》教導劉豫寧,他不但一聽就懂而且也很受教,犯錯時他也會馬上道歉,看到劉豫寧每月的改變,丁佩瑀覺得非常開心。

誠如兒童成長班的成立,就是希望透過慈濟人文的薰陶下,讓小朋友成為身心健康、積極進取、自利利他的小孩。【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葉幸眉 新北市報導 2013/03/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